论仁
来自:Octaves 阿澄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克己复礼”与“仁者爱人”,这两方面作为“仁”思想的两条暗线贯穿〈论语〉的思想脉络。“克己复礼”是遵行各种礼法,即仁的内在修炼方法。“爱人”是与人和睦相敬,即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百个人中的一百种仁,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对于“论”向孔子提出了疑问,而孔子对于“仁”也有不同的解答: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废也。
以上三句,同一人问何谓仁,而孔子所答皆不同,仁保罗万象,在人的行为准则中处处体现,也在各方面要求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而至于“仁”到底是什么,也受时代环境、当时情况的影响而发生这不同的解读。但追其根本,“仁”的积极性和对人们的指导意义始终存在。
“仁”是无穷尽的。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則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前两句说明,仁的发展需要自主要求,人人皆可成仁、立仁。第三句,孔子在《论语》绝不轻易称人以仁,这说明“仁”思想并无具体评判标准,在践行上也没有穷尽。
孔子提出的“仁”虽然在一定目的上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但是同时,其也在规范君子行事,促进思想进步起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