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夹缬的发现与研究(作者:郑巨欣、刘剑)
乐时兮
浙南的地理概念,指金衢盆地南缘和灵江一线(浙东丘陵)以南的大致范围,包括温州地区以及丽水地区、台州地区的部分市县。浙南山地集中,由仙霞岭、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等主要山岭组成,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区域。据有关资料佐证,传统夹缬在浙南地区曾经一度流行于民间,其产品及相应生产工具在今天温州市下属的永嘉、瑞安、平阳、乐清、苍南等地仍有较多的存留,由于商业流通的缘故,浙南以外的地区也间或偶见一些夹缬产品。在近代起至文革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南县宜山镇的八岱村及仙居乡湖家店成为了传统夹缬的生产中心,但是在近代以前的浙南传统夹缬源头及流传入浙南的途径尚未有确切说法。因此,50年代开始的浙南夹缬调查也基本上是围绕着上述温州市下属的几个县镇乡,特别是苍南县以及在八岱村重新恢复传统夹缬生产的薛家展开的。 传统夹缬在浙南的流传大约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根据1985年印发的苍南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陈承中、陈永平的署名文章“宜山纺织业的发展”记述:宜山素有“土纺土织之乡”的称号,所产土布谓之这“宜山布”。相传在清代以前,宜山几乎家家户户置有手摇纺车或布机,生产苎布。19世纪中叶开始生产一种阔七寸、长八丈为一匹的白色棉布,包装时十匹卷成一筒,俗称“筒布儿”。筒布儿染色后可用来制作衣裤,本色的畅销闽、赣部分山区(作为缠裹死尸用)。后来随着棉布产品品种的增多,在“筒布儿”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九寸宽的“筒布”,称“九寸”,一尺八寸阔幅的白色土布,称为“白坯”,将“白坯”染成靛蓝色,称为“被单布”。这种用一尺八寸白坯土棉布制作的被单,可能就是传统夹缬被单。现存浙南传统夹缬被单就是由近约60厘米阔,长约1000厘米的白坯土棉布经印染后裁缝完成的,成品常规尺寸长220厘米,宽200厘米。20世纪50年代末,浙江省文化厅曾组织各市地有关部门分头对民间手工艺进行普查,以响应中央政府提出的关于“保护、发展、提高”的工艺美术发展方针。浙南夹缬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种被列入普查名单。 浙南传统夹缬作为一种历史上的纺织工艺遗存被公诸于众,着实得益于1987年,《中国民间美术》第4期发表的由赵丰、胡平撰写的“浙南民间夹缬”一文,这篇文章如同一束清澈的阳光照亮了失落乡野的沉寂千余年的工艺传统,从而引发了业内人士对浙南夹缬的关注。“浙南民间夹缬”一文着重从夹缬的工艺特点、夹缬的装饰特征、夹缬工艺的历史回顾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浙南夹缬工艺的概况颇有裨益。该文由赵丰根据温岭县新河镇民间艺人吴慎因提供的线索,经实地调查后与胡平合作完成的,调查的中心地域像是在平阳、瑞安、苍南一带。继之又一次的调查是在1990年,调查者郑巨欣将调查的重点放在夹缬印版的雕刻技术和夹缬工艺流程方面,主要工作是采访雕刻夹缬印版的老艺人和夹缬印染艺人,调查的区域增加至乐清县柳市镇。最后撰写成“浙南民间夹缬工艺调研”一文发表于《浙江工艺美术》1991年第1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人见过这个图案的蓝印花布么 (桐鵷)
- 无锡蓝印花布漂洋过海“吆喝” (JENNY忻苹)
- 南通蓝印花布纯手工老艺人 (Tino.)
- 温州蓝夹缬、扎染、蜡染技艺培训班招生简章(报名时间:2010年... (乐时兮)
- 蓝印花之旅(《中华手工》 2010年08期 ) (乐时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