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春》与《半生缘》之比较
映月
谨以此篇,献给全世界的张迷。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篇完整的长篇小说,1950年3月开始在上海《亦报》连载。1955年,张爱玲由港赴美,次年与美国作家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病逝。1968年,张爱玲对《十八春》进行再创作并改名为《半生缘》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次年出单行本。由于两岸文化缺少交流,中国大陆鲜有知道《半生缘》的读者,直到1986年,《半生缘》由广州花城出版社翻印出版,《半生缘》才日渐为大陆读者认识。然而,即使在电视连续剧《半生缘》不断热播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把《半生缘》和《十八春》混为一谈。我在互联网搜索《十八春》和《半生缘》电子版时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浪网的读书频道和小说网的现代文学作家名集分别以“《半生缘》(十八春)”和“《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为名提供在线阅读和电子图书下载。很明显,这两个网站都不约而同地把《半生缘》与《十八春》等同起来。实际上,新浪网提供的版本是17章的《半生缘》,而小说网的则是18章的《十八春》,这一现象说明了《十八春》和《半生缘》在走进消费领域的同时也被商家有意无意地划上了等号,误导着非专业阅读的观众和读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单纯从文字删改的数量来看,字数不多;二是由台湾知名女演员林心如主演的《半生缘》大受华语观众欢迎,商家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有意为之;三是学界甚少专著涉及这两部作品的对比。
大陆的张学研究始于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的《张爱玲传奇》,然后逐渐升温。海外张学研究者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很自然地把两个版本出现的原因归于政治。受海外研究成果影响,大陆学者大多“讳莫如深”,如1992年7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四卷本的《张爱玲文集》就只收入《十八春》没有《半生缘》。在张派传人不断涌现、张学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的今天,有关《十八春》与《半生缘》的研究依然相当贫乏。即使有论者提及,也大多各说各的,鲜有把两个文本进行详细对比的文章;有的论者虽然对《十八春》和《半生缘》的差异及其原因作了分析,也提到了文本的差异和张爱玲的生活对作品的影响,却难以摆脱海外张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大多从张爱玲“传奇”本色的回归方面去论述。如中南民族学院的王朝彦教授就在《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和〈半生缘〉》一文中指出:“我只希望日后有意把它改编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导,千万别把《十八春》的尾巴找回来,因为这不是张爱玲的本意,这是肯定的。”和别的论者一样,王教授在论述这两个文本时也提及胡兰成、赖雅,但是并没有从这两个男人对张爱玲爱情观产生的影响这方面去分析文本变化的原因。本文试图在王教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比较,结合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从张爱玲两次婚姻影响下的爱情观这一角度寻找文本变化的系列答案。
【本文写于2004年,并于同年放上互联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月亮下】
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茉莉香片读后感 (茉莉香片)
- 请问有什么研究张爱玲文学的学术专著推荐吗? (豆友BR6tW2FtPA)
- 今天的豆瓣热搜居然有好几本书 (Kevin_Gao)
- 轉讓一本緣起香港簽名版 (Moby Dick)
- ➗秧歌 赤地之恋爱 (青春将逝 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