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感知与文化
每天一点新鲜事
对面部表情的准确感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而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面部表情不同的表达规则。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对面部表情感知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产生情绪感知差异在认知机制上的体现进行了论述。虽然早期有大量文献证明一些面部表情的感知存在着跨文化一致性,但是之后的研究发现一些面部表情也存在文化差异,且情绪感知的认知机制差异可能是导致部分面部表情感知出现文化差异的原因。关于面部表情感知的文化一致性的证据最早来源于达尔文的观点——面部情绪表达的普遍性:所有人类凭借其生物和进化的起源通过相同的面部表情来传递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惊讶、恐惧、厌恶,愤怒 和悲伤) 。但这些证据多为早期研究,它们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大多为行为实验,技术手段比较单薄,而且被试和实验材料间的误差无法估量,实验背景也多种多样。这些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面部表情的准确识别,而不是具体对实验刺激的强度等因素进行评估,实验范式也比较单一。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实验范式的多样化,以及实验中纳入了更多层次行为和生理因素的考量,研究者们发现了更多有趣的结果。文化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表达规则,从而使不同文化下的面部表情感知出现差异。最后对于面部表情感知文化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解释:文化通过调节情绪知觉的心理表征和注意力偏向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产生面部表情感知的文化差异。近年来,关于面部表情感知与文化的研究仍少之又少,且鲜有面部表情感知的综合性论述。本文首先阐述了早期面部表情感知的相关研究,并对面部表情感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为不同国家间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些参考,避免因为文化不同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和误解。 今后研究者研究面部表情的跨文化感知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索:1) 对面部特征信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为面部特征信息不仅包括了东西方人面孔的生理差异,还有文化对于人们情绪表达规则的体现。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感知差异是否会受文化背景和情绪类别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也同样值得考虑。在研究方法上,在记录行为数据的同时,可以结合眼动技术、最新的 VR 技术提高结果的信度和生态效度;2) 通过机器学习来验证究竟是不同文化中的什么因素导致了人们对面部表情感知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正迅速成为现代社会高度关联的基础。了解文化导致人们对面部表情感知的差异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准确识别他人情绪,为未来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服务行业提供了可能。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语调表情的文化差异,或者对面部表情和语调表情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和结合,丰富跨文化非言语情绪感知的理论。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走出人格解体之我允许爱恨流动 (不一样的小号)
- 公益心理来访招募(有效中) (微风)
- 科普|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相爱相杀 (溯念)
- 活动|心理学爱好者分享小组 (一片雪花)
- 精选|请用“我 兔子 钥匙 桥”造句(心理测试) (茜茜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