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印记之五 敬惜字纸
来自:于小椿根(山人远去,骑马追风)
敬惜字纸 我那个城,桥下游的河拐了个弯,有学问的设计师在拐弯的地方使尽本事盖了座万寿宫,宫外左侧点缀一座小塔,于是成天就能在桥上欣赏好看的倒影…… 《太阳下的风景》 黄永玉 站在桥头望,逶迤的河尽收眼底。 这河换作沱江,不宽不笮,河水甚是平静,穿桥而去,没多远就拐了一个弯,划出道优美的弧线。这道弧线当地人称“沙湾”,取的是流沙冲击而成的意思。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沙子了,怕是上游水库落成的原因,河水这般失去野性,不再奔迈,也再带不动流沙。 沙湾极多漂亮的阁楼,象那个黄老头说的那样有学问的设计师在这里使尽了本事(小城无一处没精心设计过。在城中小巷乱转来去,闲下偶想把一生的学问丢在这里,设计出这些悠古深远的楼、道、河、街,造就出这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湘西民居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叫什么?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他们又有怎样一腔抱负无法施展,既然留不下高大永恒传世的建筑,那就在民间乡镇刻画了一个现代人不感想象无法超越的民居群),山屋傍山铺就下来鳞次 比,纵横交错,各家的屋檐与栏杆彼此相接,叠加有致,煞是好看。在凤凰的那几天,我喜欢极了在这里的“八角楼”下溜达,在河岸看“夺翠楼”藏起的颜色,对着水面“虹桥”和那一溜排“吊脚楼”的倒影发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那座精致的小白塔,他一身孤白有别于背后繁杂的建筑群和时间拷成的青石板古街远远的独立在水边的一堆礁石上,江水倒影相戏。看久了,感情敏感起来,就去拜托江水慢点不要把倒影冲走了…… 塔,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 三国时,有僧人感得舍利,孙权令人以铁槌击打而舍利不碎,因此建塔供养,这可能是中国建造舍利塔的开始。公元601年~602年,隋文帝并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从此建塔之风极盛于世。 白塔名万名,取的是民众集资建塔之意。有七级,每层有六个翘角,均挂有铜制风铃。塔体通白,立于水边。很有点“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风情,招得人老是想告诉你我到过这个地方,这里有座精致的小白塔,那塔和倒影都极好看(这是我二赴凤凰在商业化的小城里发现的惟有的还保有以前的味道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有喜欢看砖雕、檐画、壁饰的习惯。绕塔,塔立于水边的大块礁石上,无门,且内空。塔下应该没有密室藏什么古石刻经书、佛陀舍利之类的东西,塔顶也没有《西游记》中那种类似护国定光宝珠塔中的宝珠子,更不可能住过什么有法力的大和尚。仔细找过白塔只有一层有楹联六副,皆为名人所题。 我想是不是该有什么传说。人都说“宝塔镇河妖”,闲暇无趣就怀疑白塔下面是不是也压了几只可爱的或者是可恨的生物。背后那山不是唤作“青龙山”么?当年是不是有那么条青龙乱搞于此,然后被云游托钵老和尚压制在这下面。象《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一样,它也该有个极美丽的传说,和类似“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的诗句(我一直在想雷峰塔倒了后那个妖出来了没有)。 如果没有传说那一定该有故事。白塔四周分别是“万寿宫”、“虹桥”、“洄龙阁”“准提阉”,俱是此地有名建筑,多年前曾听过这些建筑由来背后所暗藏的有趣的商会帮派斗争故事,我想白塔一定也在故事中。可惜的是听那个故事的时间既久,当时我又是半醉半醒,记忆模糊的很,那些东西大抵通通都是继承了“一物降一物”的功能,按方士半仙的说法也是很讲究的(此次我有专门寻找过那个讲故事的客栈老板,客栈依在,可是物是人非)。 有的民宅大门左侧,有一种类似西方壁炉的建筑,那是焚烧字纸用的。上面刻有四个汉字“敬惜字纸”。 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敬惜推崇文字和文化! 我母亲是农家女,文盲。她就不许我用写了字的纸去擦大便,甚至用脚踩也不允许。处理字纸,必须 怀着一种敬意去烧掉,而且要在已个特定的地方去烧。 赵鑫 《建筑是首哲理诗》 原来有种塔不是少林。 旅行归来二个多月,看到上面那个故事,里面“敬惜字纸”几字甚是眼熟,凤凰那座白塔的其中一面就题有这四个字,恍然——原来白塔是焚烧字纸用的。查阅若干相关,万名塔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为古时三层六角砖瓦结构的“字纸炉”。没有经书、佛陀舍利,没有定光宝珠,没有大和尚降妖服魔的传说,这座字塔与少林无关。 “字纸炉”,又有称“惜字亭”、“化字炉”、“圣迹亭”、“敬字亭”、“敬圣亭”、“文笔亭”的(我把凤凰那座白塔唤作“字塔”),名称各不相同。除出現在街头坊里外,各地的书院,文庙或较重要的庙宇中也可见它的踪迹。它的型式、大小尽各不同,有的高及数丈,有的不及五尺。但不管如何都会题有“敬惜字纸”四个字。我想在传统的心目中纸和文字不仅是文明的象征,更是圣哲遗教的传承者,加上“造字不易”的印象以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观念的影响,因而很多地方都有“敬惜字纸”的古风。这些专为焚烧字纸而建的亭子,甚至不少都祀有仓颉的神位(传說中的仓颉,是中国字的创造者,惜字之余自然要敬圣)。然而因为社会转型,“敬惜字纸”的习俗日渐式微,不少“字纸炉”因失去作用而被拆毀,故现存世极少,仅可偶见于偏僻的乡镇,只是岁月摩擦路人皆行而不见,而年龄如我等者对它又是极其陌生,感叹一番,不在知识范畴之内了,也不再仔细去研讨。 网络搜索,在湖南、云南、江浙、台湾均发现有它的踪迹(也许还有更多的地方待我去发现),特别是台湾客家人至今仍保有浓厚的“敬惜字纸”的传统旧习,他们称“字纸炉”为“圣迹亭”,据统计全台湾现存“圣迹亭”二十座左右。此外在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时还会举行迎圣迹(又称为字纸祭)的活动。 还有那么个湘西故事,说的是敬惜字纸碑。文革时期扫除封建余毒,红卫兵小将们放火烧书,许多小脚老太婆前来阻挡,阻挡无效,便纷纷跳进火中,小将们目瞪口呆,只好鸣锣收兵。这里后来崛起了一块碑:敬惜字纸碑。(我喜欢那些小脚老太婆,他们才是有文化的人) 这些名称、形状、大小不一的“字纸炉”,看来看去还是当属凤凰的那座“字塔”最为精致动人,通体白衣、卓卓风雅、立于水边,象极了一首诗。(1985年在黄永玉倡议重修此塔,修建后的字塔为七层六角建筑,高21米,更塔名为万民。游人过字塔皆不知。) 仓颉造字,圣贤之器,敬而惜之,文昌百世。 “敬惜字纸”源于先民对“字”的敬重,只要是写上文字的纸,便不能任意丢弃践踏,即使是废纸也必须集中起来,送到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亭”焚毁,让那些文字“遇化成神”,飞回到天上。旧时烧字纸,还于特定时间送字灰到水边,付诸流水,以示隆重之意。 封建社会宣扬:敬惜字纸,福报甚大。《惜字征验录》中有许多如乞儿拾字纸转世富贵,穷书生惜字科甲连绵,乃至瞽者转明,愚者转智等等的感应事实,不胜枚举。古人有偈云:“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清争长流水,自然福禄永无穷。” 据说不敬惜字纸者是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民间有用有字的纸去方便来世会变瞎子的说法。更有女性如果用字纸放屁股下垫座,更是会得到不能生育的惩罚。 字塔不是少林,却与佛教相关,因为旧时大力推动“敬惜字纸”的正是宗教。佛家从劝息众生爱惜佛教典籍开始到爱惜世间一切字纸,宣扬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敬惜字书,福报甚大(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文钞•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很多有名的庙宇也都专设有“字纸炉”,据说密宗还有一烧字纸专念咒语,烧字纸时虔念:“嗡,班则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读为一字)巡即乃苏,悉把轴(三至七遍)”,并观想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结缘(宗教的这种境界让我迷恋)。如此这些很可以说明“敬惜字纸”思想的相传。相信那些背着有“敬惜字纸”字样的黄布肩包姥姥们正是在这样的信念引导下将古风相传。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汪曾祺《收字纸的老人》 汪老头真幸运。 如我等年纪的人是不敢奢望碰到此场景的了。 收字纸真是个很有意思的职业。以前不叫收字纸,叫“拾”字纸。传统社会中,有上九流与下九流之分,理发师、演员、仆婢……等是下九流,其中却未包括拾字纸的人,显见旧社会也没有把拾字纸当作贱业。以前还有专为字纸成立的公共团体,叫做“惜字会”,主要的职责就是雇请专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市街坊里间收字纸。真想见见这种有意思的人,记得小时候街上常有人收旧书、报、纸。他们应该不是书里写的拾字纸的人。他们都是把废旧东西收来卖,我们都叫他们是收破烂的。他们穿街走巷,用极其委转的好听声音喊“有废书、废报……啤酒瓶瓶……都拿出来卖啊……”。那时侯认为这些人很神奇,常跟在那辆收破烂车后面看他们是如何收破烂的。与我同年的表第也是此中的行家,家教严,我们在回家的小巷就把那种好听的声音学了又学,且都怀有长大后做破烂王到天南海北收破烂的梦想。 听人说起那个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春桃》。春桃是个拾字纸的人。电影里春桃不愿总在总布胡同做侍候洋人的差使,便自个儿找了这个以捡拾废纸为生的事儿来做。在北平的胡同中叫喊 “烂字纸换洋取灯儿”的春桃在搁下背着的大纸篓以后,后背心衣服上就赫然露出“敬惜字纸”四个字儿。这四个字,很难忘。 据说每逢初一、十五,拾字纸的人在收集字纸焚烧之前是要先将附近环境打扫干净并持香膜拜的。那些字纸灰也是必须于特定時间送到水边,付诸流水。象举行一个神秘的宗教仪式或者远古图腾膜拜一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本来就是种图腾。 所以怪的得这个小城会如此美丽,当那些纸遇火成灰,那些吟咏的字一定“遇化成神”。这些字神仙在小城的天空歌唱一首首的诗,有力的就飘进诸如陈渠珍、熊希龄等的耳中;洒脱粗蛮点的就给了田三怒、龙云飞等;优美的文字给了那些作家诗人;漂亮的画画给了黄永玉等画家;不用说,其中如牧歌样最秀丽动人的变成了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沈从文《边城》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沈从文《边城》 有几天我一直在那个人的自传中想找他小时候对白塔的记忆,想把它用作本文的开头,奇怪的是热爱逃学常把书篮放在土地神座笼子里顽童居然好象遗忘掉了本城最美丽的建筑。他把它忘了? 这种误解直到我充分了解那座白塔的本义时才明白,原来那座字塔早就成了一首诗刻在那个人心中。所以在那本的《边城》里,那个人以白塔开头开启时空的门带我们到一个永远牧歌的边城去流连,又再以白塔结尾让我们老是忘不了。叫人看见塔,看见白塔就想起“绳渡白塔”,想起翠翠,想起折一把虎耳草梦中飞上了天,想起什么时候会不会又人在月夜为你唱三年又六个月的歌…… 如果有一天你去边城(那个叫凤凰的小城),如果有一天我再一次去边城,一定要带一叠写得公整的诗文,在字塔下,沱江旁,歌诗焚纸……再把烧下的字灰抛洒江中,和那个作家的骨灰一起渲染一江的美丽…… 2006-6-16 初于 彭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寻找热爱文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类的读书搭子,共同成长~ (修心悦读会)
- 永不再回的B城-01 (米其林三星厨师)
- 力量和幽默 (张二鹿宝)
- 焦虑的“副作用” (张二鹿宝)
- 六月某日月下小感 (文艺小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