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特吕弗:二十年后再相会
bix
特吕弗:二十年后再相会 文/张旭辉 1984年10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特吕弗去世,法国人为他们的电影大师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同为“新浪潮”旗手、却与特吕弗半世恩怨的戈达尔慨叹:“弗朗索瓦死了,而我还活着,可这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诉说忧伤,而我们的痛苦却一直沉默。” 2004年深秋,我们仍然在谈论那个法兰西的孩子特吕弗,谈论他带给我们的欢欣和悸动。二十年后,我们依然能与特吕弗一次又一次地狭路相逢,每个热爱电影的人都无法跳过特吕弗而谈论电影。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弗郎索瓦·特吕弗都称得上是对现代电影影响巨大的一代宗师。 曾经一直指责特吕弗的新浪潮主将克劳德·夏布罗尔在特吕弗去世后,终于说出中肯之语:“他的每一部电影,都能带给我们新的灵感,我们人人收益于他。” 斯皮尔伯格从少年时代起就自认是特吕弗的弟子,对他而言,最高的褒奖并不是奥斯卡的小金人,而是一篇将他与特吕弗相比较的文章,他甚至将那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来,兴奋地拿给亲朋欣赏。 吴宇森一生的偶像是麦尔维尔和特吕弗,他说起特吕弗满是崇敬之情:“我那时简直想抛开一切飞到法国去,我梦想着能为特吕弗工作,我想成为他的助理导演,或者帮他做任何事情,给他泡咖啡也行,甚至只是去他的电影摄制棚,就看着他工作,从他那里学些什么。我实在太崇拜他了,正是受了他的启发,我才成了一名电影导演的。” 昆汀·塔伦蒂诺、伍迪·艾伦等人也都曾在自己电影里或者言语中对特吕弗表达过敬意,甚至就连老导演贝托鲁齐也在自己的新作《戏梦巴黎》中重新演绎了特吕弗名作《四百下》的主题曲。 昆汀·塔伦蒂诺是从影迷“进化”到导演的代表人物,而特吕弗则是从影评人过渡到导演的标志性人物。他从10岁起每天花一半的时间来看电影,从14岁起坚持每天观看3部电影,一周读3本书,大量参加影迷间的讨论会,可以说,他的“大学”就是他的积累和各式各样的电影资料馆。 特吕弗20出头就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担任编辑,并很快成了知名的影评人。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他彻底放弃了写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共导演过23部影片,这些影片包括《柔肤》、《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的一班地铁》等一批名垂青史的经典之作。 特吕弗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个奖项,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1984年,他因病死在了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怀里,世界电影界从此少了一位特立独行、勇于创新的先驱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特吕弗的电影中最喜欢的是哪一部? (I choosebeauty)
- 特吕弗合集 (Vision)
- 特吕弗与戈达尔——不同世界的两个人 (艾弗砷)
- 法国导演经典作品展映:特吕弗、梅尔维尔、加夫拉斯 …🎬 (fujian)
- 请问谁有《婚姻生活》的资源呀? (楚子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