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卫斯理?
钟国
从来没有哪部科幻小说,像卫斯理系列这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一般来说,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卫斯理系列是否是科幻小说。二、卫斯理系列是否好看。 一、卫斯理系列是否是科幻小说。 由于定义的不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标准答案。那么,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 1、作品繁多,良莠不齐,包含元素众多。卫斯理系列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如:武侠、破案、探险、寻宝、帮会、历史疑案、政治动乱、民间传说、特务斗争、外星人、时间旅行、生物基因、机器人等等。这与其他科幻小说比较单一的科幻元素相比,无疑显得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大大的冲淡了科幻的味道。同时131本原作和9本伪作数量较多。很多人并没有看足够多的卫斯理小说,从而给阅读和评价带来了片面的影响。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拿伪作来评论卫斯理,说得头头是道。可惜板子打错了对象。 虽然卫斯理系列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写作元素,有的甚至喧宾夺主,使得单本小说的性质偏离了科幻的味道。但是就整个系列,特别是前期的作品来看,确实应该属于科幻。 在卫斯理早期的作品中,出现过如下的科幻题材:隐身人《透明光》、预知未来《丛林之神》、心理学《规律》、电脑的人性化《笔友》、人造人《合成》、平行空间《大厦》、史前人类《犀照》、克隆《后备》、时间隧道《黄金故事》、植物体人《还阳》等等。还有很多无法判断的题材,比如各种形态的外星人、生命配额《买命卖命》、永生《不死药》等等。在100多本四不象当中,如果要勉强归类的话,也只有科幻小说最为接近。 2、很多人还没有做好接受灵异题材的科幻的准备。核心科幻还是牢牢的抓住他们的心。 在卫斯理小说中,大量的出现对神仙、鬼怪、精灵、灵魂的探讨,涉及了灵魂不灭、转世、风水、蛊、永生等等一般认为是与科学抵触的题材。从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伪科学”。但是这种观点,和“科幻是伪科学”一样是可笑的。 不是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写灵异题材的科幻的。一般来说,需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有相当多的科幻作品的铺垫,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哲学有相当的认识和融会贯通。也就是说,需要在扎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熟练的运用写作技巧,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要注意。要用大量的细节来表现主题,沟通科学和灵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浑然一体。也就是要能自圆其说。如果直接给出现象而不去解释,确实容易给人一种避实就虚的感觉。 但是很可惜,倪匡在科学知识的积累上,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然而倪匡又不愿意放弃这么多带有神秘色彩的、吸引人的写作题材。所以,他索性扬长避短、避重就轻,尽量跳开繁复的技术或理论的细节描写。然而,他也注意到了这个不能彻底避开的问题。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努力的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各种不明现象。虽然因为科学素质的限制,有时候出现较低级的错误。但是如果说他没有认真的处理这些看上去和科学水火不容的题材,那肯定是错误的。他去做了,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显然他的创作重心不在此。 而且他的错误,也就是科学硬伤,其实并不算多。在urey写的《卫斯理氏疟疾》http://club.learning.sohu.com/read_art_sub.php?b=science&a=8704&allchildnum=44(这是转我转的文章,实际上我也是转别人转的文章)一共列出了16个硬伤(其中有一个我已经回答了,是urey没有看清楚。其他的,明年有时间我会去核对)。在夜•行者写的《幻想家——卫斯理》一文中提到了2个硬伤。其他的就没有看到了。我们知道,科幻小说中出现硬伤是很常见的问题。在100多本小说里出现几十个硬伤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许还可以找出更多,但是这与是否是科幻小说的结论毫不相干。而且大多数硬伤对于读者来说,是很容易忽略的。要知道,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科学素养还赶不上倪匡,而且读者中有很多人只在乎小说是否好看,而不在意有多少硬伤。 虽然这些硬伤并不能动摇倪匡科幻小说作家的地位,充其量说明他的科学知识不多。但是我认为他对于硬伤的态度是大可以讨论的。我曾经把urey的文章转到一个倪匡会去的论坛“最爱卫斯理”,希望他做出相应的解释。但是他的回答是:在幻想小说中找与事实不同的例子,这种行为十分有趣。若全和事实相同,那就是写实小说了!——这个回答就很莫名其妙了。金庸尚且反复修改文中的问题,何况是与科学常识违背的地方呢?然而想到他已经70岁了,是我的爷爷辈,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说了半天,其实用来否认卫斯理是科幻小说的理由只有“涉及灵异题材”、“硬伤多”这两个。那么这些是否是评价一篇小说是否属于科幻的标准呢? 很遗憾,在比较集中的探讨科幻定义的文章中,无论是吴岩的文章http://www.wuyancentral.com/khpl/0014.html,还是天矢的文章http://218.6.169.228/review/Definitions%20of%20SF.htm,众人对科幻的定义从来没有因为“涉及灵异题材或者硬伤多”而来否定科幻小说的说法。 按照我提出的想法:判别一篇作品是否是科幻,要分两步走:1、看它是否存在超自然的本原。如果存在,那它就不是科幻,而是非科幻。不交待背景而凭空创造是可以的,但是要留下“了解并理解”强大力量的余地。 2、再看这篇作品是否用科学的语言词汇来描述,或者引用并且发展了已知的科学理论,或者贯穿了科学的思辨、开放、探索的精神。如果三者有其一,就是科幻。(详见钟国评幻2、3) 在卫斯理小说中,从来没有什么“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总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不明的神秘的现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假设,但是不能说他没有去努力。你也可以说他不符合现代科学,但是不能说没有科学语言和思维。这两者恰恰是贯穿整部作品的。特别是后者,相信看完整个系列的人会深深地感觉到。 所以按照我的标准,卫斯理是科幻小说。当然,你可以怀疑甚至推翻我的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但是我希望有破有立,如果谁也能提出符合科幻定义的理论来,那也是极好的。 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倪匡是赞成灵魂不灭并且可以转世的(他用脑电波来解释灵魂)。在解释上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论,这也是许多人认为“子语鬼神”的原因。但是用这一点来否定小说的科幻性是非常牵强的。因为倪匡并没有宣扬迷信,他还是在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灵魂现象的。只是解释上不够到位,让人意犹未尽。 最后列出一些名家对倪匡的评价,可以看出,大多数大陆的作者、评论者还是认可倪匡是科幻小说家的。http://bbs.sfw-cd.com/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ID=1854184 二、卫斯理系列是否好看。 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金庸的小说,王朔不也批得很起劲吗? 常见的批评点有:构思、推理、情节、人物、文字、政治观点、写作态度 1、 构思简单,科幻点模糊或者偏离现代科学。 有人说倪匡的构思简单,有很多和科幻史上的构思雷同。这有可能。太阳底下无新事。本来对于科幻题材的占有就是一种能力。真正有开创意义的构思并不多,所以倪匡从中国古代去寻找灵感。这何尝不是一种题材的创新呢?和国外的构思相比,他不占优势,但是在中国特色的科幻题材领域,他无疑是遥遥领先的。也正是这些充满了中国特色的作品,褒贬不一。另外,大陆作者对于国外科幻了解的不多,接触面较狭窄,所以很多人认为倪匡的构思很巧妙,这也是正常的。就大陆读者能看到的作品而言,说“构思巧妙”一点也不过分。 倪匡写作集中的时代,是六、七十年代。那时候,中国科幻作者很少。倪匡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写作,同时因为自己的科学素养一般,所以选择了最吸引人同时偏离现代科学较多的题材。在题材的处理上避重就轻,注重情节的曲折离奇而非科学内核的创立。但是正如我在上面所写的,倪匡和其它从文到科的作者一样,是在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科学素养的。早期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南极的熊。下面是李嗣涔教授的《倪匡十论》中的一节: 「我写作不负责任的,你们不要把我看太高,除了第一篇稿有重抄一遍之外,我以后写完稿,看都不看一遍。」他举了个例子,「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南极白熊』,我在报纸上连载,写卫斯理在南极遇上白熊,他杀了熊,吃它的肉、披它的皮,才把命保住了。给读者写信来骂:南极哪有熊?」 众人哄堂大笑:「北极才有熊。」 「南极只有企鹅,我总不能改成企鹅吧?」倪匡说,「那读者很凶,每个星期写一封信来,要我公开回答:南极没有白熊。好吧,当时我在报上有专栏,我就写说:某某先生,今天我要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南极没有白熊;第二,世界上也没有卫斯理,为什么你不追问呢?第三,第三没有了。那人就没再写信来了,我这分明是耍无赖,世界上没有卫斯理,你为什么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的书在台湾出版,台湾的远景出版社也叫我改一改,改成北极好不好?我说我不要,我喜欢南极,南极比较神秘一点。他们说台湾有识之士很多,有人来找你的错着就糟了,我说有人来找你,你就这样回答他:卫斯理也不存在。南极比较神秘,不是吗?」 「南半球都比较神秘。」有人应道。 「其实有很多错了的,比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潘宗光,他喜欢看我的书,他说当学生的时候还有味道,等到自己学了科学之后,才看得出毛病之多啊。我说当然毛病多,不然我也变科学家,哪写得出来?我告诉他,不如你写一本《卫斯理小说不合科学之处》。」 众人想了想说:「这没办法。」大概因为会写成一大巨册吧? 「他说没有一件事情讲得通,我说当然讲不通,讲得通就不叫小说了。」倪匡抓抓头说,「而且他们现在一直在讨论,尤其是中国大陆,讨论我的小说算不算科幻小说--科学幻想小说。这有什么好讨论?小说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你管他是不是科幻?而且科学怎么幻想?二加二等于四,你可不能幻想它等于五。幻想的东西就如你(指李教授)在研究的东西一样,是实用科学之外的东西呀。 「现在香港有一些人,像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他就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设在一个框框里面,就像在鱼缸一样,永远跳不出那个框子:这个东西在我的学识范围里头是没有的,所以不存在。这种态度简直是……」 「反科学的。」李教授说,「我们做研究就常常碰上这种事情。」 「这种伪科学家最多啦。」 「他叫我们是伪科学,」李教授说了,众人大笑,「他们说,没有的东西而我们在做,就是伪科学,还很多人在骂我,我被人写文章骂过,有人还写了本书,里面有一整章在骂我。」 可以看出,倪匡对于情节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科学内核的重视。这种处理态度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我的观点是:如果修改正确后不影响整体的情节推动,还是要修改的。如果影响的话,需要做个说明,不改也罢。虽然比较合理,但是恐怕这个提议双方都不大会接受。 2、推理。科幻小说是离不开逻辑推理的。在这一点上批评倪匡的人不多。但是逻辑混乱不合理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只是没有人去重点关注。有待再论。这里只说一点,有很多时候,谜底是很容易揭穿的,往往读者都已经知道答案了,主人公还不知道,需要用几万字来解释。这有两点解释:1、有时候确实有当局者迷的现象。2、作者为了凑字数,不得不如此。 3、情节。很多人说倪匡的小说情节虎头蛇尾,衔接生硬。也许是因为我看书太快,不求甚解的缘故,在这方面感觉不太明显。但是就网络上的评价而言,确实有这些问题。然而就整体上而言,倒也称得上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否则怎么解释很多人一拿起卫斯理就放不下呢?情节不好,不紧凑,不曲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看?难道这些人的口味都与众不同?他的书能卖出去,本身就说明情节是可取的。这和阿翁没有什么区别。 香港和大陆都有众多的倪匡迷。对于大众的鉴赏能力,固然不能一味的迁就,但也不能毫不理会。所以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不去理会情节上的错误。但是对于评论者和其他作者而言,有必要仔细研究。 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情节套路化。从问题的引入、展开、发展、结束几乎是同一个模式。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省力,不用费劲去设计。坏处就是情节雷同,容易生厌。 卫斯理系列中多次出现外星人。有人就说他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外星人身上。其实不然,固然有多本小说确实以外星人作为谜底,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小说和外星人无关,而是以其他的诸如机器人、变异人种、史前人类、科学狂人、电脑为主题。 4、人物。卫斯理中的人物有强烈的超人色彩。但是主人公经常会有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言行,或者是言行不一、对人对己标准不一的情况。如果是普通人,这倒也没有什么。但是超人讲究的是完美。所以这两点就显得格格不入。这一点所有的卫斯里迷都知道。不过,因为主人公弱智,所以作品也弱智,这种逻辑…………我听说阿来的《尘埃落定》也是描写低能者的。所以这一点只能说是人物塑造上有存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是超人,也应该有自己的弱点和力所不及之处。如果大家觉得性格、能力上有冲突之处,那肯定是作者的责任了。在塑造人物上,性格明显,这是长处。有不合理的矛盾,这是短处。 5、文字。总体上说比较啰嗦。这是倪匡的通病。他写文章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流芳百世。所以把他的小说归类于通俗科幻,我没有任何意见。在商业氛围中,凑字数是很常见的事情。像古龙那样的名家,也逃不脱这样的指责。 6、政治观点。这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限于某些大家都明白的原因,这方面的讨论都是点到即止——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些问题。 倪匡的观点是很偏激的。这一点有目共睹。他在民主自由的观念下,一直不懈的坚持对独裁的抨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香港这样的环境下,倪匡又是信仰基督教的。所以他的思维肯定和大陆的思维不同。而且几乎对于所有的独裁,他都表示极大的愤怒——至少表面上如此。 问题的重点在于:倪匡的这种观点和表现,是否损害了小说本身的价值? 这同样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酣畅淋漓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般来说,加入太多的政治观点对小说是有害的。但是限于本身文学素养的局限,在这方面我无法作深入地探讨。 7、写作态度。这是倪匡的不足。很明显的一个不足。 人类的最高境界是超越自己。对于写作而言,这更是一个终极目标。而对于倪匡而言,这一点是远未能做到的。一开始写作,我们可以理解为稻粱谋,追求数量而非质量。但是到了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倪匡移民美国,这时候完全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写作。但是此时他的作品除了风格转向对哲学、人性的探讨之外,在质量上并没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固然仍然坚持了每一本小说有不同的主题。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是在原地徘徊,还是满足于自娱自乐。一般公认他的后期作品不如前期。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遗憾。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难道真的是老了?还是因为作者的自身的局限? 这一点,对于倪匡在科幻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度有损的。也许,他并不看重这点。也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倪迷们来说,这恐怕是终身的遗憾。 终于要写总结了。应该说,倪匡的写作技巧、科幻点子还是不错的。如果仔细去研究,可以找出很多问题。但如果以通俗科幻视之,只是当作小说来看,确实远远超出中国其他科幻作者,堪称中国科幻的第一人。所谓的大师,一般指的是两种人。一是旧的体系的集大成者。二是新的体系的开创者。至于倪匡是不是科幻大师,就只是个称号问题,没必要在这上面花时间了。 后记:我很希望这篇小文能够终结对于卫斯理小说“是否是科幻”、“好不好看”的争论。把精力和时间放到对中国科幻的阅读、评论和写作上,放在对科幻理论的探讨上。但是恐怕很难如愿。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即使是卫斯理,也是如此。超人的扮演者也有死去的一天。人生苦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是要自己把握的。 此文较长,谢谢有耐心看完的朋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类似卫斯理系列的科幻探险类小说推荐一下🫠 (小一(吉祥版))
- 大家看的第一部卫斯理是哪本? (濯清涟而妖)
- 求问:《年轻人与公主》系列的创作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 (Rondo)
- 周围没人看过卫斯理 (沸点)
- 我喜欢卫斯理 (一本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