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泥石流灾害
会游泳的猫(爱生活,爱撸猫)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灾害在突发性地质灾害中以其成灾面积大、冲击破坏力强和灾害损失大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因此,开展泥石流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赵学宏等学者在汉斯出版社《自然科学》期刊一文中,以文献计量学方法为基础,从泥石流灾害相关概念出发,评述了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对今后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泥石流灾害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美国地质学家Bacwkilder在1928年最早提出泥石流这一现象。随后各国学者对泥石流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全面地研究。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依次是:有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以及适当的降雨激发泥石流发生。 泥石流的发生不像崩塌和滑坡为固体物质在重力下发生的破坏,其破坏是在暴雨作用下形成的,既具有土体性质,又具有流体性质是其典型的特征。以往对泥石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条件和过程。而分析的重点为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备的条件,即大量的松散堆积的物源条件、有利于运动和停淤的陡峻的地形及突发性的水源(即暴雨),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其内容、范围及其深度的研究有所不同。 目前,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的发生,只能通过筑坝、植树固坡等措施来减少损失。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相同条件时,降雨的特征是决定因素,人为活动往往为泥石流的形成起了扩大和加快的作用,有时也会成为主导作用。 泥石流防治已从单纯的工程防治发展为泥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现已逐步发展为以一个泥石流发育区或一个县的综合治理,需要采用更综合性的形式,考虑泥石流体中泥沙搬运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防治理念和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泥石流防治工程不仅要防治灾害,而且要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现有的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结构都由各防治设计单位自行设计,研究重点是工程构筑物的受力情况,因此对合理的结合形式和合理尺寸仍缺少研究,也没有标准图集作指导和参考。这是防治工程设计不够成熟的一个表现,因此优化现有防治工程结构,制订一些标准化的结构图纸方面需要加强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已开始研究泥石流的预警预报,并建立起一些泥石流预警站,规模较大的如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站网。中央电视台也已在气象节目中进行大区域的宏观预测预报,可以说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预测预报的技术还不完善,设备有待改进,公用性还不强,对不同层次的预报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多年的研究中各单位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也各自做了很多的数据库,但其文件的基础软件各不相同,交换与查询很困难,因而使用量不大。很有必要建立行业性的规定,基本统一数据库的模式,建立情报交流制度。同时,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实现泥石流数据库与其他环境资源数据的高效集成。 做好泥石流的防治、监测与治理,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那些免费舒适又松弛的景点一 (ken叔)
- National Geographic 美国国家地理2016年全集下载 (疯杂)
- 请问这张图是哪一期的国家地理? (仁)
- 征稿 | 奇妙地理知多少? (陵迢)
-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终于来上海啦 (x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