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伤感之取舍[转帖]
Sisyphus Yao
建筑是一门技术,因此,它是科学的;建筑又是一门艺术,所以它更是人文的。人作为这个社会唯一的真正主体,所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件:其一是发现并运用科学;其二就是积淀人文。建筑或许可以说是融合了这两件事,正如我所学的专业——法学一样。本文的成形仅仅是源于一种理念:在文化沙漠时期,总是会有绿洲的,就像我一直相信当代中国的落后仅仅是暂时的现象一样,但似乎……希望总是在远方。 ——题记 在若明若暗的霓虹灯间,心神随之闪烁不定。那种被人称作思绪的东西总是闲不住,小孩子似的到处乱蹦。离别荒芜的浦口已经有半年,但这个城市里的风景却丝毫提不起我的新奇,倒是渐渐有了一种烦躁。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夜晚的人群中,我深感与这个城市之间的隔膜。 南京,又名金陵、白下,或者称之为石头城,但在我的记忆中,她应该是一座伤感的城市,犹如一个满腹经纶却又落第归来的书生。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南京亦是文人墨客凭吊舒怀之所,然而从王谢堂上燕到秦淮月下人,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诗句数不胜数,但都有那么一股伤感之情。或许我们的先人已经预知几百年之后的石头城将变得更加伤感,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伤怀之地,无论是鸦片战争的和约还是抗日战争的屠杀,“伤感”两字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定格。自从南京从六朝古都变为边缘城市,伤感成为这个城市的气质和独立的风格,正是这种伤感,才使南京成之为南京。 然而,现在的南京城却真的要使人“伤感”,为她的伤感文化积淀的断层,为她看似美好的而实质却是盲目模仿的所谓现代化的外衣,为她似乎要摆脱伤感文化而所作的种种反人文的媚态。那些矗立在这座伤感之都得几幢零乱的看似宏伟却没有章法的所谓现代化象征的高楼,非但掩盖不了,同时也改变不了南京的伤感之气,反而给人一种矫情做作的感觉。艺术是最忌讳这一点的,而且文化的积淀终究会淘汰这种献媚式的做法。在这里,我分明的看到这个落第秀才一改往日的隐者之气,为了迎合某种时髦,或者是哪位主考大员的胃口,放弃了仅剩的一点代表自尊的独立个性,以换得某些……虽然这些高楼单个看起来很是不错,但却和这个城市不合拍,或许是压根没有好好的规划。一座城市只有她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是其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厚重的西安,细腻的苏州,以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悲情扬州,无不体现其本身不同却又是浓厚的文化底蕴。即使是同时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苏州和绍兴,也有不同的韵味,前者就像年方二八的少女,而后者却如新嫁之少妇;前者多了一些少年的梦境,而后者却弥漫着现实的生活气息。这种城市的鲜明个性与城市本身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不应该去刻意的改变,即使这种改变得结果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这种经过刻意改变之后的城市,还是她本身吗?何况这种改变往往会适得其反。现代化的城市并不是将所有的古老建筑都打碎,代之于新奇的,摩天的,蒙太奇甚至美的东西,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反动和发展。像西欧的罗马、巴黎、巴塞罗那,还不是保留着千年的古建筑吗?这非但丝毫没有改变其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更成为其文化积淀的延续。所以说现代化的建筑是为其文化积淀服务的,而不是小孩子搭积木,任性的使人哭笑不得。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现代化,那样只可能使自身变得毫无性格,不伦不类。 由此我想到了南京大学,这所百年的江南学府里面的建筑,使人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痕迹。现在的南大校址是原金陵大学所在地,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其建筑所体现的正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碰撞的现象。最著名的就是北大楼,这是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的,在传统中国的建筑理念上,它并不是一件佳作。在中式殿堂中部加一突起的塔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语汇了解仅在于大屋顶,生硬的用西方的建筑语汇来适合中国人的意念,没有收山和细部处理,有点显得不中不洋。但是,它所体现的那个时代是国人开始觉醒开始批判传统,向西洋文明学习取经的年代,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西洋人开始了解中国的时候。所以北大楼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一种激烈的冲突和融合。 国人在找寻救国真理,但真理确迟迟不能出现,于是迷惘、看见曙光、再迷惘、觉醒。这种心态自然也具化到建筑上,所以产生了北大楼。那位美国建筑师或许也是站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看待他并不了解的中国,轻视中国文化的结果也是他设计这座大楼的理念失败的所在,而国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这是一种进步。1840年以后一代又一代的向西方寻觅救国真理的有识之士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谓主流态度不就是这样的吗?殊不知西方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替代品,现代化的过程实际是本土文化的充实和阐扬过程,是本土化的过程。但是这一点大概也是五四以来的所谓主流所不容的吧,直到今日不是还有人躺在全盘西化的迷梦中不肯苏醒吗? 说到这里,似乎话题有点扯远了,说北大楼不是建筑理念的佳作倒不是否定其在建筑史上的价值,建筑作为艺术还存在着艺术本身以外的价值,或者称之为历史文化价值,正如上文所说,这座大楼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这种价值远远大于美学意义上的建筑理念上的价值,这或许也是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得标准不要局限于很表面的东西。何况北大楼上那咄咄逼人的塔楼,也体现了西方传统艺术中的语汇,也为丰富中国建筑语汇作出了进化式的贡献。 说到“咄咄逼人”,我不仅又开始觉得这是一种讽刺,因为用这样的字眼形容北大楼已经名不副实。这种语汇随着南京文化积淀的断层而丧失,按照文化学的角度,可能真的是断了文脉。本来北大楼这一带已经形成了一种古朴丛林的风格,但是北大楼背面的围墙外面却孤零零的耸立起一幢数十层的高楼(消防大楼),似乎在这个古朴丛林背后突然跳出一个庞然大物,要将这一片古朴悠然压倒、吞噬。现在连拍一张北大楼的几年照片也要进行电脑处理才能体现其本来面目。 南大是南京伤感文化的一部分,其百年发展史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座消防大楼以及南大四周的其他大楼几乎将南大变成一个“深谷”,似乎现代化进城的控制者们还不满足于此,仍然依旧按照他们那种没有章法的规划来建设着所谓南京城的现代化。 为了迎合某些人所谓“现代化”的喜好,甚至为某些人的顶戴多加几条花翎,不惜对文化和有性格的建筑艺术的破坏,内含着前现代中国的某种味道,我所指的前现代中国,是指秦汉以后对先秦文化的反动和异化的外儒内法的那个时代,一个集权制的一元化的宗法官僚中国社会。在这种时代的理念的影响下,似乎受伤的不仅仅是建筑,不是吗?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甚至为人处事,个性变得是那么谨慎的物事,在法律和论理之外给你加上不必要的枷锁,让你透不过气来。然后就是对语汇词义的歪曲,比如“中庸”两字,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但是却被诠释为一种圆滑和无原则,这简直就是一种文化谋杀,很多东西还是要细细去体会的,而不可言传。有人说,外语是不可翻译的,但是就是自己的语言,在解释之后还是原来的东西吗?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人不喜欢南京再伤感下去,认为“伤感”这个词太不吉利,这大概也是前现代中国“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惯性所致吧。为什么要纪念伤感吗?如果每个人仔细想想,或许久没有那样轻率了。 有一天偶然听说竟然有人提议要将明故宫给拆了,以加快那个区域的现代化建设,我心中不禁愕然。昔日梁思成先生力谏开国领袖不能拆北京的城墙未果,最终造成北京城的面目全非,北京城成为一个庞大的带着现代化面具的“落后城市”,难道南京也要走北京的老路吗?难道边缘地位的独立不能使自己成为一座有自己的语汇自己的气质的城市,而非得向首都看齐?难道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经历对传统文化的摧残才能够达到? 前现代中国缺乏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精神,在压抑个性的同时也扭曲了文化的发展。它总是想以一元化的模式,制定一个标准给人、给事、给物。所以才有了八股文,所以才有了所谓“礼教”,所以才有了文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倒有一种文艺复兴的味道,但是最后却走向了西化趋向和文化的专制主义。这或许还是前现代传统的惯性使然吧。历史的车轮滚滚,得出的结论往往事带有讽刺性的结论:前一时代所谓标准,若干年后往往成为批判的对象,然后又成为标准。这就是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吧。 似乎中国社会缺少那么一种反思的勇气,往往以盲目的否定来代替理性的反思。毕竟……很多时候反思两个字的确需要付出代价,无论物质的,抑或精神的。 转自:21cn旅游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说说自己心中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如何? (danny)
- 求推荐宜居城市 (长夏)
- 我认为北京是最宜居城市 (石)
- 求大家帮忙 标题不会写请看详细内容 (KD basketball)
- 想找到一个气候温暖的南方小镇生活,有推荐的吗? (桃之妖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