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笔记
1
来自:豆瓣日记
一、上古天真论 一-1、人的定义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倪师注释: 古时有位明君名黄帝,生而聪敏过人,出生时就能说话,幼年天资过人,长大后因敦厚诚信, 故成贤明之皇帝,因具土之厚实故名黄帝。 一日,黄帝问天官岐伯:吾闻上古的人民,人人皆度百岁以上,且动作敏捷不衰。反观今人年逾半百,但外形及动作倶退化,此因世事之变化造成的呢?还是过失在自己呢?...
2
来自:豆瓣日记
一-6、女性成长关键期表征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人年老的时候无法生子,其因精力已尽呢?亦是天命的关系? 岐伯答道,女人七岁时,肾气始盛,故换齿发增长;...
3
来自:豆瓣日记
二、四气调神大论 二-1、四季之作息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4
来自:豆瓣日记
三、生气通天论 三-1、通天气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倪师注解: 黄帝说自古能知天地之法则,即知生命之源。生命源于天阳地阴之交会,存在四方上下之间,人之生气犹如天地之气是一样的,天地之气布达四方之...
5
来自:豆瓣日记
三-5、神魂魄与“百病之始” 原文: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倪师注解: 如人之汗无法透发,停留体内,造成外形瘦弱而躁。又如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必生疟病往来寒热。所以风为百病之始,实有因也。 人如能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和,人的固表能力强盛,即令遇到恶劣之气候环境,终不生害。此因能体悟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而致的。 如果邪留体内久久不去,必生传变移转,造成上下不交,阴...
6
来自:豆瓣日记
四、金匮真言论 四-1、八风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吾闻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天地有八方,风向依四季的变化而有不同,由东方吹来的风名“婴儿风”,东南方吹...
7
来自:豆瓣日记
四-6、五臓对应形色气味 1.青赤黄白黑这五个东西是出自《黄帝内经》,所有的中医的理论全部是来自《黄帝内经》,这是最早的源头。 2.相生是吉,相逆为凶。青-赤-黄-白-黑,是相生的颜色,反之是相逆。其中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3.如果病人一开始脸色是青的,被你治疗后,变成红色、黄色,代表你的治疗方向是对的,你可以继续用那个药。如果一个肾脏病人来找你,他脸色发黑,被你治到脸色发白,那就是你错了,医之过。 4.当你用这种五行生克的观念去做诊断时,不用去记,马上就一通百通。所...
8
来自:豆瓣日记
五、阴阳应象大论 五-1、清浊、寒热、气形、厚薄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9
来自:豆瓣日记
五-2、形气、痛肿、风热燥寒湿 原文: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倪师注释: 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 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
10
来自:豆瓣日记
五-10、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倪师注释: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所谓“阴阳”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阴阳流通之道路也。所谓“水火”者,意指阴阳外显之表象也。因此阴阳消长之定律,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 故有言,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
11
来自:豆瓣日记
五-15、天之纪、地之道 原文: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
12
来自:豆瓣日记
六、阴阳离合论 六-1、阴阳之数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故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倪师注释: 黄帝问说,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历法上大、...
13
来自:豆瓣日记
七、阴阳别论篇 七-1、人之正常脉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
14
来自:豆瓣日记
七-2、三阳之病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shuàn]㾓[yù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欬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倪师注释: 又说,如果阳明之胃气无法供给心臓、脾臓之营养,则必生有隐疾。以男人来说必精少,女子来说必月经停滞。如再缠绵不愈,则必人体津液耗损,日...
15
来自:豆瓣日记
七-3、五种脉象、阴阳相过 原文: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倪师注释: 脉之形如下,如全部寸,关、尺三部之脉如钩,其坚而搏,累累然如果子成串一样,如外形为毛,则其状为大且虚而无力状,如脉形成为琴弦一样绷紧而坚急如刀,就是弦脉。又脉坚如石且坚而不变,轻按重按都一样,则名之石脉。阴阳之脉中,如流水一样,时阴时阳则为溜脉。 如里阴盛而起争,阳受扰于外,阴阳不和时,必令肺中津液无法收藏,必汗流不止...
16
来自:豆瓣日记
七-5、脏腑之结阳、结阴 原文: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阳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倪师注释: 阳气运行如受阻,结而不通,病人必四肢肿胀。阴气...
17
来自:豆瓣日记
八、灵兰秘典论篇 八-1、十二臓象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倪师注释: 黄帝问说,如果把十二臓腑之功能,用官廷内之官位来比喻,可以...
18
来自:豆瓣日记
九、六节藏象论篇 九-1、天干与地支气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
19
来自:豆瓣日记
九-3、一臓不平,治所胜之臓 原文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倪师注释: 黄帝说,木、火、土、金、水此五运,每年周而复始,如发生过与不及情形,则又如何呢? 岐伯说,五行之气是并存的,各司其职。如有盛虚之现象发生,道是必然的。 黄帝问,什么叫做“平气...
20
来自:豆瓣日记
九-5、药材之五色与五味 原文: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倪师注释: 黄帝说,此言之有理。我曾听闻无形之气聚合在一起,会造成一特殊之外形,各种...
21
来自:豆瓣日记
十、五藏生成篇 十-1、五味之所伤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倪师注释: 心气所聚合之处,即为血脉,其表现在外形上为面上之气色,能抑制心臓的是肾臓。肺气所聚合之处,是皮肤,而体毛是其表征,受制于心臓。肝气所...
22
来自:豆瓣日记
十-5:肝厥阴(睡眠与视力) 原文: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倪师注释: 通常人在睡觉时,大部份的血会进入肝,魂固守肝位故能眠。肝因能受纳血化浊血为清血,故目清能视;足因能受血之充润故有力而能行;手掌因有血入而能握物,血足且力贯指尖,故手指能抓物有力。因此全身上...
23
来自:豆瓣日记
十-7、癫痫、头痛 原文: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腹满䐜(chēn)胀,支膈胠(qū)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倪师注释: (一)人之所以有头痛、癫痫,因其下焦虚而上焦实。其病因在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严重时,病邪入肾。 (二)目不明视力减退,身体摇晃不止,人晕眩且耳生聋,此因下实而致上虚。病在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严重时,病邪入肝。 (三)小腹胀满,胃中亦胀,胁肋部位苦满,乃因为血无法向下行入足...
24
来自:豆瓣日记
十-9、脉诊要领:滑浮涩沉 原文: 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倪师注释: 人的脉象有滑、涩、浮、沉等,此可以用手指来区分。五脏产生的现象,可以用理论去推演。五臓中发出的声音,可以用听法而能了然于胸。五色上细微之变化,可以用眼睛仔细的观察出来。 只要脉正常,色也正常,人能色、脉吻合,必为健康之人。 课堂笔记: 1.“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这句话就是诊断的要领。“滑涩浮沉”这四个字可以区分阴阳:滑脉和浮...
25
来自:豆瓣日记
十一、五藏别论篇 十一-1、男女水肿之别、奇恒之府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我常听道卫之士说,有人以脑髓为臓,有人以肠胃为臓,又有人以为是腑,众说纷云,互有出入;再经质问,每人皆坚...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