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评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肯定
评语:中文版与日文版的作者栏:日本著作权人逐一罗列了作者名字,中国则代之以“《文艺春秋》编辑部”;日中封面不同的侧重:日本表现的是压抑灰暗,中国封面则充满了对日本和东京的浪漫想象。
评语:封面非常刻板印象和东方主义了。和长春地铁伪皇宫站的满文有一拼。可见不仅在日本殖民之下,满族被收编为一种殖民话语和符号,即便在“光复”乃至“解放”后,在民众和宣传中,这个问题也没有说清,以至于在今日的日本也仍然有这种思想余绪
评语:奇葩封面。封面不是《职贡图》
评语:欧洲民间故事整个伊斯坦布尔的风景当封面干啥啊?也是封面设计中的“西方学”。
评语:清代宫廷绘画关乎马者多矣,弃之不用而用徐悲鸿风格骏马图。新清史与大清史之隙由此可见一端
评语:封面设计也够“西方学”的了。毫无英文原版封面的“文献性”。设计者还莫名其妙地自豪感爆棚跑到澎湃自吹自擂——英文都写错了,“Trimmed”写成了“Timmed ”,还好意思吹,不仅美盲而且文盲。 作为“边疆”与“故土”的风景如何参与了帝国文化生产,以及帝国与风景的关系,本书关注的不够。当然这部分内容某种意义上已经超出“环境史”范畴,但这也恰恰是本书被“环境史”框架束缚而导致的历史盲区。参考文献部分问题很多。不知原书如何。
评语:很奇怪这中文版为何用了这么丑的封面,英文原版封面用的清代宫廷绘画,拿到中国来出版不是挺好的吗?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46882/
评语:这个封面先对于两个英文版的,花哨而空洞,闪闪发光的金属质感处处暴露出伪文化的装腔作势与暴发户的无知。这也是作为译著的甲骨文丛书在封面设计上与原作相比的普遍通病。中译本的封面与内容间不是有机结合的关系,这和中国的设计者普遍的文化程度不足有关。从《乾隆帝》到《欧亚皇家狩猎史》再到这本《春之祭》,都没有进步。说这些封面设计师是文盲过分了,但接近半文盲吧,他们对封面的理解还停留在所谓“美观”的层面(而且很多时候只是他们觉得美观),还无法理解何谓“图像叙事”。看到这样的封面,每每为译者的精心翻译感到可惜。
评语:最烦一提满族就是清朝、皇权。定先生做口述史和妇女史,就是为了让底边人群发声,却搞个故宫角楼做封面,商务印书馆也是脑残。说明华语社群对“满族”这个符号有着非常刻板的image。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