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的书评 (35)

叫花子打鼓穷欢乐 2008-11-26 13:58:35

平凡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再见,苏珊,祝你好运。”他说。望着她急匆匆消失在小路之中。她那柔软的头发随风飘扬、闪闪发光,南希本来也可以长成这样一位年轻的女士。他转身回家,朝树丛走去,身后是广阔的蓝天,沉甸甸的麦子随风起伏,发出阵阵私语。 以上是《冷血》这部小说结尾的文字。美丽的少...  (展开)
jing 2006-12-18 16:07:15

结局很无言

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在看到之前先瞥了一眼《卡波特》这部电影的名字,然后看了一篇写卡波特的小文章,大抵是《冷血》一书对他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云云。于是很好奇,一部作品或一个事件到底怎样让一个人的世界观从此改变? 看完之后总算明白了一点点,只能说...  (展开)
小水 2009-10-13 12:56:00

拒绝深究

不要深究。 哪个罪犯背后没有让人唏嘘的故事?这绝不是理由。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两种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是无辜的,那么所有人都是无辜的; 或者,如果一个人是有罪的,那么所有人都是有罪的。 绝不会是:罪犯是无辜的,错在社会,和把他推到这种境地的周围的...  (展开)
阿猢 2010-06-19 16:35:23

冷血的只有凶手么?

花了7个小时读完卡波特的《冷血》。 当你读过一个作者三本以上作品,对他这个人有点兴趣,但提起他还没有到达如数家珍的地步时,阅读是为了他笔下的人物与自己的共鸣,也是为了窥探作者与他笔下人物的共鸣,唯独不是为了强调自己与他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还处在危险的怀疑...  (展开)
FPPP 2015-11-19 16:53:23

绞刑之前你站在清晰大地上

卡波特受《纽约客》之邀,历时六年,在六千多页案件调查笔记的基础上,卡波特将传统小说的想象力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首创“非虚构”小说的概念,前无古人,后则有许多模仿者,至今则深深影响了新闻特稿的写作,在我们熟悉的“冰点”,以及南周调查性报道,...  (展开)
零度倾斜 2013-03-05 18:18:23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枚无法摆脱的“魔戒”

“魔戒”是托尔金对人性的洞察,而“冷血”是卡波特是对人性的悲悯。 前几天在追《魔戒》三部曲的时候,对故事中的主人公Frodo非常不理解,他除了一时冲动说“我来护送魔戒到末日火山”之外,并没有什么作为,身无长技又不聪明,还误中奸计怀疑忠诚的队友,甚至到了最后...  (展开)
lavida77 2011-08-15 18:14:33

世事何曾是绝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冷血》的时候,窗外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这突然使我想起这位作者另一部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中女主角郝莉的一句话:“不,心里发愁是因为你长胖了,或者雨下得太久了。你感到忧郁,顶多就是这样。但是心里发毛却十分难受。你感到害怕,直冒冷汗,但是你又不知道怕的...  (展开)
马一木 2010-09-20 07:32:03

卡波波,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是怎么像显影剂一样,进入杀人犯的内心,使他们具有了形状、质感和颜色。 你是怎么像老鼠一样,迅速找到那些比沙发缝里的食物还隐秘的关键人物,连接成庞杂精微的故事。 你是怎么像裁缝一样,把数以万计的细节,缝制成一件富有节奏的叙事衣裳? 哥们,你是怎么做到的。  (展开)
taneya 2009-06-16 13:11:59

特别的写法

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个人对这种书比较迟钝,我似乎没有感觉到很多人的那种千丝万缕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我在读之前就知道他的这本书,虽说是真实的事情,但是他却杜撰了很多的细节的原因吧。 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是这本书写作的两条线。可以说,这是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非...  (展开)
忆往昔 2017-07-24 23:57:36

优秀的纪实作品

这本书读上去如同案件纪实,实际它也是纪实性文学,案发过程、所有涉案人物、案发地居民反应、证人证言和侦查人员的破案过程都有详细描述,既有真实的案件纪实,也有作者的文学描述。 没有足够的耐心,估计会觉得与案件主体相关性不大的描写是多余的,其实一点也不多余,耐心读...  (展开)
laurel 2014-09-21 10:54:55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阅读《冷血》的时候总会想到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它们的相似之处都在于,不同于悬疑侦探小说,它们不会在谁是凶手的推理过程方面着墨太多,而是重点去分析杀人犯罪的前因后果。在作者看来,这些东西,充满着感情的东西,才是最有故事的,最值得描写的。 ...  (展开)
NK 2011-03-30 23:59:45

...

看完了书的那天,我把琼斯医生对佩里的那段描述抄了下来,简而言之,佩里就是一个妄想症,没有朋友,孤僻,无法在心智上投射现实,以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因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恶魔一般对他施虐的修女,不会信任他的姐姐,以及给他带来痛苦童年的父母,...  (展开)
潘黎冰 2009-12-20 14:13:06

冷血

<冷血>是耗尽了卡波特后半生才力的最后一本书。六年的跟踪调查,对一个凶杀事件中人性的洞察,小说书写的广博,很精彩的一本小说。尤其做新闻的人可以一读。  (展开)
小艇 2024-01-10 20:13:44

能画这张像得到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坏

《冷血》 9/10 2024开年第一本,看得非常过瘾。天才作家卡波特的惊世作品,开创了“非虚构小说”文体,也是犯罪类型写作的经典。 作品叙述了1959年发生在堪萨斯州Holcomb城里的一起谋杀案,两个保释犯谋杀了一个富裕家庭的四口人。书中一开始就揭露了谁是凶手。然后以双线叙事...  (展开)
非晚 2019-03-10 00:54:33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才能生出温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的文学素养还远远到不了可以写书评的地步,但还是决定之后的每本书都简单做个记录,也算是有个小小的总结。 作者站在旁边着的角度,像解说员一样冷静淡然的叙述整件事情。两个凶手的冷静淡然无所谓的态度一点点的侵入你的心脏,寒意顿生。让我想起来,如果一个人真正的意识到...  (展开)
陈宴Bubble 2017-09-20 10:58:27

坠落的黄色鹦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迷人的杀手们 出于什么动机,一个人会成为杀手? 文艺作品给出的答案通常都有点迷人。莱昂是因为19岁时恰好漂泊到了玛蒂尔达的城市。《1Q84》里,青豆的杀手生涯甚至有点惩恶扬善的意味。汉尼拔医生则是把杀人当成艺术。到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青年迪克和佩里犯...  (展开)
fishsherry 2017-04-24 10:45:53

不冷血的《冷血》

初读《冷血》,不仅仅是被书中两个凶手的冷漠惊到,更是被作者卡波特那极其冷静的笔触惊到。他独到的视角,对于杀人犯心理的深入描述,那种在平静之下沸腾着的巨大的悲悯,都令人不忍卒读。 很多人喜欢看第一部分,死神来临前夕中克拉特一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描写,我承认,这的...  (展开)
陈均 2017-03-02 19:50:21

欲望的本能

每一个人都有欲望,不同的是基于什么开始。认同什么东西的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自我的某些需求。生存的本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那么这是掠夺。这种你想法是多么诱人,可以省去那些繁琐的过程,只需要通过截取获得。而整个过程也许会让你无法控制,陷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坑,...  (展开)
陈均 2016-08-03 02:19:13

群体性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识,更加要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逐渐的去相信那些美好,也会很容易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它超出了接受的范围,打破了认知。怀疑,猜忌,不信任彼此,甚至绝望或者选择离开。逃避本来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很多人还是对此有所期待,一个公正的答案。非常细密的逻辑,氛围有...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35条)

订阅冷血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