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的原文摘录

  •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得仁有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查看原文)
    滔滔孟夏 3赞 2018-01-27 14:52:36
    —— 引自章节:述而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查看原文)
    似乎有学问 1回复 2赞 2012-02-28 20:42:58
    —— 引自第7页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 (查看原文)
    闲倚一枝藤 1赞 2014-04-20 21:49:01
    —— 引自第19页
  • 德,得也。行道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 (查看原文)
    闲倚一枝藤 1赞 2014-04-20 21:50:46
    —— 引自第23页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查看原文)
    浮景骏奔 2011-12-08 01:47:02
    —— 引自章节:阳货第十七 (二四)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查看原文)
    似乎有学问 2012-02-28 20:24:31
    —— 引自第11页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查看原文)
    似乎有学问 2012-02-28 20:29:25
    —— 引自第5页
  • 无友不如己者 (查看原文)
    似乎有学问 1回复 2012-02-28 20:51:06
    —— 引自第12页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查看原文)
    似乎有学问 2012-02-28 21:13:22
    —— 引自第20页
  •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又有黄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注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以前人读《论语》,大率必读此书。明、清两代以朱《注》取士,于是读《论语》必兼读朱《注》,已八百年于兹。………………今社会流行,仍以朱《注》为主。 民国以来,闽县程树德为《论语集释》,征引书目,凡十类六百八十种。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归趋。搜罗广而别择未精,转为其失。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书,注《论语》者岁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为《论语》作新解,事有两难。异说既多,贵能折中,一也。《论语》距今两千载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二也。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中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难备列。…………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今既集众说,凡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中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巫医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 (查看原文)
    安安 2012-08-22 13:24:28
    —— 引自第1页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 (查看原文)
    Allon Pan 2012-12-15 20:36:22
    —— 引自第132页
  • 子曰: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先生说: “该笃信,又该好学,坚执固守以至于死,以求善其道。危邦便不入 。乱邦便不居。天下有道,该能有表现。天下无道,该能隐藏不出。若在有道之邦,仍是贫贱不能上进,这是可耻的。若在无道之邦,仍是富贵不能退,也是可耻的。 ” (查看原文)
    Allon Pan 2012-12-15 20:53:51
    —— 引自第154页
  • 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 (查看原文)
    Allon Pan 2012-12-22 21:22:36
    —— 引自第175页
  •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 (查看原文)
    猫咪大官人 2012-12-25 15:57:50
    —— 引自第5页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4-01-18 18:57:04
    —— 引自章节:泰伯第八
  •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狊而作。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4-01-21 10:19:25
    —— 引自章节:乡党篇第十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4-02-06 18:31:53
    —— 引自章节:宪问第十四
  •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 (查看原文)
    莽草酸 2014-08-15 00:45:10
    —— 引自第1页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查看原文)
    卡佩欧洛 2016-11-03 13:01:40
    —— 引自第10页
  •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查看原文)
    卡佩欧洛 2016-12-07 13:06:35
    —— 引自第14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