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张玮玮&郭龙:永远的“野孩子”
![]() |
一听到那勾起浓浓思想情结的《红河谷》,和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两只山羊》,张玮玮、郭龙和曾经的“野孩子”形象就浮现在眼前。自从小索离世,张佺游走他乡,“野孩子”如今只剩下张玮玮和郭龙二人。在离开北京寻找新的生活之前,佺哥留下的话是:“新的野孩子,就交给玮玮和郭龙你们二人了!”
带着对“野孩子”的崇敬、对玮玮和郭龙现状的好奇,我们来到了张玮玮在东直门的家。虽然是与人合住,但张玮玮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生活非常有规律。手风琴、电子琴、冬不拉……张玮玮的家里四处挂满了乐器。每天早上起来,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然后开始听音乐、看书或者是创作。郭龙说,这样的生活习惯,是“野孩子”的遗风。
张玮玮和郭龙都是兰州人,十四五岁二人在兰州结识并结为兄弟。那时,同样热爱摇滚乐的他们,一直认为染着黄发、一身皮服和皮靴,放肆邋遢地扫着琴弦,这样才是摇滚乐。直到有一天,他们打工的酒吧来了三个朴素的音乐人,光头、布衣、木琴,苦行僧似的气质带着一股强大的气场,吸引着张玮玮和郭龙的目光和注意力。当天酒吧里特别混乱,喝酒的、吹牛的、划拳的,几乎无人注意这三人个音乐人的存在。当第一声琴弦响起,站在舞台边的郭龙和玮玮惊了!——竟然还有人这样弹琴!他们的心被打动了,他们开始怀疑现在的生活和自己的追求。一个小时的演出,玮玮和郭龙仿佛被醍醐灌顶一般,静静地接受着音乐的洗礼。曲终之时,主唱淡淡地说:“最后一首歌,送给今天真正在这里听音乐的人!”——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张佺,野孩子的主唱。张佺的一句话,彻底击溃了玮玮和郭龙原有的价值观防线,他们被颠覆了。也就是这句话,让两个少不更事的小伙子彻夜未眠。由此,他们跟野孩子的缘分降临了。
张佺和小索曾说,他们是走过了西北之后才真正学会了唱歌,而对于张玮玮和郭龙而言,他们是遇到了野孩子之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音乐。追随野孩子来到北京之后,张玮玮和郭龙先后加入了野孩子乐队,野孩子严谨的作风,从生活上、音乐上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提到当年的那段时间,玮玮和郭龙一再感慨:“那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幸福的日子。”一谈到野孩子当年“军训式”的排练,玮玮和郭龙就激动得两眼放光:“每天下午四小时的排练,我们连一个多余的眼神都没有。”那时,张佺和小索每天先带领大家先扫弦一小时,排练中途只休息半小时。这半小时中,每人轮流做俯卧撑100个,而对于音乐的细节,大家更是细到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磕。这种高强度的音乐和体力训练,不仅让乐队的每个人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也给野孩子们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
张玮玮和郭龙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纪念小索的演出上。两人的合作一直都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而现在他们已经对将来的合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划和设想,包括系统的和声训练和器乐的编排,大有重拾前“野孩子”乐队的严谨遗风的介势。我们期待着这两个“野孩子”能给我们带来更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并祝福他们能在自己的音乐道路上寻找到属于“野孩子”们的梦想。(卡卡、明明2009)
野孩子的故事《张玮玮和郭龙》专访《与野孩子的渊源》
http://www.mogo.com.cn/?program_id=2413
野孩子的故事《张玮玮和郭龙》专访《青春遗留在老照片上》
http://www.mogo.com.cn/?program_id=2426
野孩子的故事《张玮玮和郭龙》专访《野孩子的生活》
http://www.mogo.com.cn/?program_id=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