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共生——直岛“地中美术馆”
位于日本香川县北部的直岛,存在着一所特殊的美术馆。若有幸从高松市一路倘佯濑户内海北上,不断靠近这座面积仅8.1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将近4000人的岛屿,眺望着远处葱郁隆起的山坡和遍山烂漫的野花,并不会知晓,这所独特的美术馆早已安静隐藏在面前一切美好景物之下。这便是“清水混凝土诗人”,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又一有趣作品:地中美术馆(Chi Chu Art Museum)。
确实因其在于地下。俯瞰整个美术馆的外形,除几何形状的天窗之外并无任何突起建筑,这起源于作者安藤忠雄的构思—想要建一座从外面完全看不到建筑外形的地下建筑体。这位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曾以货车司机、拳击手、装饰师为生,偶然在旧书店发现的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作品集中的建筑草图所吸引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怀着对建筑艺术的痴迷不断旅行、自学、实践,直至获得建筑领域最高殊荣-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当代建筑师,一直以来以“建筑与环境同生”作为其设计主旨之一。除“地中美术馆”之外,直岛另所同出自安藤忠雄之手的“贝乐思之屋美术馆”(Benesse Housing Museum),以及位于大阪的“光之教堂”等众多作品均体现了这位建筑师的哲学理念:硬质建筑和自然生活在空间和时间的流动中对话,自然与建筑,光与影,生与死,相互矛盾着、纠缠着、依存着、适应着却愈显隽永鲜活。
直岛已有的一系列建筑计划均由贝乐思企业(Benesse Corporation)赞助兴建,岛上第一所美术馆“贝乐思美术馆”的企划之初,担任社长的慈善家福武总一郎先生则亲自邀请了安藤忠雄作为“贝乐思之屋美术馆”的建筑师。回想直岛的历史,福武先生的选择似乎更有深意。
直岛位于日本四国、中国、九州地区的濑户内海北部,隶属于日本濑户内海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自日本战国时期至德川幕府,自明治维新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岛上居民数百年来一直以渔业为生。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工业化复兴之路,使这座内海上的小岛也无法回避时代变迁的命运。1917年直岛接受了三菱集团关于修建铜冶炼厂的计划,这给予了直岛之后不一样的繁荣,岛上居民人口和收入不断增加,医院、剧院等新生现代设施也随之建起。而此后的80年期间,由于炼铜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气污染了岛上的土地和植被,岛上居民纷纷出走他乡。衰落之景吟唱着旧时时光,哀伤的笼罩着这座依旧美丽的小岛。在这样的背景下,福武先生请来安藤忠雄作为直岛复兴计划精神的一部分,1995年岛上第一所美术馆“贝乐思之屋美术馆”落成。被破坏的小岛和崇尚自然之力的建筑师,碰撞和融合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或许就是福武先生和安藤先生共同想要创造和展现的直岛吧。
在完成了“贝乐思之屋美术馆”之后,安藤忠雄接受了岛上修建另一美术馆的企划。地下建筑体一直是安藤忠雄勾勒并期待实现的概念,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这所2004年落成的“地中美术馆”,则是作者另一次挑战性的尝试。和第一期美术馆建筑先行、艺术品后之,建筑空间为艺术展示提供流动性的理念不同,“地中美术馆”则是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共同完成的完整作品。美术馆起初即决定永久展示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睡莲(water lily)》,美国两位装置艺术领域著名的艺术家,詹姆思-特瑞尔(James Turrell)天空空间作品系列之一的《敞开的天空(open sky)》,和瓦尔特-德-玛利亚的作品《时间、永恒、没空(time、timeless、notime)》。安藤忠雄作为建筑师,用其一贯极简主义的混凝土墙面,通过天窗的设置、错落的体块引入自然光,充分表现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蕴意,呈现最大张力的艺术感受。安藤忠雄曾经提到:“内向延伸的结构,与外部的界限越分明,内部空间的震撼力也会越大。”其利用光影的变换使地下空间与外界空间忽而割裂忽而融合,这赋予了“地中美术馆”更大的冲击力。关于怎样更好体现艺术品所呈现的概念,在空间的比例和规模方面,作为总体架构师的安藤忠雄同两位艺术家特瑞尔和德玛利亚的沟通和协调则贯穿了整个美术馆的创作过程。“地中美术馆”自此作为一个卓越的作品呈现于世人眼前。
与多数的美术馆不同,参观“地中美术馆”的整个过程不允许携带任何摄影器材,甚至绘画器材仍不许携带入内。安藤忠雄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眼睛和身体能带来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进入美术馆的起初,需经过一段黑暗的路径,随着眼前光亮的不断增强,将带给观者澎湃强烈的体验。三幅《water lily》,则通过自然光充盈肃白墙面的方式展示莫奈在其作品中对光影的戏剧性运用。特瑞尔的天空空间系列在各地均有展出,“地中美术馆”则展示了其中之一的作品《open sky》。特瑞尔同样是一位擅长运用光线的艺术家,魔术师般操纵着观者的认知,在相对和错觉中使人宛如置于梦境。德玛利亚的作品《time、timeless、notime》则提供给观者一个对时空、生死的思考空间,霓虹灯牌上写着“Play and Live-Come and Die”等句。而这位卓越的艺术家,已于作品完成的9年后,2013年7月25 日离开了人世。 不禁想起织田信长时常所吟唱的:“人生五十年,与天长地久相较,如梦亦如幻。”我们无法掌握生死之门,而存在于“地中美术馆”德玛利亚的作品,则会继续与美术馆一起生存下去。
从第一期的“贝乐思之屋美术馆”开始、之后的“地中美术馆”、提供艺术家创作展示空间的“家计划”等则陆续带动了直岛艺术活动的创作展出和成长。有更多的艺术家的作品在岛上创作和展出,草间弥生的大南瓜,大竹伸郎的“自由神像”,杉本博司的玻璃楼梯等等,人们逐渐回归这座小岛,并期待着它绮丽的未来,直岛这座逐渐被荒弃的小岛因此和艺术一起共生。正如安藤忠雄所说:“唯有花费如此长久的时间,一边建造一边思考,或者是一边使用一边思考,经历这种永续发展的过程,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制造者与使用者没有对话,只是一味的生产、消费新东西的社会结构,无法创造出像直岛这种 ‘活着’的场所。最重要的是,人们拥有经营与维护建筑的意识,然后建筑物给予相对的回应,这是一种随着时间越来越有魅力,让建筑成长的思维。”
杂志《Surface》
by 郑蕾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