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接力-看2.22鲁豫有约李连杰访谈后有感
我与许多人提起过,我心里和李连杰的一段渊源。大概两年以前,看到他在鲁豫有约上的谈话。说的是他当时经历东南亚海啸,一家人被困在旅馆内险些遇难,与死亡插身而过,灾后他顿觉人生无常。李连杰一直想做善事可是一直没有去实践行动,直到这次的经历,让他马上全力开始了他的公益事业,建立‘壹基金’,并在过去的一年里停拍电影,只为公益事业奔走。就在当年我看到节目的时候,正值‘中国留学生助学计划’的萌芽阶段,听到他的谈话使我茅塞顿开,并有了过去这两年的一切工作的开展,和我们的小小‘助学之家’的发展壮大。其实生活中强者与弱者、给予帮助与需要帮助的角色转换是很快,也无法预计的,一场车祸,足以改变所有事情。行善就应始于当下,在有能力的时候,尽可能的帮助身边的、能帮助到的人们。时隔两年,李连杰再次出席鲁豫有约,带来的又是一次受益良多的课堂,他不再是一个好莱坞影星,而是一个致力于中国NGO事业的社会企业家。谨以此文对李连杰致于最崇高的敬意,也谈一下我对NGO和公益事业的一些想法和发心。
NGO- 德兰修女和比尔•盖茨的结合点
NGO(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是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盈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靠权利和经济利益驱动,原动力就是-志愿精神。
他谈到一开始建立壹基金时那种着急的心情,相信很多建立过各种组织的人心里都是有过的,助学到现在也有近3年时间了,还能清楚感觉到当初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慈善公益事业,说到底,靠的是大家自发的善心,而这种善心和最后的行善的行动与对象,又是建立在对人或组织的信任、信心上的,靠的是名誉和他人的信任。所以其实非常脆弱,容不得犯错的空间,尤其是在处理资金的问题上。
另外谈到的就是做慈善对个人能力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交流方面的技能。想我当初在剑桥大学做演讲,结结巴巴的,到我去年面对几千人的场合也能从容面对,都是这一次次的演讲、座谈训练出来的,也慢慢的理解怎么样去用心的和大家分享,这才能讲到听众的心里去。真的很感激当年容忍和被我折磨的听众们,谢谢你们的耐心!
他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在资助贫困家庭的时候不要只想着给钱,这样其实老乡的心里是很不踏实的,他们会觉得你们要是有一天不给钱了,我们怎么办?!所以更应该提倡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比如我们在大凉山区和甘孜山区看到的,许多名贵的药材和经济作物,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等其他原因,就烂在山里而不能变成更多的产值。应该要极力建立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帮扶关系,比如收购山里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给老乡们一种通过劳动而营生的观念和依靠,培养勤劳和学习生产技术的习惯。重点在于这其中的纽带关系,而不是经济效益。
从开始做这个助学的事情开始,质疑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人认为公益是有钱人做的事情,一个学生应该更操心自己的发展。还有些会说,做这些事情无非是沽名钓誉,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铺垫。李连杰面对这个问题说到,并不需要区在意这种声音,人世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引起不同方面的反应,不能奢望外界的一致认同,就像有些人觉得花几万块钱买个包是很傻的行为,也有些人乐在其中。只要比如50%的人认为这事情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做下去。另一方面,事情的两个面也是必然要一起接受的,没有人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也不会永远顺顺利利。在逆境中要多多感激,总结错误,用心学习体会。顺境中要珍惜感恩,并居安思危。
志愿者的力量
李连杰在节目中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参加了一个10天的禅修课程,结束的时候看见厨房里洗碗的五个义工,突然感动痛苦。正是这五个义工的默默服务,给100多名禅修的学院创造了这10天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专心学习,受益。这其实就是我常说的一种爱心力量的传递,志愿者们各有分工,许多人做的工作可能看上去非常微不足道,或者好像和助学的行为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正是有了这一点一滴爱心的积累,才有了我们去帮助的这200多名学生,对于他们的来说这可能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每一个志愿者为他们创造的机会。当你真心的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这种爱的力量就会被传递,10年,20年过去以后,回头看看这个计划帮助了的学生们,就能体现出其中的意义了。爱的力量的传递是永无休止的,许多人看到李连杰的节目,可能会加入到他的行列中去。一些人看到我们计划的报导,参加我们的活动,可能也会在日后为公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这个助学计划就是‘爱心接力’很好的例子。知道我们的1000人中,只要能有一个全身心的参与进来,效果就达到了。用我们的影响力去影响许多比我们更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我们做的是一个平台,推广一种参与公益的文化。
其实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许多人为什么要选择做公益这条道路?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在LSE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人生是为了钱吗?还是为了名?还是为了权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许多有权有势的人会那么多痛苦呢?其实很多情况下可能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带来的快乐,而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只有无私的帮助他人才能带来这种满足感,真心付出并不求回报。每个人的一生,从被接生开始,都是许多人的帮忙下成长起来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别人呢?
在MIT的演讲中李连杰说到: “Because I am made in China, that means I need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na, of Asia.” 与您共勉。
节目可在迅雷看看上找到:http://kankan.xunlei.com/4.0/movie/2/2802.html
或在下列地址下载:
http://forum.powerapple.com/modules.php?name=forum&file=viewtopic&forum=185&topic=3384
另外还有李连杰在时代周刊的报导: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862595,00.html
NGO- 德兰修女和比尔•盖茨的结合点
NGO(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是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盈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靠权利和经济利益驱动,原动力就是-志愿精神。
他谈到一开始建立壹基金时那种着急的心情,相信很多建立过各种组织的人心里都是有过的,助学到现在也有近3年时间了,还能清楚感觉到当初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慈善公益事业,说到底,靠的是大家自发的善心,而这种善心和最后的行善的行动与对象,又是建立在对人或组织的信任、信心上的,靠的是名誉和他人的信任。所以其实非常脆弱,容不得犯错的空间,尤其是在处理资金的问题上。
另外谈到的就是做慈善对个人能力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交流方面的技能。想我当初在剑桥大学做演讲,结结巴巴的,到我去年面对几千人的场合也能从容面对,都是这一次次的演讲、座谈训练出来的,也慢慢的理解怎么样去用心的和大家分享,这才能讲到听众的心里去。真的很感激当年容忍和被我折磨的听众们,谢谢你们的耐心!
他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在资助贫困家庭的时候不要只想着给钱,这样其实老乡的心里是很不踏实的,他们会觉得你们要是有一天不给钱了,我们怎么办?!所以更应该提倡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比如我们在大凉山区和甘孜山区看到的,许多名贵的药材和经济作物,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等其他原因,就烂在山里而不能变成更多的产值。应该要极力建立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帮扶关系,比如收购山里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给老乡们一种通过劳动而营生的观念和依靠,培养勤劳和学习生产技术的习惯。重点在于这其中的纽带关系,而不是经济效益。
从开始做这个助学的事情开始,质疑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人认为公益是有钱人做的事情,一个学生应该更操心自己的发展。还有些会说,做这些事情无非是沽名钓誉,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铺垫。李连杰面对这个问题说到,并不需要区在意这种声音,人世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引起不同方面的反应,不能奢望外界的一致认同,就像有些人觉得花几万块钱买个包是很傻的行为,也有些人乐在其中。只要比如50%的人认为这事情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做下去。另一方面,事情的两个面也是必然要一起接受的,没有人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也不会永远顺顺利利。在逆境中要多多感激,总结错误,用心学习体会。顺境中要珍惜感恩,并居安思危。
志愿者的力量
李连杰在节目中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参加了一个10天的禅修课程,结束的时候看见厨房里洗碗的五个义工,突然感动痛苦。正是这五个义工的默默服务,给100多名禅修的学院创造了这10天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专心学习,受益。这其实就是我常说的一种爱心力量的传递,志愿者们各有分工,许多人做的工作可能看上去非常微不足道,或者好像和助学的行为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正是有了这一点一滴爱心的积累,才有了我们去帮助的这200多名学生,对于他们的来说这可能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每一个志愿者为他们创造的机会。当你真心的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这种爱的力量就会被传递,10年,20年过去以后,回头看看这个计划帮助了的学生们,就能体现出其中的意义了。爱的力量的传递是永无休止的,许多人看到李连杰的节目,可能会加入到他的行列中去。一些人看到我们计划的报导,参加我们的活动,可能也会在日后为公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这个助学计划就是‘爱心接力’很好的例子。知道我们的1000人中,只要能有一个全身心的参与进来,效果就达到了。用我们的影响力去影响许多比我们更有影响力的人和机构,我们做的是一个平台,推广一种参与公益的文化。
其实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许多人为什么要选择做公益这条道路?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在LSE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人生是为了钱吗?还是为了名?还是为了权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许多有权有势的人会那么多痛苦呢?其实很多情况下可能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带来的快乐,而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只有无私的帮助他人才能带来这种满足感,真心付出并不求回报。每个人的一生,从被接生开始,都是许多人的帮忙下成长起来的,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帮助别人呢?
在MIT的演讲中李连杰说到: “Because I am made in China, that means I need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na, of Asia.” 与您共勉。
节目可在迅雷看看上找到:http://kankan.xunlei.com/4.0/movie/2/2802.html
或在下列地址下载:
http://forum.powerapple.com/modules.php?name=forum&file=viewtopic&forum=185&topic=3384
另外还有李连杰在时代周刊的报导: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8625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