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博凯利尼及其作品(1)
![]() |
Luigi Boccherini playing the cello. |
音乐史上,博凯利尼(Luigi Boccherini, 1743-1805)的作曲风格是相对独立于维也纳乐派而存在的。从音乐史上看,如果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对于后来的音乐走向的影响力也是绝大的,相比之下博凯利尼的作曲风格乃至其大部分作品也渐渐的远离了音乐史的主线,以至于我们所能够聆听到的博凯利尼作品也所剩无几了……
博凯利尼1743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附近一个叫卢卡(Lucca)一个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的音乐艺人的家庭,自幼从父亲和卢卡大教堂的乐队长学习大提琴演奏,到了13岁起便开始成为了一位大提琴演奏者。随后博凯利尼到了罗马,并在罗马继续求学演奏。1760年的时候到了维也纳、67年到了巴黎,在当地的各种宫廷的演出获得了好评。想必莫扎特,博凯利尼选择的是进入宫廷乐团,已在宫廷的创作和演出维持生计的道路。这样的话,虽然可以避免那种靠社会演出谋生的不稳定的生活,但是宫廷创作和演出都是必须满足宫廷贵族们的胃口要求,从而创作风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在巴黎,博凯利尼遇到了西班牙的大使,经这位大使的劝说博凯利尼决定到马德里寻找新的机会……。现在看来,博凯利尼的这个决定也是决定了他今后人生走向的决定了。不单如此,其后的音乐创作也受其影响远离了当时的维也纳乐派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在西班牙和西班牙宫廷文化环境下一种独特的风格。不能说博凯利尼的各种音乐创作对他地域其他音乐家没有影响,不过这样的影响显然不具备维也纳乐派那种影响。
就这样,博凯利尼以当时西班牙国王的弟弟Don Luis家的作曲家兼演奏家1769年到了马德里。……,博凯利尼的人生也是坎坷的,曾经两次婚姻都因为夫人病逝而成为了孤人。到了晚年又先后失去了两个女儿,可以说博凯利尼也是尝尽了人生悲欢离合之苦。在经济上,由于资助人Don Luis在1785年便死去,之后便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虽然在后来还先后得到了普鲁士国王Friedrich Wilhelm II等的委任,成为了柏林宫廷的在外作曲家。不过1798年也因为威廉姆二世的死去,又一次失去了经济上的保证。晚年的博凯利尼不得不靠变卖乐谱维系生计,说来也是悲惨的很……。
![]() |
当时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查尔斯•巴尼(Charls Burney)在他那本著名的[音乐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Music)中是这样形容博凯利尼的:……如果海顿另当别论的话,博凯利尼作为优秀的弦乐器演奏家和作曲家所创作的优雅的作品是其他作曲家所不及的。他作品的风格大胆、成熟,而且极其优雅……,像博凯利尼弦乐五重奏那样精巧,而优雅的优美器乐作品大概不会有了吧……。
确实,即便是到了博凯利尼大部分作品已经被遗忘了的今天,博凯利尼的一些弦乐五重奏作品依然被弦乐器演奏家们和室内乐乐爱好者们所爱。博凯利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共创作有125曲的弦乐五重奏作品。单从这一点来看是同时代海顿、莫扎特也无法相比的数量了。不单如此,单单从弦乐五重奏作品群中我们就能够领略到博凯利尼音乐的魅力了。
虽然是弦乐五重奏,不过博凯利尼的弦乐五重奏作品与莫扎特的在弦乐四重奏上加上一把中提琴的乐器构成还是不一样的。博凯利尼弦乐五重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采用的在弦乐四重奏上加上一把大提琴的组合。这样的作品共有110多首,占了整个弦乐五重奏作品的10%。现在看来这样的组合也是博凯利尼根据所服役的宫廷情况所编配的,也就是在原有的弦乐四重奏组合上,加上博凯利尼自己的大提琴。
这样的组合方式在后来的舒伯特作品中有所反映。不过还是相当少见的。不过在南欧的各地还是有些影响的。博凯利尼在晚年(1801-02年间)还是写下了两套有弦乐四重奏配上一把中提琴的作品,共12曲分别是OP60(G391-396)和OP62(G397-402)。也就是博凯利尼这样乐器组合的作品较少,被演奏录音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这两套作品的标题就叫Quintettes à cordes avec deux altos。中文的意思就是:用两把中提琴的弦乐五重奏。
![]() |
Quintettes avec deux altos |
手上的唱片是著名巴洛克小提琴演奏者Chiara Banchini组织的Ensemble 415演奏家们在1993年的录音。当年曾经错过了机会,不过前些日子倒是买到了中价版的再版货。Ensemble 415是著名的古乐演奏组合,当时著名的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Enrico Gatti还在那个组合的年代,那也是Ensemble 415在HMF留下了一系列著名录音的年代。
我始终觉得采用古乐器演奏的博凯利尼室内乐作品能够更好的表现起音乐作品中共有的优雅气氛,这样的气氛和莫扎特音乐中的优雅还是大有区别的。这张唱片也仅仅收录了三首作品,不过仅仅是三首差不多同时期的作品也能够让人感到作品在结构上和形式上都有相当大的不同。同时代作曲家们极力避免的跨乐章重复段落经常能够听到;而且远在CPE.Bach时代以前的一些前古典乐派的音乐要素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也是让人感到了与同时期的维也纳乐派音乐的隔阂。这张唱片的曲子估计是现今唯一的录音媒体了,遗憾的是录音仅仅的收入了这套曲子三首作品……。
还是前面提到的音乐评论家巴尼,1770年旅行到了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巴黎,并留下了旅行的日记。日记中巴尼记载了6月20日访问了当时巴黎中产阶级音乐爱好者、业余作曲家Madama Brillon de Jouy家的情况。据巴尼的描述,这位叫裘伊夫人的业余爱好者是一位精通各种乐器演奏的业余音乐家,不单如此欧洲各地的作曲家们还经常为她创作各种室内乐作品。这些音乐家中就包括了博凯利尼。不太清楚博凯利尼为这位业余音乐家写了多少作品。
![]() |
Sei Sonate OP.5 |
前一段时间意外的收到了一张名叫Sei Sonate Di Cembalo E Violino Obbligato的录音正好是博凯利尼在1768年写给这位夫人的作品。作品的中文标题应该是[小提琴伴奏的拨弦古钢琴奏鸣曲]。照道理这个曲种在前古典乐派的时代还是出现过的,将小提琴乐器充当伴奏乐器的曲种到了维也纳乐派的古典时代已经差不多消失了,以至于我们不太容易听到这样的作品了。不过,在当时来说即便是拨弦古钢琴与小提琴的作品,当时的演奏家们都具备零时更换乐器将其演奏下来的能力。就是前面的巴尼日记中还提到了巴尼到了裘伊夫人家后,两人合作演奏一首大提琴奏鸣曲,由于没有大提琴,巴尼自己用拨弦古钢琴演奏大提琴部分,而裘伊夫人用Fortepiano演奏键盘部分,……。小提琴部分充当伴奏,咋一听起来却是也是不习惯,也可能是这样的作品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缘故。博凯利尼可能考虑到键盘部分是由以键盘乐器演奏高手著称的裘伊夫人担任的缘故,键盘部分还是相当复杂的,这也是难得从博凯利尼作品中听到的。
虽然是伴奏,小提琴部分依然是秀逸、典雅,虽然是一套演奏要求相当高的作品,不过更人的感觉确是优雅有加的作品。这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作品录音。
演奏者中西班牙人小提琴Emilio Moreno和荷兰人拨弦古钢琴演奏者Jacques Ogg也是合作的相当得体,将博凯利尼的这套作品演绎的非常贴切,既让人感到了原作优美的气氛,又兼顾了作品不简单的技巧处理。不过我觉得将拨弦古钢琴换成Fortepiano的话或许更有一些戏剧性,这也是听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另外一种愿望了。
(待续)
注
1. 参考唱片:
a). Boccherini : Quintettes à cordes avec deux altos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Op.60/1, G391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Op.62/1, G397
String Quintet in G major, Op.60/5, G395
Ensemble 415 (Ensemble), Kathi Gohl (Violoncelle), Emilio Moreno (Alto), Wim Ten Have (Alto), Chiara Banchini (Violon), Enrico Gatti (Violon)
HMF HMA1901402
该唱片2008年由HMF出版了廉价版:Boccherini : Quintettes à cordes avec deux altos
b). Luigi Boccherini: Harpsichord & Violin Sonatas
Sei Sonate Di Cembalo E Violino Obbligato OP.5
with Jacques Ogg, Emilio Moreno
Glossa GCD920306
2. 原文2003年6月1日张贴于[古典音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