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图散文小集

理图
来自: 理图 (北京) 2018-09-25 11:40:18创建   2023-01-17 07:59:09更新
29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理图的广播: 前两天在豆瓣上逛到这个话题,一千多条讨论,热门被选有王小波、曹雪芹、苏东坡、萨特、加缪、卡夫卡……当然,大热还是迅哥儿。 不过嘛,若迅哥儿真能还魂,我并不想与他聊天。 首先,排队的人一定很多很多,且不说世界各地的粉丝、反对派、茬架爱好者和八卦人士,就说那些专门做鲁迅研究的教授们吧,于情于理于利,不得去拜见一下?即使有一个公平透明合理的挂号排队程序,怕还是此候绵绵无尽期。 而且,见到之后聊什么呢?他与我,对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新的话说吗?大概是“唔唔”苦笑一阵,各自拿起一条条头糕,对着灯默默地享受糯米与豆沙的香甜。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2人喜欢
深夜里和朋友聊起电影《1921》,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为他,为一位我在文字中认识的人,写过一点什么。现在讲那段历史的主旋律多如过江之鲫,其中一些为了吸引观众、拉高关注,用些年轻红人,把主旋律拍出青春偶像剧的模样。其实,他们之中,最有故事性、最像偶像剧主角的,恰恰是那些冷人,那些失意者,那些所谓“犯了错误”而不被推崇的人们,比如陈独秀,比如瞿秋白。 他是个读书人,戴散光眼镜,讲南方官话,居所归置得很讲究,小时候想考北大想当教员,没考上。 他和鲁迅是好朋友,两人都生肺病,老感觉“要赶快工作”,同时感...
评语:他们从小念儒家的书,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被封建propaganda洗过,可他们挺身反抗的坚定,拷问自身的勇,非今人可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41人喜欢
文/理图 在篇幅较长的影视作品中,濮存昕演过鲁迅,王志文演过鲁迅。濮存昕及格,王志文,除了外形不对,几近满分。 鲁迅是什么样子?冷脸,胡须,抽烟,执笔,这是一般的“鲁迅”,只要外表长得矮一点瘦一点,随便什么演员都好演。林语堂和鲁迅做过多年朋友,后来翻脸,但还是说:“鲁迅极热”。极热。看文章多是冷冰冰的讽刺批判,实际他在家是长子,迅哥儿,很帮忙,很爱为别人着想。他喜欢骑马,自称“戛剑生”。他格格不入,生活苦闷,奉命成婚的晚上哭了一夜,到死的那天,还发噩梦梦到有人在路上埋伏他 —— 他在梦里掏出把刀...
评语:鲁迅本质上是一个思想先进的新派士大夫,钟汉良塑造的徐令宜则是士大夫的理想,或者说,余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6人喜欢
文/理图 先谈谈什么是“晦涩”。 一直以来,大家一说起鲁迅,爱说他的文章“晦涩”,相传学生中有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那么,鲁迅的文章真“晦涩”吗? 是,是真晦涩。晦者,不明也。鲁迅的时代,并不是一个言论自由时代,许多他暗着说的内容,到了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是得暗着;一些他明着说的内容,因今昔翻覆,本来可以改明着说,偏偏时间隔得太久,时过语境迁,前因后果上下文被剥离,所以读起来还是暗着的。何况,学校教学、社会讨论等等将所有读者固定在一个既有的“标准答案”框架里去解释他的意思,但凡有一点点不从,碰“框”犹如鲁迅所说的四面碰壁。就以我这个小粉丝来现身说法吧,我从小热爱他读他,就算再木头木脑也总能有些心得,可总是做不对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 鲁迅的晦涩,重在“晦”,更多是时间和那个“框”作的孽。而涩,则是因为当时是白话方兴的年代,文字改革的巨浪之中,被文言教育出来的他们这一辈人,要自己去闯去...
评语: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晦涩吗?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5人喜欢
多年以前,我在复旦北区的书店里闲走,读到一本《熊译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究竟被译了些什么,印象全无,只记得序言里特意强调译者是海德格尔的“亲炙弟子“ —— 海德格尔在当时已是声名大振,“只要有他的课,就会有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来听课,堂上常人满为患。熊伟先生是注册的学生之一,自是堂堂在场”。 “堂堂在场”,真不容易,我想。 师生关系的样式可多啦。所谓弟子,可能是孔子身边的子路,可能是教授们一年也不见几次的研究生,可能是看过一两次网络课堂的观众,也可能是借看过堂上讲义的读者,等等等等。有些人当了多年师生,也许彼此连面也没见过呢。 那时候,我除了饭后到书店遛食,大部分时间呆在理科图书馆,无所用心,觉得什么有趣就修什么,旁听过陆谷孙老师的英美散文课。老先生讲课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拿着讲义边读原文边解释。我性愚钝,本来就不识得多少英文,手上又没有教材,听得一团糊涂。大热天的,往阴凉的教室里一坐,顿时困意攻...
评语:如果说复旦这所官僚机构在我心里还算体面、还有点热气的话,全因为我们的老师。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692人喜欢
文/理图 抛开所谓的思想不谈,只说说这个人。 我的朋友”胡适之确实朋友满天下。“士得一知己足矣”的鲁迅并没有多少知己。他的朋友们始终无法和他完全同步。包括他的爱人。他有小心眼的时候,一个误会,就和某个朋友疏远了,反省起来又懊悔得要命:“我自己酿的酸酒,我自己喝干”。他长兄如父地照顾弟弟,把家人放在首位,有时候也摆哥哥的架子,在日本的时候兄弟二人一道翻译域外小说,周作人嫌天气热不肯做事,他伸手拿拳头敲弟弟的脑袋。搞笑起来却又非常忘我,给比自己小二十几岁的小朋友兼学生取外号“一撮毛哥哥”,就因为人家...
评语:关于他的纷扰、评断,大概还会继续,不确定会有多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间早已无鲁迅。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4人喜欢
文/理图 师胜杰先生没了。 从小我就是曲艺迷,下课飞奔回家不写作业,先偷偷看完电视书场再说,相声、滑稽戏、琴书、栋笃笑,无所不爱。很多很多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见过的人们,他们的模样是由曲艺作品给我建筑起来的。在我的印象中,师先生的表演少有大开大合,相声里的“怪、卖、坏、帅”,似乎都归不进他。他基本功极扎实,在台上偏静偏沉,甚至好些时候是面不动色的,绵里藏住锋芒,好像一切发生都和他没那么大关系 —— 他说相声,不浮,不标新立异,不拼命卖着力气,不阴着挤兑人,也很难仅仅用“潇洒”或“文雅”来概括。 他...
评语:艺术家不能包办所有观众的喜好,但他们是可以选择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理图 2人喜欢
《人民日报》今天的微博推送内容,是教师节,呼吁大家跟老师说说话。 加起来我一共念过八间学校,在好多好多老师那里受过教,其中最重要的三间是:五中,复旦,PwC。 五中对我的影响最刻骨,只记得上学苦,一群小孩被关在高墙里,除了学习,几乎什么都不让做,有事没事就被老师抓住了“问题”、被谈话,一肚子怨气。有段时间我数学没学懂,天天早上五点去自习室抄同学的作业,还没长大就已然觉得人生没戏了。我反对五中的军事化高压管制,那不过是存心消耗我们旺盛的青春,此外没有额外效益。 那时除了礼拜六,一周六天的晚自习,一...
评语:上他们的课,看他们的举止,外加听别人讲的他们那些故事,我常会发现原来还有这种事、这种人、这类方法。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理图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