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揭晓,海口骑楼老街位列其中。当日,我正穿梭于得胜沙、中华路等五条老街暴走,回来即见新闻报道,深感所见不菲、闻得其所。 一、老街印象 海口骑楼老街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位于市区中山路,新华南路,解放东路,博爱路及得胜沙路一带,街道两旁尽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
2009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揭晓,海口骑楼老街位列其中。当日,我正穿梭于得胜沙、中华路等五条老街暴走,回来即见新闻报道,深感所见不菲、闻得其所。
一、老街印象
海口骑楼老街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位于市区中山路,新华南路,解放东路,博爱路及得胜沙路一带,街道两旁尽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其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而海口骑楼老街的形成与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天津条约》的签订,海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早年在南洋谋生的一些人届时开始回乡投资建设。
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是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携带和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由此这个编号 011的“海口市骑楼街(区)”,最早始建于1849年,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至今不仅仍发挥着商业用途,更具情感价值。传说许多马来西亚等地的老华侨们在每年回国祭祖的时候,总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转转,给身边的孙子们细说当年事。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这里之所以叫水巷口,是过去水域比现在宽,能把船直接开进来,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
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而今的骑楼老街,其经营实体主要以中山路的五金业为主,博爱的电器业,以及得胜沙的服装批发市场等等。骑楼的屋主大多已移居南洋,物业交付租赁为商铺经营。端看其人源地域结构,乃以江浙地区的商人为多,且其经营大多团结紧凑,划分地域经营不同商品,现已颇具规模。(在此插话江浙商人的善于经营,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南,更是无孔不入。细闻三亚一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竟尽数全奚掌握于浙江商人手里,更有传说没八个浙江人就有个千万户!)但无论如何,一条百年老街,现在依然具备其显著的社会功用能力,并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底蕴,喷薄出浓厚的商业潜力,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其依然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吧。一项物事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比单纯隔绝封闭的保存,往往更易于传承!
话拉回来,老街骑楼现在大多只是利用一楼的铺面部分,二楼因其本身内部为木制结构,置于海南当地温热潮湿的环境中,早已破败不堪,成为危楼,无法居住。因此方才应运而生海口旅游公司承接老街骑楼的维修改造,其主要以保护为主,开发商业价值其次。在此以后将会形成小吃街、服装城等步行街,更令人欣慰的人,原本此地的居民住户将予以保留,旨在不仅保存建筑的外形,更要保全民间生活的风物。甚好!
二,骑楼剪影
此间骑楼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失海南民房实用的特点,内部楼层是传统的木板结构;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或者是楼下店铺楼上住人式,格式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
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
三,漫谈风物
南地崇尚宗教,古来渔民之地,至今仍是传承,供奉妈祖是那时必然!骑楼老街的妈祖庙,至今有七百年的历史。然历经浩劫,文革时期破“四旧”,打砸抢烧也波及于此,唯妈祖宝像被几个阿婆偷偷拾得回家隐蔽保管,轮流供养,幸免于难,才得以后世瞻仰至今流传。然改革开放后,却又遭其不幸再三,有房开商看中此间宝地,竟与其庙产地权所属的单位私下交易,以重金购得此处,将行强制拆毁,所幸当地居民力争保护,轮番上诉上级主管,才得以保存,并专项划归土地于此庙,并以去年加入湄洲妈祖信仰组织协会,以资弘扬此间历史文化,然无奈以前临街的庙宇大殿已被损毁荡然无存,至今只留退居弄堂的一间小阁楼供奉神明。寺庙遗迹文物种种,理所应当所属国家人民,竟险遭私下买卖,可惜可叹!
信佛问道此间也较奉行,古代的仁人义士也供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祖宗崇拜,此倒与我家乡传统俗例一脉相承,想来黎、苗本是一家。海南,几乎将家家户户堂屋都设有神龛专事供奉祖宗灵牌。并与相见约定俗成,唯大年三十才能行家屋改装之事,平日连钉钉子、挪床位都不会,惟恐就是惊扰祖宗安宁~
至于其下照片所录入的“写聊”二字,多方打探也未弄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门营生。只知似乎与当地“红白事”有关,如逢当地人婚丧嫁娶,一般会请来琼剧班演唱,现场唱念做打的剧目似乎是要与主人家息息相关的,恐怕无外讲述小两口如何偶遇,总价老爷子一生如何生平……于是需请现做文稿唱曲吧,这便是我的理解!不过究竟是不是呢,我实在无从考证了,当地人那个民安与普通话比英语听力还要考验我的想象力……不过端看“写聊”二字就颇有意蕴,听说读写、耳听目视都涵盖了,怎么说也对得起在怎么丰富的想象了~~
再则,五条老街上上竟有七八家电影院之多,古老至海南省的第一家,年轻至前几个月前新改建的。总体说来,规模都不大,大体为八九十年代那种胶片厅的格局,很有些怀旧之感。重要的是,在娱乐业暴涨的如今,它们还依旧维持着一二十元每场大片的均价,实属稀有,难能可贵!随意打听一二,当地居民仍是主要消费群体,上至七八十妇孺,夏至七八岁顽童,无不热衷于此项休闲娱乐,可见岛内生活闲适写意……
友情链接随意点下:
某年我至香港澳门,也有关于骑楼的东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8415a010009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