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死生的诘问

一
阿巴斯是一位热衷于制造枯燥的导演。我在几近窒息的状态下观看了这部声名壮阔的电影的前半部分,终于趴下去睡着了,在那个天使般的老头出现之前整个影片都是凝固的,取景、对话、神态……一切都是凝滞的。一切精彩,无论是手法上的还是内涵上的,都集中于后半部分,有一种厚积薄发之感。好像大师一直都在一种慵懒状态中行进,忽然一个转弯,峰回路转,便把冗长与沉闷转为了深刻和震撼。
《樱桃的滋味》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线索也很单一,一位求死的中年男人巴迪,在挖好自己埋尸的穴洞后,驾驶着旅行车,沿着市区与市郊山坡建筑工地寻找各式路人,其中有捡拾垃圾、待业青年、服役兵人、工地警卫、神学生、以及制作鸟兽标本的老人。巴迪以闲话家常似的口吻与他们攀谈,有时,还邀请他们上车,载他们一程。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寻找一位适合的人,等待他自杀之后,替他收尸。前几个人物的出场都似乎只是为了制作鸟兽标本的老人巴格里出场做铺垫而已,巴格里答应帮助巴迪。他给巴迪讲了自己30年前自杀的事情。那是1960年,巴格里在晚上离开熟睡的妻子,带着绳子来到一棵樱桃树下。他把绳子拴在树枝上,但是树枝一次次的折断。这时他看到了树上红嫩的樱桃,于是摘了一颗放到嘴里。樱桃的滋味很美,于是又摘了一颗放到嘴里……不久,太阳升起来了,很美,孩子们上学了,央求他摇下树上的樱桃,后来他就带着一兜樱桃回家去了……在主人公与邀请上车路人不同的对话之中,生命的具体意义逐渐浮现,悠然讲述生命的滋味宛如樱桃般美好。最后,巴迪躺进自己为自己挖好的墓穴,当他躺倒在墓穴里仰望星空的时候,谁也说不清此公在第二天清晨是否还会醒来。
巴迪先生以一种寻找的姿态和面孔对待死亡,令人疑惑?如果一个人真心寻死,根本不用费这么多周折。他大可以果断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哪还用得着劳神费力地为自己找收尸人。从他的坚持可以看出他是有牵挂的,他牵挂的是他的死亡的圆满和体面。其实对死亡的注重同样是对生命的注重,巴迪在乎的不是死亡的结果,而应该是死亡的意义,其实也就是生命的意义。那个关于樱桃的故事就是他生命中最柔软的一击,触醒了他坚冰般沉睡的意识。当他明白了这意义之后,所谓的结果——是生还是死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那么,阿巴斯设置的开放性结局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处理手法,更是符合其内在逻辑的。此外阿巴斯为了打破电影的幻像,特意在影片最后加上一组游离戏外的工作镜头,一锤打破了自己精心营造的生死玄关。这份霸道也非一般人能够及得。
二
做为一位充满关怀的导演,阿巴斯尽量地避免说教,所以作为他自己的化身的老者也只是小心翼翼地在答应中年男子的要求的前提下,不经意地谈到那个关于“樱桃滋味”的故事。他一开始就有意引导观众自觉代入剧中人,那个厌世的男子的痛苦经历被故意模糊了,至始至终都没交代他为什么要自杀,也没有提到他的身份、背景。这个被抽象化的人物,直指观众。他的痛苦,暗指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困惑和挣扎。于是我们与巴迪一起,同行于寻找生命意义的救赎之路。
关于生死的讨论,往往导向虚无,而阿巴斯把樱桃引入其中,很轻易地化解了这场矛盾。樱桃是一个隐喻,它所包藏的便是生命的意义,是一种需要爬上枝桠自己采摘细细品尝滋味的过程,命运给人苦难,让你去奋斗去拼搏去超越,这一过程中你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悲欢,于是才有了趣味和快乐。一场足球赛90分钟往往只进了一两个球或以零比零结束,那么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过程”,生活也和球赛一样,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人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定位在目的上,那他迟早会失望,目的没有到达时是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何况目的的达到与否往往不决定于个人,而与“上帝”的情绪有关;退一步,即便一切目的达到了,随着死亡的到来,一切将不复存在,总之,怎么也摆脱不了痛苦、焦虑和绝望,逃不脱绝境。相反,你如果把对“目的”的重视转向“过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望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史铁生《务虚笔记》) 樱桃的滋味绝不仅仅是咬在嘴中的酸甜,而是太阳升起时的斑斓,树叶青翠的色泽,小孩满足的情态……它们交织成一幅幅生活的图景,聚合成生命的色彩。
三
什么是生,生是肉体覆盖骨头;什么是死,死是永生覆盖灰烬。
死亡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死亡,是每一具鲜活的躯体所必须面对的结局,也是绝大多数人所面对的最大恐惧。它可以让人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爱。因为,肉体的生命对他而言只有一次。它也可以让人放弃生命、放弃选择,在“勇往直前”的生活中滑向深渊。滚滚红尘中,我们都不可否认地被这个时代、命运所影响,做人的无奈、失落、空洞……是无孔不入的,于是死亡成了最后的解脱之道。但死亡在解脱的同时,也标志着终结,标志着再也品尝不到樱桃的滋味。
我很欣赏史铁生的一段话,他在《我与地坛》里说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同时,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为生而死,为死而生,我们无法选择生,但死,我们可以毫无卑怯地选择,从容地选择,勇敢地选择,我们为谁生不要紧,也不必问,但为谁死,为什么死却是值得思考的。《樱桃的滋味》便是一次逼近生死的诘问,阿巴斯在接受媒体访问曾说道:“人类生存经验中普遍的沮丧、失望与生活无力的感受是本片的创作思考来源。剧中老人所教导我们的是:生命是一种选择,而非一种责任。人无法选择他的性别、出生地、出生时间、以及出生的国家;惟一自己可完全掌握的事便是选择何时与如何自杀。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言:如果没有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我早己自杀了。但是,老人正想说的是,亦是我尝试说的是:假如生命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可以选择活下来。”
纵使我们只有一个理由来到这个世间,也要有一千个理由使自己活得洒脱,开心,有一万个理由把“人”字写得更丰满、挺直。把寻死之心往后搁一搁,或许就能发现长满美妙樱桃的小山坡。
阿巴斯是一位热衷于制造枯燥的导演。我在几近窒息的状态下观看了这部声名壮阔的电影的前半部分,终于趴下去睡着了,在那个天使般的老头出现之前整个影片都是凝固的,取景、对话、神态……一切都是凝滞的。一切精彩,无论是手法上的还是内涵上的,都集中于后半部分,有一种厚积薄发之感。好像大师一直都在一种慵懒状态中行进,忽然一个转弯,峰回路转,便把冗长与沉闷转为了深刻和震撼。
《樱桃的滋味》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线索也很单一,一位求死的中年男人巴迪,在挖好自己埋尸的穴洞后,驾驶着旅行车,沿着市区与市郊山坡建筑工地寻找各式路人,其中有捡拾垃圾、待业青年、服役兵人、工地警卫、神学生、以及制作鸟兽标本的老人。巴迪以闲话家常似的口吻与他们攀谈,有时,还邀请他们上车,载他们一程。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寻找一位适合的人,等待他自杀之后,替他收尸。前几个人物的出场都似乎只是为了制作鸟兽标本的老人巴格里出场做铺垫而已,巴格里答应帮助巴迪。他给巴迪讲了自己30年前自杀的事情。那是1960年,巴格里在晚上离开熟睡的妻子,带着绳子来到一棵樱桃树下。他把绳子拴在树枝上,但是树枝一次次的折断。这时他看到了树上红嫩的樱桃,于是摘了一颗放到嘴里。樱桃的滋味很美,于是又摘了一颗放到嘴里……不久,太阳升起来了,很美,孩子们上学了,央求他摇下树上的樱桃,后来他就带着一兜樱桃回家去了……在主人公与邀请上车路人不同的对话之中,生命的具体意义逐渐浮现,悠然讲述生命的滋味宛如樱桃般美好。最后,巴迪躺进自己为自己挖好的墓穴,当他躺倒在墓穴里仰望星空的时候,谁也说不清此公在第二天清晨是否还会醒来。
巴迪先生以一种寻找的姿态和面孔对待死亡,令人疑惑?如果一个人真心寻死,根本不用费这么多周折。他大可以果断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哪还用得着劳神费力地为自己找收尸人。从他的坚持可以看出他是有牵挂的,他牵挂的是他的死亡的圆满和体面。其实对死亡的注重同样是对生命的注重,巴迪在乎的不是死亡的结果,而应该是死亡的意义,其实也就是生命的意义。那个关于樱桃的故事就是他生命中最柔软的一击,触醒了他坚冰般沉睡的意识。当他明白了这意义之后,所谓的结果——是生还是死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那么,阿巴斯设置的开放性结局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处理手法,更是符合其内在逻辑的。此外阿巴斯为了打破电影的幻像,特意在影片最后加上一组游离戏外的工作镜头,一锤打破了自己精心营造的生死玄关。这份霸道也非一般人能够及得。
二
做为一位充满关怀的导演,阿巴斯尽量地避免说教,所以作为他自己的化身的老者也只是小心翼翼地在答应中年男子的要求的前提下,不经意地谈到那个关于“樱桃滋味”的故事。他一开始就有意引导观众自觉代入剧中人,那个厌世的男子的痛苦经历被故意模糊了,至始至终都没交代他为什么要自杀,也没有提到他的身份、背景。这个被抽象化的人物,直指观众。他的痛苦,暗指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困惑和挣扎。于是我们与巴迪一起,同行于寻找生命意义的救赎之路。
关于生死的讨论,往往导向虚无,而阿巴斯把樱桃引入其中,很轻易地化解了这场矛盾。樱桃是一个隐喻,它所包藏的便是生命的意义,是一种需要爬上枝桠自己采摘细细品尝滋味的过程,命运给人苦难,让你去奋斗去拼搏去超越,这一过程中你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悲欢,于是才有了趣味和快乐。一场足球赛90分钟往往只进了一两个球或以零比零结束,那么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过程”,生活也和球赛一样,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人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定位在目的上,那他迟早会失望,目的没有到达时是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何况目的的达到与否往往不决定于个人,而与“上帝”的情绪有关;退一步,即便一切目的达到了,随着死亡的到来,一切将不复存在,总之,怎么也摆脱不了痛苦、焦虑和绝望,逃不脱绝境。相反,你如果把对“目的”的重视转向“过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望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史铁生《务虚笔记》) 樱桃的滋味绝不仅仅是咬在嘴中的酸甜,而是太阳升起时的斑斓,树叶青翠的色泽,小孩满足的情态……它们交织成一幅幅生活的图景,聚合成生命的色彩。
三
什么是生,生是肉体覆盖骨头;什么是死,死是永生覆盖灰烬。
死亡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死亡,是每一具鲜活的躯体所必须面对的结局,也是绝大多数人所面对的最大恐惧。它可以让人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爱。因为,肉体的生命对他而言只有一次。它也可以让人放弃生命、放弃选择,在“勇往直前”的生活中滑向深渊。滚滚红尘中,我们都不可否认地被这个时代、命运所影响,做人的无奈、失落、空洞……是无孔不入的,于是死亡成了最后的解脱之道。但死亡在解脱的同时,也标志着终结,标志着再也品尝不到樱桃的滋味。
我很欣赏史铁生的一段话,他在《我与地坛》里说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同时,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为生而死,为死而生,我们无法选择生,但死,我们可以毫无卑怯地选择,从容地选择,勇敢地选择,我们为谁生不要紧,也不必问,但为谁死,为什么死却是值得思考的。《樱桃的滋味》便是一次逼近生死的诘问,阿巴斯在接受媒体访问曾说道:“人类生存经验中普遍的沮丧、失望与生活无力的感受是本片的创作思考来源。剧中老人所教导我们的是:生命是一种选择,而非一种责任。人无法选择他的性别、出生地、出生时间、以及出生的国家;惟一自己可完全掌握的事便是选择何时与如何自杀。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言:如果没有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我早己自杀了。但是,老人正想说的是,亦是我尝试说的是:假如生命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可以选择活下来。”
纵使我们只有一个理由来到这个世间,也要有一千个理由使自己活得洒脱,开心,有一万个理由把“人”字写得更丰满、挺直。把寻死之心往后搁一搁,或许就能发现长满美妙樱桃的小山坡。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