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局外
近来学业繁忙,除却日常的作业外,还有10月25日的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12月6日的N1考试等着我,然而秉持着“摸鱼无罪”的精神,我在17日(星期六)的晚饭后开始玩《局外人 L'Etranger ~高考赏金猎人~》这款游戏,中间没有什么停顿,一个晚上加上起床后的一个小时就通关了茨维娅线(True End),另外2个结局暂时是没有精力打了,但我的“玩后感”有些杂乱,先试着写一写吧。
首先是它的选材与元素堆砌,尽管人名地名都是架空的,但是,看到蓝白配色的“校服”、手机里的垃圾短信、堆积如山的作业(你甚至可以在游戏中的每天晚上做一道高考试题),听到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音乐、老师和某些学生的“官腔”,相信许多人都会产生共鸣吧。此外,老师对学生的“动员”、把“梦想”写在纸上汇总的行为、讲所谓的“优秀学生”事例时底下的学生都在写作业的现象……无不在提醒着我曾经经历过的荒诞(absurd)之事。当然,“荒诞”是阿尔贝·加缪(小说《局外人》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可以参考他的那本《西西弗神话》。
其次是人物的形象。
①隼人,真可谓“损人”也,年级成绩在第2名和第200名之间跳动,担任“生徒会主席”等职务,满嘴的官僚套话,对领导上级言听计从,俨然是一个“社会人”。而且,他毫无自己的主见,在面临重要抉择时,他的回答是“没有上级的命令,我们不能做什么事”——说他是个等待输入指令的“程序”也不为过。另外,隼人的立绘还让我想起初中时对我语言霸凌的一个同学,他现在若是一副趋炎附势、谄媚讨好的巴结相,也不足为奇。
②茨维娅,活泼的少女,家境优越却不会check her privilege,是个热爱音乐的人,积极地参与乐队和社团的活动与工作,鼓吹学生起来反抗,要过上那些诸如日本、美国等地中学生的“生活”。她对那些老师、领导的“教育”嗤之以鼻,用夏甲主任的话来说就是“倔”,TE是“我”与她一起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可是,我仍有不尽之思,这一点放在后面细说。
③真穗,我想她是最普通、最普遍的“乖乖女”形象了。学习认真、欠缺“活力”、说话低声细语,在所谓的校园revolution来临时依旧觉得“这不太好吧”,还去找生徒会,试图恢复原有的秩序,她虽然也觉得应试教育是辛苦的、难受的,但是她始终相信老师、家长的话“大部分是正确的”,觉得他们“不会那么坏”,就像那些我以前接触到的很多(特别是女)同学一样。
其他的人物,比如涛涛、蔡建和(肥宅)、千鹤……也都让我想起我的几个初高中同学,他们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然后是故事的背景设定与剧情。给官僚塞钱就能进好学校、大老板高三的女儿意外怀孕等事件暂且不说,就closing chapter的开头以及后来的一些文本来看,它很难不提醒人们那场【Spring夏的political风波】,从文本中能看出来好几段“拙劣模仿”,我个人觉得它想要把玩家带回那个矛盾、冲突的年代,但实际上它做得还不够好。【风波】这个题材本身并没有正误之分,只是人们对它的解读不同罢了。不论是1968年(所谓的“撞击世界之年”)法国、美国等各地的学生campaign,还是那场“风波”,都是令人叹惋的。被点亮的思想,驱使着肉体去堵住那冰冷而又炽热的枪口,我们能从这样的事件中学到什么呢?有物质条件的人,登上了离去的飞机,而那些被留下的人呢?他们之后的命运,又有谁会去搭理呢?我们应当时刻谨记,“茨维娅”是少的,而“真穗”是多的,多到数不清的。
总之,我认为这部作品还欠缺充实度和完整度,它匆匆讲完一个故事,难免给人留下诸多遗憾。当然,若是把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太丰满,总免不了有人抨击“屁股歪”,制作组有可能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此外,制作组在游戏中使用了大量的梗,虽不影响故事剧情,但这些梗只有对二次元理解比较广泛的人才可能完全读懂。我不清楚这个游戏的主要玩家群体的political观念如何,但我觉得它在注意事项里说的“包容”,对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数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应试教育与高考的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