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五(八月三日)
导言: 第欧根尼 属灵的,没有实体的城邦,将城邦的位置从原先的自足序列中拿去 一种由批判转而表现的否定,但并未有现实的诉求,只是心灵 与柏拉图的关系:成为与柏拉图对峙的个人 地上的城与上帝的城的预兆,有待历史填补。 阿里斯提珀 心理学的政治功能,祛魅化,放弃现实生...
(展开)
『日月有蝕,何礙貞明』(六月十六,七月二十五日)
存齋者何?諸葛公曰:『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云云。 此書乃特就佛教『十二緣生』所發,熊子解十二緣生,其核心當在一『識』。『無明』為迷暗勢力,引申造作之『行』,為盲目意志。二者為『識』之推動。『識』者待緣而生,『識』為因緣,升起整個宇宙人生之一片...
(展开)
“理智并非干燥的光”(六月十三,大暑)
金先生此书,读着非常舒服亦非常不舒服。 说舒服的理由是,他以精确,严整地方式,自“道”出发,分说为“能”与“势”,又进一步展开推出去,在现实中“走一遭”,综合出其他内容来,进而又合着说,说现实历程的“无极而太极”,进而合说,回到“道”。其中经历无数精妙之界说...
(展开)
六月初五(七月十四)
『什么是政治哲学』 核心是为政治哲学辩护,使之区别于政治科学或政治哲学史。 进而为古典政治哲学辩护,拒斥两重批判,其一是违背了民主之价值,其二是错误之前现代自然基础。 就像朗佩特指出的那样,在这部分施特劳斯的回应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的有力,事实上他甚至放弃了这处战...
(展开)
六月初一(七月十日)
正文部分的讨论发轫于『科学与实在』之探问,波兰尼重塑了对于实在的定义,使得『实在』超离于科学实证,它固然不可以得到证明,却“不是不可知的”。由此转进一层,科学不仅是实证,毋宁说实证是必要的,但驱使它前进的更是一种个人先在的决断,一种“直觉” ,一种『意会知识...
(展开)
五月廿二:作为旅行家底诗人
试就世界代表性的诗人来考査此一事实吧。先在日本看,芭蕉、人磨、西行,是如此。他们是人生的求道者;是毕生的浪漫行家(日本的詩人奇怪的,都是旅行家。他们好像要就自然看出心的理念之故乡一样)。在外国看,拜伦是殉身于正义的热血儿,海涅( Heine)是一面歌咏纯精神的恋...
(展开)
关乎记忆,过去的自己
这篇影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普鲁斯特在写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夕阳把脸照亮,纤细的,粉红色的,过去,未来,静止的现在 作为甜点的蛋糕,凝缩着的,对于过去,记忆的全部 粘滞的,向下滴落,记忆 现在,未来,都朝向全部的过去 忘不掉的,安息或梦魇 被撕扯着,博子,树与青叶 想要忘却,却又不想要忘却... (展开)三月三十(五月十一日)
非常好的译本,非常流畅,也加入了非常好的导读和附录,有助于韦伯研究。 事实上在本文中韦伯给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论证,不同于柏格森尝试以信仰飞跃理解社会大转型,他不希望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反驳经济决定论,相反力图将我们的讨论带入一种更加复杂的境地--也即一种相互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