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卡奇维奇的广播 · · · · · · ( 全部 )
题材好,文笔也不错,娓娓道来。收录的照片很有价值。但是,考据的功力不够,史料比较单薄,也没有任何深度的分析,只是在讲故事。读完以为是记者或者创意写作老师写的,结果一查发现作者是Stanford的历史教授,相当失望。整本书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是「华工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惨」,另一方面又是「华工的惨大家根本无法想象」,同时整个基调非常美国主旋律:华人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应该被记住。读的时候不免疑惑:啊?这就完了?当时中美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大背景是什么样的?华工赴美的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美国排华的根源在何处?不同族裔的工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中央太平洋铁路对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华工与其家乡的社会和政府如何相互影响?如果不面对这些问题,很容易沦为自我感动式写作。
有收获,但一半的内容对我来说都过于宏大和抽象,可能也是因为背景知识不够以及问题意识不同。前言里说「至少从16世纪以来,中国史就不能不包括海外华人史,而海外华人史也同样不能不结合中国史」,但我觉得这本书只体现了后半句,对前半句则着墨不多。最大的启发是把华工与奴隶制联系了起来:西方国家在19世纪纷纷结束奴隶制,因此造成的劳动力缺口很大一部分是由华工(以及其他亚非拉地区的劳工)弥补的。稍微夸张地说,其中很多劳工的糟糕处境可以看作另一种奴隶制。另一个有启发的点是关于华人在东南亚殖民时期的「中间人」属性:华人作为西方殖民者与当地人的中介(比如包税商)。这是因为华人一方面根基不深且没有政治野心所以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熟悉当地文化且有一定资源所以可以胜任管理角色。之后东南亚的各种排华事件至少可以追溯至此。
涅卡奇维奇 说:
仔细读了最近豆瓣上若干曝光某人烂事的帖子。因为打过几次交道,且不少内容之前就有所耳闻,所以谈不上震惊,但依然有很多事情超出想象。那些暂时没有确凿证据的事情先不论,不断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女生以及自己的学生「谈恋爱/玩玩」,实在不可接受。垃圾。另外,po出的聊天记录里那种冷漠和无所d谓的态度简直让我生理不适。 以及,看到有帖子说他的魅力包括「直达痛点的共情力」,我非常怀疑。在我看来他的情商和共情力几乎为零。如果所谓「痛点」是女性困境的话,这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共情就能看到,只要稍微有一点意识就行。更何况是他这种极其聪明的人。再加上男性普遍脑子里完全没有这根弦,所以一对比,仿佛他拥有「直达痛点的共情力」。
订阅涅卡奇维奇的收藏: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