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两天读了一下张纯如母亲写的关于张纯如的传记,有以下几点感想: 1.张纯如去世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西方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手法和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导致。张纯如母亲是生物学家,所以她后来对此做了一些研究,意识到抗抑郁药有多么大的副作用,当然为时已晚。张纯如一辈子都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直到生命最后几年,出版了畅销书,到处接受采访和演讲,又有了孩子(代孕),工作强度较大,导致抑郁,正常人在那种连轴转的工作强度下也会出问题,所以她出问题并不奇怪,但从开始接受“治疗”和服药起,她情况急转直下,两三个月就去世了。张纯如母亲提到西方精神治疗领域开始鼓励病人服药后,精神病人自杀率增长了20倍!然而精神药物是西方制药业的一个支柱,所以医生继续踊跃开药。西方医生开出的精神药物嘛,有胆你可以试试,反正我是不会去试的。 2.张纯如怀疑自己被CIA等组织跟踪和迫害,这也很有可能,她的一些研究确实属于敏感问题。CIA之类的政府组织跟踪的人多了去了,将来只会更多,因为科技的发达让跟踪变得更容易。 3.张纯如从小家庭幸福,父母都是高知,把她保护得比较好,所以抗压能力似乎不够。 4.张纯如丈夫似乎不怎么样,虽然母亲尽量回避对丈夫的批评,但一些含蓄的细节可以看出来这个丈夫很一般。比如抱怨张纯如花钱多(似乎也只是买书花了点钱),不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挣钱不够多,等等,而且好像照顾孩子之类的这个丈夫一直出于缺席状态。张纯如儿子有自闭症,她忙里忙外,这也是她崩溃的一个原因,她死之后,丈夫把儿子丢给爷爷奶奶,自己两年内就另娶了一个老婆,又生了两孩子,而张纯如的这个儿子,就等于是被抛弃了。 5.张纯如和母亲虽然一直强调女性解放,然而两人其实都是贤妻良母。比如张纯如在父亲退休仪式上的发言,谈到母亲,她是这样说的:“我的母亲是我的第一个人生楷模,而且依然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之一。从我记事时起,她就一直努力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寻找平衡。小时候,我亲眼目睹她从实验室跑回家替我们做饭的情形。这些既健康又精美的饭菜(足以匹敌上等中餐馆)需要几个小时的准备工作。。。晚饭后,妈妈经常赶回大学继续她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言传身教,她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展示了她对工作的投入。。。”谈到父亲:“我的父亲也是我的榜样。他或许是我所见过的人中最理想主义的一个——如今世上,像他这样只是为了追求知识而非个人企图的人已经很少见了。。。金钱、权利、社会地位——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只要能够安安静静地享受智识生活,做他最喜欢的两件事——研究物理学和教育年轻人——父亲就满足了。我认为父亲很幸福,因为在伊利诺伊大学,他找到了这样的生活。” 张纯如的父母都是哈佛大学毕业生,一个是生物学博士,一个是物理学博士,不相上下,怎么母亲要赶回家做几个小时的饭菜然后赶回实验室工作,而父亲却可以“安安静静地享受智识生活”?都那么忙了还要求母亲做什么精美饭菜,随便吃点不行吗?这样的母亲算是榜样,难关张纯如长大后也会找了个类似的三不管丈夫,而且毫无怨言,显然她们觉得男性就该是这样吧。这样当然也行,不过自身觉悟如此,还谈什么女性解放?她们的丈夫显然是既希望老婆做家务养孩子,又希望老婆出去挣钱的那种,因为张纯如丈夫一直抱怨张纯如挣钱不够多,而张纯如母亲也说钱不够她需要出去工作,其实那个时代美国连工人阶级都养得起全职老婆,物理学家会养不起?只能说这些丈夫不希望她们在家“闲着”罢了。张纯如最后累到崩溃自杀,跟这种家庭模式不会没有关系。 6.张纯如是标准的美国新一代中产阶级,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忙死忙活,不断出书,每本书就只有几个月的写作时间,跟书商和媒体之间各种交道,各种演讲,签售,一天赶几场活动,无数的deadlines,睡眠严重不足,没有合同会焦虑,有了合同也焦虑,焦虑了就看精神科医生,服药,最后送掉命。她当年去南京采访,觉得国内人过得很惨,住在贫民窟,其实九十年代南京人的生活节奏不快不慢,所谓贫民窟只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未必比她过得更惨,因为我当年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肯定不会拿九十年代的南京生活去交换像她那样忙碌疯狂的美国中产生活,然而也只有两种生活都经历过的人,才能说这个话。
私密豆列或部分疑似不友善内容不展示
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了灰尘 而遥远的路程上却干干净净 小站地址:http://...
> 返回绿豆的全部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