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 首页
  • 浏览发现
  • 话题广场 new

【书评】《典型文案》:作家就是作家

小孩 2010-10-15 10:07:35

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在书店里看见这本书,我买的可能性有多大?
   几乎为零。我更有可能去买《玩火的女孩》或者《布鲁克林》,但是当日我被图书介绍所深深吸引。
   “ 《典型文案》一书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关系”的发微、辨析和阐释上。当代文学史上存在一些集中反映了当时文学境状的典型人物,还有桩桩件件交织着错综关系的文学史案例。分析它们,品味它们的诸多细节,成了《典型文案》主要的内容。这本书,是关于新中国六十年当代文学的一份“档案”。其中,无论对人、事、史,均致力于考辨梳拢,抉微索隐,陈其概要。是一部理路谨严、具有思辨光芒和智慧含量然而又文采斐然的作品。”
  
   第一编 人---呈现很重要
  
   作者在前言中提出本书的创作之一是:评价不重要,呈现很重要。这一点在书中各章节均有反应,在第一编“人”的分析中尤为明显。
   四个人物,分别为茅盾,路翔,郭沫若,舒芜。作者选择的呈现方式是细致,客观,充满悲悯之心的。
   作者对人的讲述极为细致深入,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提到茅盾,第一反应是《白杨礼赞》,是在教科书上学过的文章,老师有讲授,格式化的讲,文章写作时间,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仅此而已,那时年纪很小,也很为白杨礼赞而赞叹一番,至于茅盾,留在心目中的就是白杨树的形象:伟岸,正直,朴质 ,坚强不屈。在此之前,茅盾是一个名字。这些刻板印象在读《寂寞茅盾》一篇时被颠覆很多,茅盾的矛盾性情,建国后的创作空白,在文学界中的起落等等。任何一位曾经为我讲授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不曾告诉过我这些,而更为惭愧的是,我竟然也从未曾主动寻找史料做更多了解。好在,为时未晚。同样,在《少年维特,长眠大寨》中,作者探访郭沫若的少年时代,穷究郭沫若的思想和兴趣,并详述其现实生活中碰壁遭遇,由此逐层剖析翻译《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郭沫若怎样成为将长眠大寨作为临终誓言的郭沫若,而作者的客观态度,悲悯心肠也在此中展现,他穷尽一切能找到的线索,分析主人公缘何至此,而少有评价,即便对于早有定论的舒芜,他也耐心去阅读那篇《后序》,把它作为观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途径,从人性反思的角度去看待主人公,看待历史时代中知识分子的选择。
   但是在描述中却也不难看出作者的偏爱或痛惜,这一点在《路翔底的气质》中最为彻底,在这一篇中作者使用大量情感倾向极强的词汇,如燃烧,飞翔,超越,苦闷,流浪气质,梵高等,作者不吝笔墨花大幅章节考究无父对主人公造成的心理创伤,并花大力气讲鲁迅和《苦闷的象征》由此来阐释路翔的精神气质,那像是朋友面对朋友时灵魂上的交付,而不仅只是书稿写作。又比如作者讲茅盾的在政治,爱情中的“退却”,仔细从性情,从社会背景,从家庭影响多维度去谈,去设身处地的分析,而并没有简单粗暴的下结论,动情处甚至有这样的句子:茅盾一生照片,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寒风中手捧孔德沚那张。那面容,真可谓无处话凄凉。尤其到结尾时,作者说,我替他所不能释怀的只是一点:他在已经抵达更好创作状态时,终止了创作生命。二十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巨匠茅盾,未尽其才。这样的痛惜与悲悯在后面写刘绍棠,萧也牧,陈企霞时亦有流露。
   正因为愿意把“人”当成“人”来体会,作者才愿意伏案考辨的吧,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提出一个人性难题,如在中国,对于理想的坚守,对于自我的不渝为什么不那么容易贯彻到底,而对自我和理想的抛别却那么的彻底?如知识分子对科学精神的遵守等等,这些难题在今日仍旧拷问每一个人。
  
  
  
  
  第二编 事---搞清基本事实
  
   第二编中作者写了萧也牧及其作品《我们夫妇之间》的坎坷命运,丁陈事件始末,作家刘绍棠由神童变为“右派”的过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谜案,以及胡风案中涉及的人与事,甚至一名普通读者因为一封信而引发的悲惨遭遇。所有这些事,这几桩文“案”背后牵连着最为紧密的是政治,文学只是政治车轮行进中带起的微小尘土,而文学史中的人粉墨登场,整人,被整,今日整人,明日被整,如此往复而已。冯雪峰,丁玲,刘白羽这些名字之前只意味着现当代文学的大家,文学课考试上的连线题,出于人品与文品之间关系的天真判断,以为都是好人。可是当你知道一场本有可能成为文学转折点的尝试胎死腹中,而做出尝试的萧也牧竟历尽折磨死于非命时,当你知道整人变成了一种繁殖性思维,作家的作品竟变成把柄和呈堂供证,批评并非出于艺术层面,而冠冕堂皇上升到政治需要。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将这种恶只归因到时代局限,归因到社会背景,紧张的政治气氛中。作家性呢?人性呢?北岛在2010年夏天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说:“作家通过写作发声,一个作家应该永远要跟他所在的时代的矛盾、政治、文化、语言保持紧张的关系。”而在这一章当中,我们却读到太多的妥协,退让,作家们陷入政治和别的作家或者非作家的圈套不能自拔,删改作品,应景之作不一而足。在关于胡风案的描述中,作者从“普及”的意义出发选取几例个案进行呈现,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红日风暴》可与此章互为补充了解。
   这是阅读过程中最让我觉得沉痛的一章。社会的恶,其危害性在我眼中始终小于人性的恶。社会始终是人的关系的结合,社会的恶是经由人性的恶的繁殖得以存在。还记得那句话,说至少在开枪的时候,手可以抬高那么一寸。因此唯一值得欣喜的是,至少还能看到一些仗义执言的人,即使并非出于道德,只是出于自身品性的坚守,也足以让人热泪盈眶了。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当谢朝平因为《大迁徙》而遭难时,微博上人人为之呼喊最终获释归家,再不是当日情形。
  
  
   第三编 史---听学者从而自择
  
   在本书的最后一编,出现最多的是文艺,文艺的生产方式,以此为主线做了一番梳理,值得仔细思考。当年的文艺,与如今满大街高喊的文艺已经相差万里,当年是一种抱负却不得舒展,今日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模式空间自由却流于轻浮。书中有一节讲茅盾的写作方式说他写作前必先列出大纲,搭好骨架,对人物作出详细分析,甚至将故事发生环境画出草图一一标上地名,读到此处深为敬佩,写作方式不论,仅这种认真的态度,足以令将文学作为一种品味,一种炫耀,一种身份的人惭愧。而我最惭愧的是,我竟然没读过《霜叶红于二月花》,没读过《财主底儿女们》,对这些曾活生生的存在过,抗争过,值得尊敬的人们缺乏敬意与了解。那天看到中间发微博,写到茅盾先生,朋友回复说,“小时候读过他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直想成为婉卿那样的女子”可见,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毕竟也有人深受影响的。这一课,我自己觉得是大缺失,终究要好好补回来。
   作者在前言中说,分其宗旨,别其源流,听学者从而自择。在《少年维特,长眠大寨》一篇中,作者有问:“什么原因让我们即使在”五四“那样的精神焕发的氛围下,仍然不能收获超越的魂灵?对此,2010年10月瑞典学院给巴尔加斯·略萨的获奖理由或许能解答一二,“他不仅绘制出了权力的结构,也犀利地刻画出了个人的抵制、反抗和失败。”
   作家就是作家,在当时的历史中,也许抗争的人失败了,妥协的人胜利了,但总有未来,总有永无休止的思考和判断,总有不曾睡着的灵魂,总有当日抗争过的,对强权和无赖说过不的那些声音,会影响今日的人们。作家是很大程度上的时代的记录者,因此,作家不可妥协,哪怕失败亦不可妥协。与政治揽腰共舞还是发出士林绝响这原本并不是太难的判断啊!并非苛求,而是,我们生来对于作家这样一个称谓有一种敬重,对于作家这个群体,有一种期待。
   后世读者唯有哀之鉴之。


豆瓣书评链接:http://book.douban.com/review/3950949/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阿闲闲
2012-02-03 16:37:23 阿闲闲

我看过书了、是路翎、不是陆翔……

赞
>

> 我来回应

> 去人文豆瓣书评团第七季【初春好读书】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样书申领】人文豆瓣书评团第四季【暑期读书乐】...(MartinL)

【存档】人文豆瓣书评团收获书评汇总(更新)(MartinL)

【书评】《典型文案》:血色覆盖的文坛糊涂帐(X!ao WangZi)

一部沉闷的犯罪小说——玩火的女孩(翰林小女子)

【书评】《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对战争说不(逛街妞妞)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