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爱与美”的青春小说,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迄今为止,《未央歌》在台湾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在海外累计销售逾200万册。
作者鹿桥是钱钟书学生
学者陈平原将《围城》和《未央歌》称作是“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大学最为鲜活的记忆”。而钱钟书与鹿桥,也颇有渊源。当年,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开设课程,就是这个听他讲过王尔德的学生吴讷孙,日后以“鹿桥”为笔名,撰写了长篇小说《未央歌》。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开学。1942年,刚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鹿桥在昆明郊外的山洞里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当时他才23岁。结果此书拖了14年,直到1959年才在香港人生出版社的帮助下由鹿桥自费印行,遂风行海外,《未央歌》也被称作为海外的《围城》。
该书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迄今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总计售出200万册。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请他去台湾大学演讲,《未央歌》开始风靡台湾大学校园,歌手黄舒骏也曾赴美拜访鹿桥,并将《未央歌》改编成流行歌曲,将书中人物名字嵌入歌词,在大学校园传唱一时。
讲述西南联大的青春往事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