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出版后,在海外被评为“40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还入选台湾“最爱100部小说大选”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把《未央歌》看作抗战后期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2002年3月,鹿桥去世。4年后,鹿桥的侄女朴月完成《鹿桥歌未央》一书的编选,收录历年回忆鹿桥与介绍《未央歌》的重要文章。记者查阅这些文章才知道,鹿桥初撰此书完全无心插柳,写作环境也相当恶劣。当时26岁的鹿桥住在重庆、刚通过留学考试,利用等待出国的3个月写了《未央歌》的前10章。战时物资短缺,鹿桥得靠朋友找纸,连钢笔墨水都得加水调稀。为了躲警报,写作多半是在防空洞里完成。
坐船赴美时,因不方便携带“有字的纸”(怕被检查),鹿桥把草稿寄在朋友家里,因而《未央歌》的后7章是鹿桥在没有“前半段”可参考下完成的。然而记忆力奇佳的他,整本书的角色、剧情没有不连贯之处。《未央歌》脱稿后,又在书桌里摆了14年,才由鹿桥自费在香港出版。
一本厚厚的《未央歌》很快风靡校园,被广大青年学子奉为经典,争相购阅,几乎是人手一册,后来成名的侯孝贤、李安、马英九、黄舒骏等都是读着《未央歌》长大的。
2000年,“民国剧”火爆,多家电视台想把《未央歌》搬上荧屏,都被鹿桥婉拒。2007年,李安执导《色,戒》,为了给来自内地的汤唯“补一下文学课”,《未央歌》被指定为必读书。
抗战后期小说“四大巨峰”之一
|
mark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