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桥夫妇的耶鲁生活
据张雁棠先生早期的采访,鹿桥有个温婉贤惠、亲切和悦的好太太。据介绍,他们伉俪二人所学并不相同,鹿桥在耶鲁学美术史,其夫人在威斯理学的是生物。但是鹿桥酷爱生物,待人诚恳热诚,两人又同样在北平(现为北京)长大,家庭背景也相近,因而一开始便很投缘,她跟他唱歌,看着他写字、画画,做他倾诉的对象。
其太太认为鹿桥对于自己的行业,他很认真。有些人教书,两三年后,便熟了,也轻松了;他却是无论上课或演讲,都是全神贯注。他又喜欢年轻人,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聚会,他不愿意“学生怕先生”。
鹿桥有三子一女,他对孩子爱护备至,是个快乐风趣的父亲,经常和孩子嘻嘻哈哈的玩在一起。有位美国老太太曾讶异于鹿桥如此宝贝孩子,认为从未见过这般疼爱孩子、宝贝孩子的父亲。
鹿桥是没一刻儿闲着的。其实他兴趣广泛,除了忙于教书,与学生相处,他还喜欢书法,也画画儿、打网球,更把写作看成是最严肃不过的事,敦促自己不停地写下去。而兴趣之中,最轻便的则是唱歌,他会很多种,中国民谣、美国民谣、英文歌曲都经常由他的嘴里飘逸出来。他由且溪开车去耶鲁,来回要两个小时,往往是一边开车一边唱歌;有时夫人跟着他学着唱,全家人出外旅行,车子里也总是荡漾着快乐的歌声。
他很喜欢写毛笔字,可惜没有多少闲功夫,偶然也配合美术史的课,教美国学生写些造型有趣的中国甲骨文。他也画画,机会却比写字更少,西画、国画都不拘,只是不模仿传统的构图。他常感慨地说:没跟二姐好好学画。他的二姐吴咏香,是位相当有成就的名画家,学生很多,在台湾地区、美国、欧洲都有她的学生。鹿桥有两个印章,一大一小都刻有:“六十学书,七十学画,五十以前,所作画画”,50岁以后就少用了。他今年已六十岁,在他自己看来,要真下工夫学书法了。不能总是随兴写、画了。事实上,他画画多凭兴致,住在旧金山的时候,隔邻有一株老桃树早开了花,鹿桥看了就禁不住拿起画笔画得很快,还题了一首歪诗。
在许多方面,鹿桥都能独出心裁,另具创意。在个性上,鹿桥不画工画笔,因为工画笔很难让他发挥创造力。他的博士论文是《董其昌的传记、时代及山水画》,这篇论文开了一个新方向,把历史、哲学思想,与文艺潮流试作综合研究。
鹿桥相当懂得吃,也能亲自烹调。他们家里不主张奢华,却坚持“用心好好地做普通的菜。”做中国菜,在美国当然没有台湾方便,一些佐料在中国、日本、韩国铺子里倒也可以买到。鹿桥的原则是绝不用食谱,全凭灵感。认为该怎么配料、怎么烹调,就怎么做,做出来的倒也别具风味。他最不爱吃三明治。偶尔做西餐,太太建议照食谱学着做,他还是要依自己的意思去尝试。
鹿桥在耶鲁十八里外买了小且溪,有山有水,林木花鸟,完全是天然景观。他开辟了“明湖”,引进阳光。并可避免荆棘蔓草生长;他亲自修建“延陵乙园”。盖房子用旧木材,有时还是刚拆卸下来,还带有钉子的老木头,他随兴建筑。
鹿桥夫妇的耶鲁生活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