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 | “吟酿”的前世今生
文:碗丸
刚开始了解清酒的时候,我脑袋里一直存了一个关于“吟酿”的硕大问号。
现在我们对吟酿、大吟酿的定义是1990年开始实施的《清酒的制法品质表示基准》中设定的。那么,在1990年之前难道没有“吟酿”“大吟酿”这样的酒吗?

可是号称日本第一款大吟酿的“大吟造特制Gold贺茂鹤”分明是1958年就诞生了呢。那以前的”吟酿”“大吟酿”和现在是同一个意思吗?

所以,这次咱们来聊聊1990年之前的吟酿类酒吧~
说到吟酿类酒,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低精米步合,也就是说,吟酿、纯米吟酿精米步合在60%以下;大吟酿、纯米大吟酿精米步合在50%以下。

但其实《清酒的制法品质表示基准》中还提到了吟酿类酒的一个必要条件(香味等要件)是“吟酿造”(吟醸造り):

“吟酿造就是悉心仔细地酿造,传统上是指将精磨过的米在低温下缓慢发酵,压榨出的酒粕比例较高(即出酒率低,使用奢侈的榨取法),酿出的清酒带有特有的芳香(吟香)。”
这些要点再向下拆分,可以总结出吟酿类酒的特征:

早在江户时代末期,日本一些酒造就会在酒樽上烧印上“吟造”“吟制”“别制”“别酿”“精酿”等字样的宣传语,表示这些酒是特别优秀的高级酒。其中,作为吟酿的同义词,“吟造”“吟制”的意思便是仔细斟酌、精心制造。

“吟酿”一词正式出场是1894年,新潟县的酒造家岸五郎在书中写道,“……滩地方的吟酿家大抵用此法……”。
此后1906-1907年其他文献中也有提到“吟酿东自慢”“吟酿富久娘”“铭酿日本魂的吟酿库”等。

富久娘、日本魂、东自慢都是兵库县的清酒品牌。当时兵库县的滩是日本酿酒技术最腻害的地方,滩酒一升可以卖40钱,而其他地方的酒一升只能卖20钱,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呢。

所以在那个时代“吟酿”这么美好的词儿经常用来形容兵库县的滩等地区的清酒和酿酒师,但对“吟酿”到底是啥,其实没有明确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描述。
大家还记得上篇清酒文章提过一下下的“吟酿酒之父”三浦仙三郎吗?既然本文是关于吟酿的,仙三郎摩拳擦掌又要登场了。


三浦仙三郎(1847-1908)出生在贺茂郡三津村(今广岛县东广岛市安艺津町),家里是经营杂货店的。到他这一代,从大米和肥料销售上赚了些钱,仙三郎便想借着政策红利(1871年废除了酒类许可制度)投身清酒业,1876年他在三津开了个酒造。

然后,他酿的酒年年腐坏,损失了很多钱。他想可能是杂菌惹的祸,于是1881年花钱建了个新酒藏,酒还是坏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1883年,他开启学霸模式,去酿酒圣地兵库的滩拜访酿酒大师,自己潜心学习,从企业家生生变成了酿酒师。1884年,用滩的酿酒法,经过劳心劳力地谨慎实验,他终于做出了没有腐坏的清酒。

他还领先于日本绝大多数酒造,开始在酿酒时使用温度计,对温度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改造麴室,在制麴环节减少细菌滋生,提升麴的品质。

此后,仙三郎酒造的酒在本地和全国评选中斩获不少奖项。1898年仙三郎出版了“软水酿造法”相关内容,主要观点是:
同时代在三津新开设的酒造有18个,遭遇挫败的不在少数,但唯有仙三郎越挫越勇,一路打怪升级,学习先进技术,穷尽酿酒失败的一切可能原因,终于在入行16年后找到了答案,在入行20年后成为清酒酿造的一线专家。

仙三郎这样的人可能就是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那种“一定会成功的人”吧,以他的坚忍不拔加上智商在线,即使不做清酒,也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翘楚!他也是明治时代企业家的一个缩影,商业嗅觉灵敏,全情投入,尊重科学。政府与企业家们一起给力,才让日本在明治时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随着三浦仙三郎“软水酿造法”在广岛及日本各地的传播,其中的理念影响了一代酿酒人,也影响了全国新酒品评会(1907-1950年代,隔年秋天举办)和全国新酒鉴评会(1911-现在,每年春天举办)的风向。

大正时代(1912-1926)很多酒造纷纷酿造使用备前雄町米、若麴,低温长期发酵制成的清酒来参加全国新酒品评会和鉴评会。这便是这个时代“吟酿”的含义。随着精米机的升级,低精米步合也成为酿造“吟酿”的方向。


在酒造们磨米霍霍的时候,也有一些酿酒师和官员表达了对盲目追求低精米步合的担忧,比如:

1936年,清酒界又迎来两个超级大事件:最强酒米山田锦和(截至当时)最强酵母“新政酵母”(即协会6号酵母)的推广售卖。
本来这是清酒界开启新时代的契机,吟酿类酒应该会大有作为。然而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不仅将中国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也让日本人民缺衣少粮,清酒产业进入至暗时期。

5战后20年的酒米问题
二战后的20年,清酒业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二款香气华丽丽的酵母诞生了!
1946年真澄酵母(协会7号酵母,现在最常使用的协会酵母)和1953年香露酵母(协会9号酵母,现在最常使用的吟酿酵母)的出现为清酒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华丽香气,让吟酿酒越来越有接近现在吟酿酒的吟酿味儿了。

坏消息是:米米米,五行缺米……
因为战时和战后初期大米供应不足,日本在1942年开始实施“粮食管理法”,1968年以前大米的产销全部由国家管控,不能自由流通。高产的大米品种种植受到鼓励,一些小众酒米的种植就此荒废。

酒米方面的限制让清酒行业非常为难。一时间添加了大量酿造酒精和调味剂的三增酒充斥市场。连1946年重新恢复举办的全国清酒鉴评会都规定,基于大米紧缺的现状,参赛清酒的精米步合到75%即可。
当时酿酒人的内心戏一定是:
75%?这不是江户时代末期的精米水平吗?清酒行业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还要啥吟酿,要啥自行车啊!

所以,1958年贺茂鹤推出加了金箔的“大吟造特制Gold贺茂鹤”(现在称”大吟酿特制Gold贺茂鹤“)令时代瞩目,不是因为它是第一个把精米步合降到50%的清酒。因为1930年以后,精米步合就可以达到40%了,很多酒造也做出了低精米步合的清酒参赛。

但以前的吟酿类酒仅限于参赛,没有量产和投入市场,贺茂鹤是将大吟酿等级的清酒商品化的先驱,尤其是在酒米由国家管控,业界依然艰难的时期,这么奢华的操作尤为难得。
1970年代虽然迎来了“自由米流通制度”,但农协体系的持续垄断让酒造在酒米采购方面毫无议价权,米价高企。同时,酒造也无法向酒米种植者直接提出自己对酒米品质的需求,产销割裂严重。

直到1980年代后半期,这种现象才逐渐好转。伴随着日本泡沫景气期的到来,清酒行业蓬勃发展,吟酿风潮兴起。1990年发布的《清酒的制法品质表示基准》,对吟酿、大吟酿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1985年,广岛县的酒造“三宅本店”的杜氏提出了“YK35” 这个获奖法则。即用山田锦酒米,香露酵母,精米步合35%,便可以酿出好酒,甚至可以获得全国清酒鉴评会金奖呢。

1990年代,“YK35”法则在业内不胫而走,很多酒造争相效仿。可以说,这算是那几年对顶级吟酿简单粗暴的定义了。
但如果连清酒获奖都有公式可以遵循,是不是too simple, too naïve了,每个酒造只要按照这几个指标拼命地卷自己就好,整个行业也会因此变成一个卷边披萨了。

不久,业界就有些人不赞同对YK35的疯狂追捧,认为:
于是,更多样的酒米、酵母、精米步合度,体现各地地域风土,呈现不同口味的清酒不断出现,逐渐构成了现在日本清酒界的全新样貌(1990年之后的事儿我们以后再慢慢道来~)。



以上文字内容为日料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日料栈】或ryori@robaiter.com。
日料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米机与广岛西条 (3人喜欢)
- 江户时代关于红薯竟然有123种食谱?!日本人有多爱烤红薯? (20人喜欢)
- 木屑寿司、酒寿司…日本还有哪些神奇的乡土寿司?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看展记 1.2亿次浏览
- 你有哪些童年阴影? 7068次浏览
- 保持友谊长存的秘诀是什么? 9.8万次浏览
- 被大厂裁员之后 3.9万次浏览
-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热议 110.7万次浏览
- 面试刺客整顿职场 93.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