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
查看话题 >“罗曼蒂克的感情,可能是一场骗局” | “520”背后的婚姻演变史


20年前,范晓萱在《数字恋爱》里,第一次把“520”指代为“我爱你”的意思。很快,在谐音梗盛行的网络初时代,“520”就成为了表达爱意的语言,也和“网络情人”联系在了一起。
而今,数亿网络青年们自发过起了“网络情人节”,时间就在5月20日这天。
尽管满世界充斥着秀恩爱,但依旧有不少大龄中青年,迷失在脱单的路上。
如果你也是单身大军的一员,千万不要泄气,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择偶标准和偏好在变化,围绕婚姻制度的法律也在不断修修补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婚姻制度的演变史。

爱情并非自古就有。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婚姻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两个人的配偶关系,声明“性”的独有权。女性不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被对待,而是作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以及从属物。可以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发明了爱情,而且,不仅仅发明了爱情,还发明了爱情的相关理念,譬如爱情的至高无上性、爱情的自由、爱情的平等、爱情的忠贞等。最后,随着法律的介入,对相爱双方进行约定和保护,因而有了婚姻法。
在我国,关于婚姻家庭,有四部法律规定。

- 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
这部比宪法还要早4年的《婚姻法》,最大的意义在于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传统婚姻,废除了包办婚姻下的“童养媳”、“纳妾”等旧的婚姻制度。
它的先进性还体现在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要知道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日本,在1947年(也就是昭和22年)颁布的民法约定,“夫妻在结婚时约定,以夫或妻的姓称呼”。虽然本意是倡导男女平等,夫妻可共同决定用哪边的姓称呼,但实际上,这种婚后两人必须共姓的要求,导致只有4%的夫妻是男方改姓,96%的婚姻是以女方做出自我牺牲,改随夫姓而成全了爱情。
2021年,居住在东京的3对夫妻希望婚后能分别使用原姓,结果日本东京的户政管理机关不予受理,让他们无法完成婚姻登记。就连日本最高法院也维持了原判。

结婚自由,也意味着离婚自由。
这部《婚姻法》贯彻了先进的“破裂主义”离婚原则,一旦感情破裂,不必委曲求全。第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 1981年新《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人大会议通过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在结婚层面: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者,只要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即可认定为事实婚姻。
在离婚层面,和之前的婚姻法比较,对离婚理由做了程序上的规定,要求离婚一方,如果经人民政府调解无效,那么可以起诉到基层法院离婚。
-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找小姐“、“包二奶”成为婚外情的公开话题,甚至反射在很多经典影视作品里。修订后的婚姻法增加了一条,“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同时,为妇女儿童弱势群体设计了保障性的约定。

- 2021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篇
2021年开始执行的民法典,在结婚层面,依旧坚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规定,并增加了新的规定。
在离婚层面,约定了离婚制度:
1、增加离婚冷静期。
提交离婚登记申请后三十日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
2、规定分居满一年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不同于外部社会秩序不断更迭的法律,作为内部无形的人心秩序,人类面对婚姻的态度越来越复杂。无论在单身还是结婚,在丁克还是生育的问题上,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婚姻作为人生的必需品的传统社会道德共识逐渐衰落。
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身为中年人的80后同居率已达到30%,据此推测,90后的同居率比结婚率更多。尽管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甚至有专家倡导修订《同居法》,让同居恢复事实婚姻的合法性。但不断更新的法律真的能维护传统的社会道德吗?
英国的政治哲学家H. L. A.哈特持悲观态度,他在《法律、自由与道德》写道,“即便社会道德变化确实会导致社会瓦解,我们也不能径直得出结论说,可以用法律强制实施社会道德”。他认为,只有自愿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尽管媒体对持高不下的离婚率,以及断崖式跌落的生育率影响下的未来表示担忧,但身为个体,“个人需求和个人利益”才是首当其冲的考虑对象。毕竟,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是500万年性竞争的优胜者,能吸引到异性的投资以抚养出达到生育年龄的子女。尽管你我都是演化成功的故事,但只要年满30岁,倘若还未进入婚姻,那迟早要会一会“相亲”这个对手。每一个都市男女,即便身处再高级的相亲场所,都难逃动物本性的抉择。
100年前,作家冯沅君在她的小说《隔绝》里大胆发声:
“谁也不能阻止我们的爱情,不得爱情,我宁死。”
在【相亲后的吐槽】小组,就聚集着18万渴望爱情的青年。对爱情的不将就和对生活品质的不妥协,让他们坚持宁缺毋滥,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宁愿维持着当前的状态。

“96年的我,被相亲对象说岁数太老”
受访者化名:是萝拉不是萝莉
性别:女
年龄:26
最近一次相亲,男方问我多大,我说96年的,对方说我太老了,他想找个98年99年的。很无语是吧?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的错,因为年龄超过25岁,沦为了嫁不出去的剩女,感到深深的自卑。后来我朋友告诉我,不自信的人才更青睐年轻单纯的女孩,因为感觉她们“好骗”。所以以后再遇到这种打压我年龄,让我自卑的相亲对象,我都避之千里。反正每次相亲基本头三句话,都是被问“多大了”“做什么工作的”“你爸妈做什么工作的”,然后被从头到脚地打量,非常无聊。我对相亲产生了很强烈的抗拒,在相亲市场上,我们都是被异化的商品,衡量女方价值标准的不过是外貌和年龄,外加一个就是能不能“让对方少奋斗二十年”,没劲儿透了。有时候我真的很失望,读了那么多书,最后还是被沦为商品被挑来挑去,然后和更年轻的女孩卷来卷去,所以如果真的遇不到合适的,我宁愿单着,再也不去当商品了。
“相亲了100多个女孩,没有一个看上我”
受访者化名:风萧萧
性别:男
年龄:31
我在SOUL上日抛交友,光奔现的就有上百场吧,我中意的女孩,没有一个看得上我。当然了,我也反思了一下,那些看上我的,我却看不上人家。本质上,很多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优越感之上,自己家境/外貌/工作/学历等有优势的地方,就会要求对方等价。但自己的不足,却要求对方“互补”。例如,我是985毕业,所以对方必须也是211以上,我是有编制的,那么对方最好也有编制;但是,我长得矮所以要求对方长得高,工作不稳定所以要求对方必须稳定,或者赚钱多,否则就没有安全感。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美的不嫌我丑,高的不嫌我矮,富的不嫌我穷。和相亲这种形式没有关系,这也许就是我们单身到现在的原因吧。
“相亲相到现在,终于把媒婆骂了一顿”
受访者化名:半泽直女
性别:女
年龄:28
我身高一米七,体重102斤,颜值八分,属于出门经常有人搭讪的那种。虽然学历是个三本艺术生,但是家境不错,房子和车都有,这些年一直北漂,然后我奶奶就托一个媒婆给我介绍了个对象,说对方是国企工人,在北京怀柔农村还有房有车有户口。但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对方虽然也是个本科生,但是都四十多快五十了,离婚还带了个读初中的孩子!
后来见我不满意,媒婆又扒拉着介绍了几个,逢年过节我一回老家,奶奶就都塞给我。这几个,要么就是比我矮,要么就是年龄比我大十几岁甚至二十岁,虽说他们家底殷实,但是人又老又丑,我要是活到他们那个岁数,积蓄不比他们少,所以我并不看重他们的钱。但是媒婆竟然说就因为我是大学生,对方才稀罕我,才会珍惜我。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媒婆狠狠骂了一顿,让她少来我家指导江山。
“罗曼蒂克的感情,可能是骗局”
受访者化名:RICHARD
性别:男
年龄:35
我不会在社交网站上和陌生人谈免费的恋爱,我会付高昂的价格去参加基于专业机构主办的高品质相亲会。这么说吧,我去年炒股挣了几百万,对方光漂亮可不行,我更青睐跟我资产比较匹配的女生。热爱猫、喜欢看电影、喜欢读书,像这些爱好,全世界一抓一大把,但凡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具备这样的共性,所以这些廉价的、可替代的爱好,并不能成为我的择偶标准。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活法,穷人谈恋爱,只能将就个罗曼蒂克;一旦你有了物质基础,你就会发现,这些基于精神上所谓的灵魂契合是你不屑运用的捕获异性武器。换位思考一下,你挣一千万,对方挣二十万,结婚后双方收入变成共同财产 ,你吃不吃亏?我当然知道基于兴趣爱好交友很浪漫,但是为了各种成本考量,我还是选择了相亲,毕竟前者的效率太低,而且鱼目混珠,不符合条件者极容易伪装。像我是伯克利学院毕业的,我在高端相亲会上,能遇到耶鲁大学、伦敦大学甚至哈佛大学的朋友,他们本科大部分毕业于清北,现在大家都是从事投行高级金融分析师或者集团总监等职位,本质上我们更加志同道合。我相信很快我会遇到我的意中人,我期待她年轻、漂亮,高学历高智商,收入和我相当。

相亲要成功,并非易事,它不仅是一场个人资产的较量,也是对双方耐心的考验。
更有网友根据概率学提出了一个相亲的“最优终止理论”,最优解为1/e≈0.36788,换言之,对于女生来说,按时间顺序,不要轻易接受前1/3约见的相亲对象的告白,因为他们都是你的样本,之后每见一个新的对象,相亲成功的概率越高。
对于男生而言,在女生21岁之前,不要轻易向相亲中心仪的女性告白,因为很有可能对方还在收集样本的过程中,冒然行事最终只能收获一张“好人卡”。所以不要急,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她,那么时间可以打败一切,只要长期坚守,仍然有1/4的可能和她成功走向婚姻的殿堂。
18世纪至今的300多年里,人们不断地描绘爱情应有的样子,同时又不断有人用现实与体验去验证,但是这之后远没有浪漫主义时期那样纯洁了,由于资本的侵蚀与盛行,与金钱和消费有关的商业包装之下,爱情的真命题、伪命题混杂其中。
社会学里面把男性分成ABCD,女性分成ABCD。但是我们今天的恋爱模式和婚姻模式,都是男A去找女B,男B去找女C,男C去找女D。这造成什么后果?女A,也就是今天大量的“三高”女,收入高、专业水平高、什么都高,但是嫁不出去。
豆瓣时间专栏《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主讲人沈奕斐教授认为年轻人对爱情最大的误解,就是纠结于“怎样能相亲成功”“选什么样的老公最幸福”“怎样忘掉糟糕的前任”等等这些琐碎的问题,爱情的本质是要面对自我。
“一个完整的人生,首先是有独立的自我,然后是学会跟他人建立连接。‘自我’是在与另一个人的互动关系中得到完善的。
这样来看,爱情其实是很好的成长平台。”


婚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失败,而是我们经营的失败,爱情也好,婚姻也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你不能偷懒,你要去努力经营。
在个体化的爱情时代,越是独立,越要对亲密关系保持清醒,这需要有人帮助我们进行理性地分析,教会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带领我们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解开我们关于亲密关系的疑惑。
今天是520,我们将开放一期免费试听。欢迎点击免费收听。
希望大家都能收获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今日互动:
你对婚姻持有怎样的态度?

豆瓣时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成为全职爸爸,我错了吗?” (8人喜欢)
- 豆瓣评分8.5以上:“原来苦难面前人人平等,就算天才也无法逃离” (12人喜欢)
- 何善蒙:怎样生活在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 (9人喜欢)
- 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够漂亮的女性,如何才能逆袭? (10人喜欢)
- 推辞学:20万年轻人,研究出了一套拒绝人的话术 (4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看展记 9739.3万次浏览
- 外籍同事那些奇特且有趣的行为和习惯 162.4万次浏览
- 那些不经意间的“Cosplay” 7.0万次浏览
- 我的2022年上半年总结 7.1万次浏览
- 书籍目录拾趣 1.9万次浏览
- 毕业季,安家记 1.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