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 : 今天可以不要婚姻吗?


如果有一天,单身的你被告知,找不到配偶就会变成动物……你会怎么做?
《龙虾》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主角生活的城镇有一个规定——单身人士必须居住到一个酒店当中。并且要在45天的入住时间内找到伴侣,如果找不到的话,就会变成动物;找到伴侣之后,将会被送回城镇当中。
但前提是,伴侣之间必须有一个共同点,否则这段关系不被认可。

电影中,男主为了不变成动物,假装成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以此和另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有共同点并成功结合在一起。但是最后还是这个女性被发现了。

为了躲避责罚,男主角逃出酒店,进入森林。结果在森林生活着另一群人,叫孤游者(可以理解为单身群体)。这群人坚守单身主义,痛恨城镇设定的规则。可就在这群孤游者当中,男主反而找到了他真正的爱情。
这个看似戏谑的设定和故事情节,探讨了“占有,还是陪伴,婚姻的本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01
婚姻,私有制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人类步入农耕文明时期后,“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下,“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
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能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盐的出现,便于储存,于是在男子劳动领域内出现了剩余产品,形成财富的积累,这就加强了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
剩余财富带来了“私有制”,所以作为男性希望自己私有的财产能被继承,于是他需要确认继承者必须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在没有DNA技术检测基因的古代,唯一可以确认血脉的方式就是:通过控制女性的贞洁。确认男性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女性的特别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就是对这些女性繁殖对象和权力的支配。
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婚姻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两个人的配偶关系,声明“性”的独有权。女性不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被对待,而是作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以及从属物。

在《西方婚姻史》这本书中,到了工业文明时期,西方社会婚姻制度发生了的改变。
纺织工业需要大量女工,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独立。“Feminism女权主义”运动随之而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在“工业革命”之后,女性也逐渐取代了很多男性的工作,这引起了一场波及本质的社会制度的革命。农耕文明的婚姻制度不再适应工业文明,女性经济独立之后,不再依赖男性而生存,脱离了从属关系。
可以说,到了现代文明,才开始有了爱情。在西方经历了“启蒙运动”洗礼之后,"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逐渐成为西方最基本的价值观。
当组成社会最小单元的不再是“家庭”,而是“个人”,从根本上挑战了“婚姻”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在60s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嬉皮运动”中,“性解放运动”也成为了时代不可忽视的声音,它与“女权主义”的崛起是息息相关的。
正如1996年作家EveEnsler创作的《阴道独白》中所说“我揭露奴隶般禁锢着人心灵的成见,我宣告女人有着不可剥夺的自由去享受”。
安全套的发明让人们可以抛弃生产的风险,“性”成为了一种世俗欢愉的享乐自由而不再仅仅是生殖和繁衍的手段。
“贞操”观点在土崩瓦解,女性独立,宣布了自己身体的所有权。“恋爱自由”促成一段婚姻之前,空降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约会”以及“亲密关系relationship“的谈恋爱阶段。

02
选择婚姻,究竟是好还是坏?
几十年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独居人群比例占到总人口的30%,2016年不进入婚姻的独居人口超过半数。
近几年,日本独居人群也接近人口总数的40%,中国台湾独居人群比例与日本接近持平。亚洲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大家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现在居然也向独居方向发展。
据《青山资本2021年度消费报告》指出,中国有9200万的独居人口。相当于1.1个德国、1.4个法国、2.5个加拿大、比北上广深的人口总数多近千万,且一人户的比例从6%到25%只用了20年的时间。(关于独居,参考:1亿人独居图鉴:一个人过日子,为什么越过越上头?)
除此之外,每年结婚人数几乎没变,离婚人数却翻了近10倍。1985年~2020年,35年的时间里,年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的比例从1/18变为1/2,总人口离婚率从0.4%提升为3.1%。
结婚不再是妇女得以生存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妇女逃离了婚姻。

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照这样下去,婚姻制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婚姻本没有坏坏之分,重要的是个体的选择,以及如何直面选择的结果。
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近几十年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她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
在去年年底大热的电影《爱情神话》中,一个画画的朋友质疑格洛瑞亚的老公出轨之后,她回应这样的一段话:“我现在是最好的状态,有钱有闲,老公失踪。”

幽默的背后,其实映射出的就是个体化的意识。正如李银河预言的那样——婚姻制度已然呈现出式微的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婚姻制度似乎不是必须。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也树立了一个独立女性的形象,那就是梅湘南的好友刘薇,导演也多次借刘薇对梅湘南的劝告之语告诉观众:女性要独立,忠于自我,珍惜自由工作的机会。
这与豆瓣时间专栏《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主讲人沈奕斐老师的观念不谋而合。在她看来,个体化时代,爱情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成长。婚姻只是个人的选择,关键是做出选择后,更要勇敢地去承担选择的结果。
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曾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

03
今天可以不要婚姻吗?
沈奕斐老师认为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对于婚姻的观念比爱情的脚本还要落后,传统的力量比对爱情的控制力还要强。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婚姻模式,一种叫缘分婚姻,一种叫爱情婚姻,这两者其实是矛盾的。
西方在谈爱情模式的时候,不管是著名的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还是强调爱情里面的激情、亲密关系,都是内生性的。它是要求你自己很努力地提升自我,而且在关系里特别强调保持保鲜度,所以在西方人里面“性感”是一个非常好的词,夫妻双方为了要保持这种性感所以就会有香水、蜡烛等等,出现一系列的这样的物品,来维持一个人的性感程度。在学术层面,这叫做爱情婚姻。它特别强调内在性,在婚姻关系里的双方非常注重自我的感受。因为自我的感受决定了婚姻的存亡。在这个过程中它其实是强调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爱情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是双方需要去努力维护这样的一个婚姻关系。
可是在很漫长的一段岁月里面你会发现我们中国的婚姻模式叫缘分婚姻,跟那个内在性不一样,它是一个强调外在性关系的一种婚姻模式。在婚姻关系的维护期间,你会发现我们也更注重别人怎么看我们的婚姻,我们婚姻内部的感受没那么重要,我们甚至不在乎对方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说一个丈夫秃顶了,或者大肚子了,就不要他了,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特别奇怪的逻辑体系,“你怎么能因为这一点,就嫌弃你的丈夫”,我们并不在乎内部的吸引力,而是更在乎别人对我们的期待,外面人对我们的感受。所以我们在婚姻里面的容忍程度是特别高的,我们在里面打破了头,都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在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感情了,但是在外面还想维护我们好的一个婚姻模式。在这种所谓的缘分婚姻里,众人劝和不劝离,我们能够怎么过日子?过下去就好了,并不是说要增加个人的魅力。这个时代已经过掉了,其实我们越来越难回到缘分婚姻的模式,请各位不要再用缘分为自己偷懒,不愿意经营感情。婚姻好不好,不是取决于缘分,而是我们有没有能力经营这段关系。
婚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失败,而是我们经营的失败,爱情也好,婚姻也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你不能偷懒,你要去努力经营。
在个体化的爱情时代,越是独立,越要对亲密关系保持清醒,这需要有人帮助我们进行理性地分析,教会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带领我们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解开我们关于亲密关系的疑惑。
在豆瓣时间专栏《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讲述了困扰当年青年的30个爱情难题。听听老师的想法,也许对你的困惑会有帮助。
- 在一线城市买房太难,无房无车会增加婚姻的风险吗?
- 想要丁克,但伴侣却想要孩子怎么办?
- 伴侣出轨了,该怎么办?
- 做好哪些准备才可以不结婚?
……
豆瓣时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成为全职爸爸,我错了吗?” (8人喜欢)
- 豆瓣评分8.5以上:“原来苦难面前人人平等,就算天才也无法逃离” (12人喜欢)
- 何善蒙:怎样生活在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 (9人喜欢)
- 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够漂亮的女性,如何才能逆袭? (10人喜欢)
- 推辞学:20万年轻人,研究出了一套拒绝人的话术 (4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看展记 9733.8万次浏览
- 书籍目录拾趣 1.8万次浏览
- 那些不经意间的“Cosplay” 5.6万次浏览
- 毕业季,安家记 9180次浏览
- 我的2022年上半年总结 6.4万次浏览
- 影视给我的家居灵感 3.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