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买提:全国中学生主持人大赛
话说前六名选手到了北京,厉兵秣马准备全国赛。新疆的领队罗煜老师,和广院的组委会沟通后得知,可取前六名,而不局限于前六人。这就意味着前六名里如果有分数并列,将自动空出第六名的位置,参赛人数可因此增加,新疆赛区恰好有这种情况,所以从北京打去电话,让第七名选手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全国比赛。
有这天上掉馅儿饼的事吗?还正好不偏不倚砸在我脑袋上?但容不得多想,我向班主任请好假,出发前往北京,下了飞机,被罗老师接到了广院。

夜色阑珊,暑假刚开始,校园里漆黑一片,根本无从观赏广院景致,直接住进了国交中心的宾馆房间里。
这回不可再轻视我的对手了,我所指的对手是我的心魔,那片偶尔如幽灵闪现的“大脑空白”,我必须做足准备,才能与之战斗。连夜写稿、练习、背诵、演练,把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磕到极致,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首先迎接的是分区赛,分为南北两大赛区,分场次进行比赛。记不清我在北方赛区里是什么成绩了,总之是新疆来的7名选手中,唯一一个进入总决赛的。那一天我总算释然了,总算没辜负为我来北京而努力的每一个人,也许是爸妈,也许是罗老师,也许是新疆赛区组委会的姬斌老师,也许是组织大赛的播音学院的李晓华院长,陈亮院长,等等可敬的前辈们,没有他们的争取,我想我会永远错过这个机会,也永远无法以学子之名踏入广院之门,之后的所有连锁反应,都离不开链条上的每一点的帮助和成全。我从未有机会认真感谢他们,我是个粗心的孩子,很多老师也都联系不到了,但好在我记性不差,经年累月,也没忘记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样子,深深刻进脑海,我会感恩一生,心心念念。
总决赛终于来临,我穿着一件维吾尔族特色的白色绣花衬衫,头顶花帽,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以示尊敬。抽题,紧张备赛,轮到我了,上场,面对满演播厅的广院老师、大学生们,基本保持沉着,还算松弛自然,将所有内容完整表达,没有疏漏,临场题目从容应对,偶有火花。完成,鞠躬致谢,下台。
再上台时,集体听取比赛结果,二等奖,第三名。

一等奖加两位并列二等,前三名的奖励千金难换:
免试进入广院。
有人总说自己是保送北大,我咽不下这口气,自然以此为据说自己是保送广院。但这么说不准确,保送应该是连高考都免了吧?但我的“保送”,只是免除了艺考,还是要照常参加高考的,只要分数线够了,就等于迈入了广院大门。
回到新疆,校长知道了喜讯,叫我去和他谈话,谁知谈话的内容,他在周一升国旗后的早会上,对着全校师生说了出去,广播里传来让我尴尬不已的话语:
“我校尼格买提同学荣获新苗杯全国中学生主持人大赛亚军!但他说了!即便获得了保送广院的机会,但他理想的院校依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我们祝他梦想成真!!”
光是打出这两行字都让我尴尬不已,这是把我架上去了,考不上北外我真想把自己埋在17中的墙角里。
十七中,提到了简单说两句吧。它的正式名称是:新疆实验中学。
妈妈是我师姐,当年实验女排队员,后来这位少女因特殊历史原因下乡去了昭苏草原挤牛奶,耽误了学业更错失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入学名额。当年在我眼里,和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十七中是先锋和潮流的代名词,算得上最洋气的一所中学,学生的颜值也是公认最高的,男生女生都颇有时尚感。乌鲁木齐青少年的流行款很多都是以十七中的校园为源头,再向外扩散。尤其是在维吾尔语部,摇滚乐风生水起,新疆很多出色的吉他手、鼓手、歌手都出自实验中学。即便如此,实验中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疆都是数一数二的,每年考入全国名校的人不在少数。我初中是在十六中,上学路上总要特意经过实验,看着校门口热情爽朗、欢声笑语、穿着前卫的哥哥姐姐们,我总艳羡地四处张望,无论如何,我要考进实验。
到了实验中学,我明白了,我看到的那些热闹喧嚣,基本只属于维吾尔语部,而在汉语部,听到更多的,是朗朗读书声,看到更多的,是伏案苦读状,学习氛围极其浓厚。同一个学校,对比极为强烈。
当时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主教学楼分为维汉两部分班级,每一层长长的走廊正中,都用铁栅栏隔开。站在栅栏边,你能明显感觉两边学生性情的差异,一边是喧闹,一边是宁静;一边是隔三差五的欢呼,一边是埋头奋笔疾书;课间下楼是两边同学交流交往的机会,若是汉语部和维语部的同学谈起了恋爱,那是校园里奇妙而美好的一段传奇。我自小在汉语学校,自然在汉语部读书。上小学前,爸爸把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题交给我自己去选,去汉语学校,从零开始学汉语,还是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就读维吾尔语小学。我不知二者的区别,却还是没犹豫地选了汉语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很多个未来。像我这样的学生叫“民考汉”,而维语部那边的同学被称做“民考民”,如此这般,民族间的不同特色,和相互学习融合,成了实验中学独有的一道风景。当然现在,彼此间的交流更深,来往更多,融合更紧密了,那道栅栏早已被拆掉了吧,属于实验中学的特色,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高考高考
如果顺利,如果我的拖延症没有复发,这本书和读者见面的时间,恰好是在2020年的高考前(然而事实证明拖延症再次复发),不知道有多少心怀梦想的学子,一边寒窗苦读,一边畅想着并不遥远的未来。我侄女今年也面临高考,我怕她分心不用功,时不常通通电话鼓励她。我告诉她,一场考试当然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它能决定你很多个未来,直接或间接:你将来可能扎根的城市,你身处校园的氛围,你所接受到的教育,你在成年之后认识的第一群人,这些都决定着你思考问题的深度,你理解世界的角度,你内心小宇宙的温度,你对待财富的态度,你眼观国家与社会的广度,进而影响你工作之后身边的朋友是谁,你出入什么样的场合,你吃什么喝什么,你未来的另一半是谁,你组建的家庭,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地球的周长,世界城市间的距离,和脚下每一处风景的远近,你所能到达最远的地方,你生命的半径,全都会被波及影响……这就是一场考试带来的蝴蝶风暴,命在自己手中,一次成败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带来的一个接一个的浪花,一定会助推下一个潮涌,一段一段的小将来,怎么会不改变一个人的未来?不管你接不接受,高考,它就是会影响你的人生。
侄女听完有点懵,沉默良久:叔,我去学习了。
而十八年前的那场高考,除了数学,所有的努力都问心无愧。我是文科生,这也不是学不好数学的借口,但确实在大脑中数学那一块,是一座孤岛,没有任何脑回路与之相连,它被孤立了,无可救药。好在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都没有被辜负,我不仅是为考试而学,是我真的喜欢它们。我高中的历史老师至今还和现在的学生讲,当年班上唯一和她热烈讨论历史的,总爱提出各种问题的孩子,就是现在总在电视里“守门开门”的那个。
高考那几天,考点门外总是挤满了学生家长,考完出来,我还惊讶地看到很多父母居然拿着大捧鲜花迎接自己的孩子,抱抱亲亲,仿佛孩子的脸上已经写满了分数似的,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总会汗毛竖立,尴尬不已,一边庆幸我严肃拒绝爸妈来陪考。一个人去,一个人回,不要给彼此太大压力。反而能拿出最松弛的状态应对难题。
松弛,是我认为最宝贵也最有用的一种身心感觉,至今在主持工作中,但凡找到了松弛之感,就能让自己和舞台共同绽放,进而让你找到在工作中畅快淋漓的痛快享受,它更能让你建立自信,良性循环,让大脑和心,灵光闪现。把自己彻底放下来,管用,受用。

高考很放松,但它一点也不能打消查分数时的紧张,坐在爸爸的书桌前,握着电话的红色听筒,我拿着纸笔一条一条地记录,最后再算出总分。怕有疏漏,反复核算,确认了那个数字:
531。
这与我自己估分的530仅有一分之差。现在努力回忆起来,各科目中唯有数学的分数清晰记得,60分,其他都有点忘记了。语文120多?英语120多?文综230多?此刻我像当年一样算着这些模糊的分数,怕自己说错了有虚报之嫌。这分数不算很高,但也不错了,随着夏天的临近,高考前我已经理性地审时度势,逐渐放弃了北外的理想,转而选择北京广播学院,这一比较稳妥的选项。这也更符合我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爸妈高兴地带我去了刚开业没多久的,新疆第一家洋快餐肯德基,算是对我的奖励。这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是一餐豪华盛宴了。
但不久后,更沉甸甸的奖励邮寄到了家里,我用指尖抚摩了一个暑假,差点把“北京广播学院录取通知书”这几个字磨没了,我只是想确认这是不是真的,通知书在手中很轻,但足以掀起心中的潮涌,我家客厅朝北,但我分明看到了阳光——
照了进来。
文章摘自《一夜长大》作者:尼格买提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制作:大C
审校:刘峥
监制: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