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一起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借电影这个引子,唠唠俄罗斯和乌克兰。主要是串一下事实,捋捋大致时间线。会有一点粗浅分析,中间也会推荐一些值得看的电影和书。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全面地了解这件事——全面了解,方能客观看待。
目录
前言:最后一部电影
一、俄乌的精神联结(?-1991)
(一)东斯拉夫人与诺斯人
(二)罗斯公国(基辅罗斯)
(三)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
(四)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
(五)小结
二、乌克兰的道路选择(1991-2013)
(一)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
(二)欧盟
(三)美国主导的北约
(四)三条道路,三对矛盾
【拓展】俄格战争
(五)四方博弈
【拓展】颜色革命
三、乌克兰的政治动荡(2013-2014)
(一)毁约与抗议
(二)基辅独立广场枪击案
(三)克里米亚全民公投
四、战争(2014-?)
(一)顿巴斯战争
【拓展】亚速营
(二)明斯克协议
(三)俄乌战争的前奏
(四)俄乌战争的结局?
结语:我们如何自处
参考文献
前言:最后一部电影
一直以来主要是写电影的,有时候会因为电影题材的缘故谈到政治军事历史;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谈政治军事历史的,可能会带着说几部相关电影、书籍、游戏。所以大家心里有一个预期就好。
想写这么一篇文章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我一直挺喜欢看斯拉夫民族的电影——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塞尔维亚,等等。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是无法理解斯拉夫人(特别是俄罗斯人)讲故事的逻辑、想表达的情感,但他们的电影特别擅长两件事:一是战斗,二是音乐。有点儿诗人战士内味儿了。别管这故事讲得有多稀碎,人家一弹琴唱歌、一扛枪杀敌,你马上就精神了。
第二是因为,很遗憾,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打起来了。至少从民族血缘关系上讲,是自家人打自家人。没有比兄弟阋墙更悲惨的事了。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俄乌合拍电影,《女狙击手》。这应该是战前两个国家在官方层面最后一次合拍电影。
2012年,乌克兰电影委员会首次有了拍摄一部关于二战苏军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的传记电影的想法。柳德米拉生于乌克兰,曾参加敖德萨战役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在整个战争中狙杀德军309人。这是俄乌共同的国家记忆。俄罗斯文化部随后加入,双方共同出资,整个项目预算500万美元,在乌克兰的塞瓦斯托波尔、巴拉克拉瓦、基辅、敖德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等城市取过景。电影初步定名《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2013年,电影开始制作;也是在这一年底,乌克兰政局开始动荡,新政权与俄罗斯交恶。
2014年,克里米亚全民公投,塞瓦斯托波尔、巴拉克拉瓦随着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脱离乌克兰,加入了俄罗斯。
2015年,电影上映,甚至在乌克兰也上映了(毕竟自己掏了钱)。但是这个时候片名就比较尴尬了。“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谁的塞瓦斯托波尔?又是跟谁作战?
于是,片名改成了《坚不可摧的女人》。中文互联网译为《女狙击手》。
这可能是俄乌官方合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2022年,基辅、敖德萨在打仗。
十年前被拍进同一部电影的五个城市,如今命运殊途。
所以今天我并不想过多地谈电影。我想知道,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关于这件事的是非曲直,网上有很多讨论,论着论着就免不了一些立场先行、互扣帽子的情况发生。这个就挺没意思的,这就好像是一个智商高的人,喜欢他的人说他足智多谋,讨厌他的人说他诡计多端。
所以在讨论是非曲直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关注事实。接下来我就串一下客观事实,捋捋大致时间线。会有一点粗浅分析,中间也会推荐一些值得看的电影和书。这个问题极其复杂,肯定会有疏漏,欢迎指出。
一、俄乌的精神联结(?-1991)
俄乌间具有很多共同的民族记忆,本节截取几个截面加以说明。本节与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直接联系不大,可以跳过。
(一)东斯拉夫人与诺斯人
罗马帝国时期,“文明”的罗马人认为欧洲有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分为三支: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
东斯拉夫人分为若干部落。公元859年,一些东斯拉夫人在俄罗斯西北部的大草原上、沃尔霍夫河畔建起了一座新城:诺夫哥罗德。它被认为是今天俄罗斯的发源地。

东斯拉夫人彼此内斗不止,于是诺夫哥罗德贵族派使者前往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寻求帮助。
那里生活着属于日耳曼人北支的诺斯人(Norsemen / Northmen,“北方人”,很直接吧)。诺斯人经常出海劫掠,也被称为维京人(Viking,“海盗”“海上冒险”)。来到东欧平原的诺斯人被东斯拉夫人称为罗斯人或瓦良格人(“瓦良格”号航母,后来的辽宁舰,记得吧)。
(二)罗斯公国(基辅罗斯)
使者邀请诺斯人留里克前来统治诺夫哥罗德(史学界说法不一,也有说只是雇他为佣兵结果丫反客为主了)。留里克欣然同意(废话),于862年率部族渡海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罗斯公国,开启了留里克王朝。罗斯公国不断扩张,于882年迁都基辅,史称“基辅罗斯”,其版图包括了今天的俄罗斯西部、白俄罗斯大部、乌克兰西北部。现在北京还有一家“基辅罗斯餐厅”,真挺好吃的,强烈推荐。

11世纪起,基辅罗斯逐渐瓦解分裂为若干小公国。
1219-1225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其部将哲别与速不台于1223年击败罗斯联军,史称“迦勒迦河战役”。

1225年成吉思汗将东欧被征服的地区封给长子术赤。
1235-1242年,术赤次子拔都第二次西征。1240年,拔都攻陷基辅,基辅罗斯灭亡。

1243年,拔都建立钦察汗国(金帐汗国)。顺便一说,1271年,拔都的堂弟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基辅罗斯灭亡后,乌克兰西部被波兰、立陶宛等国统治,乌克兰东南部和俄罗斯则成了金帐汗国的附庸。

(三)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
莫斯科公国是基辅罗斯分裂之后的公国之一,在金帐汗国统治的时间里逐渐崛起。
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在顿河河畔击败已见衰弱的金帐汗国,史称“库里科沃战役”。

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停止缴纳贡赋。1480年,蒙古人率兵讨伐。伊凡三世怯阵,在莫斯科市民压力下,才陈兵乌格拉河,与蒙古军隔河对峙。双方进行了试探性接触作战,最终蒙古人无功而返。蒙古人对俄罗斯24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莫斯科公国开始了又一轮扩张,再次囊括了今天的乌克兰北部,但它没有止步于此。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将大公升格为“沙皇”,沙皇俄国建立。
乌克兰不堪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年建立)统治,于1654年向沙俄称臣,但仍享有自治权。1654-1667年俄波战争又导致了乌克兰的分裂:西乌克兰归波兰立陶宛联邦,东乌克兰归沙俄。
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帝国建立。此后帝国在乌克兰推行改土归流,不断推进乌克兰的俄罗斯化,加强对乌克兰的控制。
(四)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
在与波兰(西斯拉夫人)、立陶宛(波罗的人)、奥地利(日耳曼人)等地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东斯拉夫民族出现分化。19世纪,乌克兰民族观念形成,但东西乌克兰的文化仍有较大差异:西乌相对日耳曼化,东乌相对斯拉夫化。【1】
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期间乌克兰获得独立的机会,但很快爆发内战:西乌资产阶级政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东乌无产阶级政权“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打得不可开交。
1918年,苏俄红军进入东乌克兰,虽然未能击败有西方列强支持的西乌克兰,但是保住了东乌克兰。【2】2019年乌克兰还上了一部电影《寒冷的1918》站在西乌克兰的立场上讲这件事。

1921年,西乌克兰加入波兰。
1922年,东乌克兰与其他加盟国一同组建了苏联。
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东西乌克兰统一。
1941年,苏德开战后,乌克兰境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基辅战役,还有前面提到的敖德萨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还有四次哈尔科夫战役(所以现在哈尔科夫肯定会打上一阵子了)。
战争中,苏军中涌现出众多乌克兰反法西斯英雄。除前面提到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外,还有例如:
盟军空战第一射手阔日杜布,他1943年才开始作战,却在两年内击落了62架德机,他还参加了保卫解放后的上海以及朝鲜战争等军事行动,获得过三次“苏联英雄”称号。
陆军元帅铁木辛哥,历经一战、苏芬战争、二战,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44年指挥苏军攻入罗马尼亚迫使其退出轴心国集团,获得过两次“苏联英雄”称号。
纽伦堡审判苏联总起诉人鲁坚科,代表苏联对法西斯战犯提起公诉,后来主持了一系列对"大清洗"蒙冤者的平反工作。【3】
等等。
但是乌克兰与苏联的关系,就像与俄罗斯历代政权的关系一样,并不总是十分愉快。《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就指出:
“苏共领导层长期以来不能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甚至采取强制和高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恶化了民族关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转而放纵民族分裂势力,加剧了民族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分离。”【4】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一步割裂了乌克兰与苏联的情感联结。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独立;12月25日,苏联解体。
(五)小结
普京在开战前的2月21日说:“我再强调一遍,乌克兰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国。乌克兰是我们自己历史,自身文化,是我们精神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
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倒是没有错。站在俄罗斯的角度看,与其他被纳入北约的前苏联加盟国不同,乌克兰在俄罗斯民族的形成以及反抗外部侵略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许可以说,没有乌克兰,就没有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是俄罗斯最后的尊严——这是客观现实,不仅仅是政治宣传。
但站在乌克兰的角度、站在国际法的角度,乌克兰政府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任何外国政权都没有理由控制它,哪怕是俄罗斯也不行。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WY所强调的,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对乌克兰也不例外。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我们稍后再讲,先聚焦一下,讨论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乌克兰保持稳定的秘诀是什么?
在独立以后,乌克兰(特别是东乌克兰)很多公民与俄罗斯还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乌克兰保持稳定的根本方法就是:必须找到“乌克兰独立”与“联结俄罗斯”之间的平衡。
这不是国际法的要求,这是生存的要求。因为贸然割断联结,国家必将万劫不复。
1991年以后,这种平衡再次被打破了。
二、乌克兰的道路选择(1991-2013)
上节主要讲了俄乌的精神联结,但是也可以看到,俄乌间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矛盾,乌克兰展现过数次独立倾向。
现在,乌克兰终于独立了。独立就像单身,谁都可以去追求了。俗话说得好,“乌克兰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东欧之说。”(改编自《大决战:淮海战役》)
大国都盯着呢。乌克兰作为一个小国,发展与大国的良好关系是必须的。那么,三条道路摆在了它的面前。
(一)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
毫无疑问,从理论上说,这是保持“乌克兰独立”与“联结俄罗斯”之间平衡的最佳方式。
1991年12月8日,在苏联解体之前,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随后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其他苏联加盟国都加入了独联体。
独联体的合作机制十分松散。一是成员国进入退出随意;二是成员国行动不一致:独联体的合作集中于安全、经济两大领域,每个领域下存在多种机制,每种机制下的参与国家都不相同。三是执行力有限,签署的文件有时得不到成员国批准。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国力衰弱、成员国经济结构趋同等因素造成的。【6】这也直接导致了独联体“重安全、轻经济”的特点。
独联体首重安全合作。1992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规定其中任何一国遭受武装袭击时,其他各国有义务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必要援助。2002年该条约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7】集安组织在原则上和北约类似,属于军事同盟。但成员几经变迁,军事执行力无法与北约相提并论。
独联体的经济合作相比之下进展缓慢。独联体国家在1994年初就签订了自由贸易区条约,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部分国家迟迟未予批准。俄罗斯开始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独联体一体化。
201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关税同盟启动,于2011年建立了统一海关空间。
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消息报》发表的题为《新欧亚一体化计划——今天孕育未来》的文章,提出“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是未来欧亚经济联盟的基础,下一步更高的一体化目标——通向欧亚联盟。”【8】
2012年,俄白哈“统一经济空间”启动。
2015年,俄白哈加上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成立欧亚经济联盟。联盟建立后将保障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三国境内自由流通,并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即便如此,联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是远低于欧盟。
(二)欧盟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与独联体相比,欧盟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都更高,但安全一体化程度更低。
2008年5月,波兰和瑞典在欧盟峰会上联合提案,建议实施“东方伙伴关系”计划(Eastern Partnership),旨在发展欧盟与六个前苏联国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以及亚美尼亚)一体化的建议,内容主要包括欧盟与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能源和安全方面合作、简化其公民进入欧盟的签证手续以及取消人员跨境流动限制等。但是这些前苏联国家必须在民主、法治、人权,以及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治理方面满足欧盟的标准。【9】
满足标准的国家,就有机会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AssociationAgreements)。正是这个协定引发了我们在第三章中会讲到的乌克兰政治动荡。
(三)美国主导的北约
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
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随后在1999、2004、2009、2017、2020年,北约进行了五轮东扩。

1998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明确表达了对北约东扩的反对【10】;2014年乌克兰危机(还是会在第三章讲到)以后,美国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认为北约东扩威胁俄核心利益【11】;同年基辛格也表示:“乌克兰不应该加入北约。”【12】
(四)三条道路,三对矛盾
1.俄欧矛盾
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政治竞争关系。这种矛盾超过了俄欧的共同利益,例如“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
俄罗斯将欧盟的行为视作一种战略进攻和挑衅。2009年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安德烈·涅斯杰林柯指出:“前苏联国家加入‘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可能并非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莫斯科在俄罗斯与欧盟的这种‘人为的对抗’中看到的是一种威胁。克里姆林宫对白俄罗斯参加该计划持非常警惕的立场,莫斯科不能不注意到‘布鲁塞尔向俄罗斯盟友施加压力的企图’而将参加国人为地推向两种选择 的境地:要么靠向欧盟,要么与俄罗斯在一起。”【13】
2.美俄矛盾
美国的北约与俄罗斯的集安组织形成了明显的军事对抗关系。
起初,俄罗斯的反对十分委婉。2001年,普京接受美国电台采访时说:“如果别人想通过某种方式加强国家的安全,我们不能教他们应该怎样做,我们不能代替他们作出选择,但是我认为北约机构扩大毫无意义。”【14】
2004年,北约第二轮东扩后,北约秘书长访问俄罗斯——似乎想修复与俄罗斯的尴尬关系。普京重申,俄罗斯对北约东扩持否定态度,但他表示,希望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独联体国家联合防空系统指挥部演习拉开了序幕——似乎,俄罗斯并没有领北约这个情。【15】
2008年,北约考虑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俄罗斯的一份报纸报道说,普京与小布什交谈时“非常明确地暗示说,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会不复存在”。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俄格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几乎是俄乌战争的微缩版预演。
【拓展】俄格战争
苏联以高加索山脉为界,将北奥塞梯划归俄罗斯,将南奥塞梯划归格鲁吉亚。

1991年,格鲁吉亚独立。
1992年,南奥塞梯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地方政府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
战后,俄罗斯、格鲁吉亚、南奥塞梯组成了联合维和部队。
1992-1993年,格中央政府与阿布哈兹地方政府间也爆发了战争。
2008年8月8日,格军攻入南奥塞梯,击败南奥军,但随即被俄军反击溃败。至13日,格俄双方就停火原则达成一致。18日,俄军开始从南奥塞梯撤军。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五日战争”。【16】
我们可以发现俄乌战争与俄格战争之间具有很多相似性,我们第四章再讲。
格鲁吉亚时任总统萨卡什维利,他是一个重要角色,我们会在下文多次提到他。
关于这件事俄罗斯、美国、格鲁吉亚都拍过电影,分别是《八月八日》(2012)、《五日战争》(2011)、《辛迪西》(2019),可以看看。
3.美欧矛盾
在三对矛盾中,俄欧矛盾、美俄矛盾居于主要地位,美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因为美欧显然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就北约来说,它为欧盟提供了安全保障,但也带来了两大危害。
第一,北约并不是一个单纯防御的军事组织,它的数次东扩实质上是进攻行为,加剧了地区对抗。北约若与俄罗斯擦枪走火,倒霉的是欧盟。
第二,它妨碍了欧盟在经济、政治一体化之后本该顺理成章开展的军事一体化。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时,欧盟便作出了组建一支6万人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2003年这支部队的组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但在10月20日召开的北约成员国大使会议上,美国代表及北约秘书长均反对欧盟执意建军的做法,称这将削弱北约的实力。【17】随后,“欧盟快速反应部队”“欧洲军”的概念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提起,每次都不了了之。
(五)四方博弈
这样一来,乌克兰的理想道路选择就比较明晰了:它应当与欧盟和独联体都保持同等程度的合作(主要进行经济合作,适当进行政治合作,坚决避免军事合作)以达成平衡;绝对不能加入北约,否则平衡将被打破。
1991-2005年,乌克兰在三方间保持了平衡,这其实相对容易,因为俄罗斯与美欧关系还算不错。
2002年,乌克兰第二任总统库奇马提出要力争在2011年以前加入欧盟。他说这同深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不矛盾。【18】从当时的美俄关系看,这个判断并没有错——2001年俄罗斯刚刚默许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军事基地打击阿富汗塔利班,那么乌克兰加入欧盟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对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说,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可能性“与新西兰相当”。【19】
2004年,由于总统选举被怀疑舞弊,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最终尤先科就任乌克兰第三任总统。2005年,法国记者拍摄了纪录片《颜色革命的背后》并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指出美国非政府组织共和国际研究所(由美国共和党议员麦凯恩领导)和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联盟加盟国)颜色革命学生领袖充当了培训者和顾问的角色,另一家美国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提供资金支持。
【拓展】颜色革命
2000-2005年,南联盟“天鹅绒革命”、格鲁吉亚“玫瑰革命”(萨卡什维利就是这样上台的)、乌克兰“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相继爆发并成功,众多亲俄政府倒台。
这些革命统称“颜色革命”,与暴力革命相对,意为采用非暴力手段实现政权更迭。2005年纪录片《颜色革命的背后》记录了这四场颜色革命和美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2020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法国一批学者针对2011年“阿拉伯之春”进行研究的文集《阿拉伯“革命”隐藏的另一面》,同样对美国的颜色革命手段进行了披露。【20】
综合《颜色革命的背后》和《阿拉伯“革命”隐藏的另一面》,可以发现,颜色革命一般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的不满——甚至是很大的不满——确实存在;但美国通过媒体、非政府组织、高技术企业的系统性组合,进一步煽动不满、加剧对抗,从而扶持亲美领导人上台。

2005年的一场酒会中,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接受记者采访时,突然发现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官员来到身边,立刻迟疑而紧张地转头问:“我说错什么了吗?”官员一脸尴尬:“没有,先生,没有任何错误。”又对记者说:“请让总统先生喘口气吧。”
一时间竟不知道谁才是总统。
尤先科相比于前两任,非常亲美,老婆也是乌克兰裔美国人。
2005-2010年,尤先科政府促使乌克兰全面倒向美欧,第一次打破了地区平衡;而这期间,颜色革命与北约东扩也导致俄罗斯与美欧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2005年,尤先科表示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21】
2008年,尤先科任内,乌克兰向北约递交了入约申请。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夫明确表示,“入约”会造成地区紧张。
2010年,乌克兰第四任总统亚努科维奇(他即将在2014年倒霉)力图使乌克兰重回平衡。这比2005年以前要难得多。
2010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基辅国立大学演讲期间表示,俄罗斯欢迎乌克兰加入集安组织。他同时表示,这一决定只能是基辅方面自行做出。但亚努科维奇奉行不结盟政策,但也表示会与集安组织密切合作(给足了面子)。【22】乌克兰还正式放弃加入北约,但保证继续在安全领域与北约合作(都得罪不起)。
还是2010年,亚努科维奇政府成立了“欧洲一体化局”。【23】
2011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8国签署了《独联体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协议》。2012年,协议经乌克兰议会批准、经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生效。【24】
那么总结一下,2012年的乌克兰——
经济、政治方面,分别加强与俄、欧的合作;军事方面,不加入军事一体化组织,只与集安组织和北约保持了同等且较低水平的军事合作。
总体来说,相较于尤先科的全面亲美亲欧,这是一个平衡中略亲俄(其实没亲多少)的状态。
三、乌克兰的政治动荡(2013-2014)
自从2008年“东方伙伴关系”计划提出后,乌克兰便与欧盟展开谈判,至2011年,双方正式结束谈判。【25】2012年,双方草签了联系国协定。【26】
按计划,双方将于2013年正式签署联系国协定。
(一)毁约与抗议
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政府通过决定,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计划。同时,亚努科维奇指示有关部门恢复与独联体关于加强经贸联系和加入关税同盟的磋商。【27】
这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提供了天然气优惠,且明确表示联系国协定与关税同盟只能二选一【28】(否则欧盟商品将通过乌克兰入侵关税同盟的市场)。
另一方面是因为,欧盟的联系国协定附加政治条件,如释放服刑的前总理季莫申科。但乌克兰议会否决了允许季莫申科离境的法案。
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派约3000人在基辅独立广场举行抗议示威,要求签署联系国协定、亚努科维奇下台。
2014年1月22日,两名抗议者在与警方的冲突中丧生。
2月18-19日,抗议者与警方冲突激化,造成26人死亡,其中有10名警察和“金雕”(Berkut)特警。
2月19日,政府和抗议者之间同意"休战",但抗议者中的右派不同意。
时间来到2月20日,这是整场抗议示威的转折点。
(二)基辅独立广场枪击案
2014年2月20日这天结束时,在基辅独立广场,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死了53个人(含4名警察)【29】;根据《乌克兰真理报》的报道,死了70-100名抗议者。【30】
许多媒体形容这是一场“屠杀”(massacre)。
那天发生了什么?
西方媒体指责亚努科维奇政府“金雕”特警等部队对抗议者开枪。3月31日,美国政论媒体“每日野兽”(the Daily Beast)报道称,当天9:00刚过,广场附近有狙击手开火,一直持续到16:00左右,许多死者被干净利落地击中头部或颈部。“每日野兽”公布了一批视频和截图,声称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下属“阿尔法”部队执行了这次袭击。【31】不过这些资料充其量只能证明该部队在现场(事实上现场有很多支部队,也有很多派别的抗议者),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们是攻击者。

不过早在3月6日,CNN报道了一段泄露的电话录音,指出了该案的可疑之处。【32】枪击案发生五天后,时任爱沙尼亚外交部长乌尔马斯·帕依特(Urmas Paet)从基辅返回,与欧盟外交部长凯瑟琳·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通电话时说:“让人不安的是,还是这个奥尔加(Olga Bogomolets,负责验尸的乌克兰医生)说,所有的证据都显示……同一批狙击手在狙杀两个阵营的人……新的执政联盟,他们不想调查这件事……所以现在越来越让人觉得,狙击手背后并不是亚努科维奇,而是新执政联盟中的某个人。”
2017年,意大利记者吉安·米卡莱辛(Gian Micalessin)发表了他的调查结果,并制作了纪录短片《关于乌克兰的隐藏真相》(The Hidden Truth about Ukraine),分为上下集,可以在油管看。
2017年夏末,经过一番周折,吉安在马其顿(现在叫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见到了两名格鲁吉亚人,科巴·涅尔佳杰(Koba Nergadze)和克瓦拉茨赫利亚·扎罗提(Kvarateskelia Zalogy)。其中,科巴曾隶属于前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的安全部门;扎罗提曾加入萨卡什维利的党派。

几个月后,吉安在东欧某国见到了第三位格鲁吉亚人,亚历山大·列瓦济什维利(Alexander Revazishvilli),他曾在格鲁吉亚军队担任狙击手。

格鲁吉亚人为什么要掺和乌克兰的事儿?先不着急,继续看这三个人对记者怎么说的。
2013年底,萨卡什维利的军事顾问马穆卡·马莫拉什维利(Mamuka Mamulashvili)招募了他们。马穆卡日后成为了乌克兰“格鲁吉亚军团”军官,与乌东民兵作战。
这些人各自拿到了假护照和预付款1000美元,并被承诺日后还会有5000美元。他们在2014年2月前陆续抵达基辅。
2014年2月15日,马穆卡为三人引见了一位“指挥官”,前美国101空降师狙击手布莱恩·博扬格(Brian Christopher Boyenger)。

乌克兰反对派议员谢尔盖·帕申斯基(SergheyPashinsky)、弗拉基米尔·帕拉修克(Volodymyr Parasyuk)带来了武器。前者后来担任了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主席。
2月16日,亚历山大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领到了武器;2月18日,科巴和扎罗提在乌克兰酒店协助分发武器。抗议领导人对他们说,必须开火制造混乱。
2月20日上午,科巴看到与自己同屋的立陶宛人向窗外开枪,并且听到隔壁也有人开枪;亚历山大承认参与了枪击,并且被命令向“金雕”特警、警察和抗议者进行无差别射击。
这就是吉安调查到的情况。当然我们不能保证他说的一定是真相,但是至少他的立场,相对于美俄媒体,是中立且可信的。
“大屠杀”发生两天后,2月22日,乌克兰议会罢免亚努科维奇,他随后逃亡俄罗斯。这场被称为“尊严革命”(Revolution of Dignity)的颜色革命结束了。可能叫颜色革命也不合适,因为血腥味儿太重了。
2月25日,乌克兰临时政府解散“金雕”特警。特警成员下跪道歉事件也发生在此期间。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后,组建了新的“金雕”特警,随后“金雕”被并入俄罗斯内政部,这是后话。
在整个宛如政治惊悚电影的事件中,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咱们再来串一串,提几个问题。
第一,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曾在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陪同下去抗议集会现场分发食品。【33】这算不算干涉内政呢?
第二,武装分子的组织者是萨卡什维利。我们提到过,萨卡什维利是靠美国人的支持,通过2003年“玫瑰革命”上台的。可惜他在任期内,不仅在俄格战争中惨败,而且腐败、谋杀等丑闻缠身,于是在2013年卸任,前往美国塔夫茨大学教书。2015年,他担任了乌克兰敖德萨州的州长——从格鲁吉亚总统到乌克兰州长,这个反向跳槽也是没谁了。他是不是在做美国人的前线黑手套呢?
第三,枪击者的指挥官是前美军士兵。他真的是独立行动的吗?
第四,如前所述,美国政府与俄罗斯、欧盟均存在矛盾,而乌克兰又是俄罗斯与欧盟的交锋前沿。
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你相信巧合吗?
(三)克里米亚全民公投
克里米亚半岛在乌克兰南部,主要港口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亚等。其中塞瓦斯托波尔是一个深水不冻港,是俄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

2010年,亚努科维奇同意把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的期限延长25年,并且在该期限届满后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再延长5年。
当然,前言中我们提到过,塞瓦斯托波尔也是柳德米拉奋战过的地方。卫国战争期间,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在此并肩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
于情于利,俄罗斯都无法容忍失去克里米亚。
亚努科维奇逃亡、亲欧反对派上台,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2014年2月28日,亚努科维奇公开称俄罗斯不应对乌克兰局势“袖手旁观”,但不可以军事“入侵”。【34】说实在的,这要求有点高了,这么精细的活儿俄罗斯人干不了。所以同日,俄军开始进入克里米亚,但俄乌双方没有发生交火,俄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克里米亚。
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3月24日,没有倒戈的乌军开始撤离克里米亚。
4月17日,普京与民众连线时表示,俄罗斯决定接收克里米亚还与北约东扩至乌克兰的威胁有关。当西方的军事装备逼近俄罗斯国境时,俄罗斯必须采取回应措施。【35】
俄罗斯担心失去乌克兰,于是使出下策:尽可能地在失去它之前夺取缓冲区。
之所以说是下策,是因为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政治界看来,这次公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同样地,科索沃公投也是违反国际法的)。包毅楠(2014)指出,只有母国授权的公投(通常用来去殖民化)或联合国框架下的公投才符合国际法。【36】而在3月27日,联大也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一项决议,认定公投违反国际法。
我们固然可以理解俄罗斯的考虑,但违法就是违法。
基辅独立广场枪击案和克里米亚全民公投,打破了一切法律与政治规则。文明的方式已经用尽了,那么就只剩下了一项选择:
战争。
四、战争(2014-?)
(一)顿巴斯战争
顿巴斯(乌克兰语:Донбас;俄语:Донбасс;英语:Donbass),位于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它是顿涅茨克煤炭盆地的简称,跨越乌克兰的两个州:顿涅茨克州的中部、北部和卢甘斯克州南部。从第一章可知,这里是典型的亲俄地区。

2014年3月,数千名反政府示威者占领顿涅茨克行政大楼,升起俄罗斯国旗。同一时间,类似场景出现在卢甘斯克。这些地区很快成立了民兵武装,其背后毫无疑问是俄罗斯。
4月,乌军向顿巴斯地区发动进攻,称之为“反恐行动”(Anti-Terrorist Operation)。内战就此爆发。
5月,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举行公投,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脱离乌克兰独立。战事随即升级。例如顿涅茨克机场争夺战,5月进行了第一次战役,9月到次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战役,双方在此反复争夺,几乎打成了斯大林格勒,最终各有数千人伤亡。顿涅茨克机场因而被称为“乌东绞肉机”。【37】

7月,MH17号航班被山毛榉防空导弹击落,机上298人全部遇难。2014年是马来西亚航空倒了血霉的一年。
战争的惨烈使乌克兰新政府的行为变得更加激进。
8月,乌克兰废除不结盟政策,寻求加入北约;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表示,北约的大门对乌克兰敞开。【38】
有俄罗斯支持的乌东民兵令乌军损失惨重,乌军不得不开始依赖极右翼准军事组织。11月,“亚速营”并入乌克兰国民卫队。
【拓展】亚速营
在《美国队长2》里,美国队长发现,自己在二战中击败的九头蛇,如今竟潜伏在神盾局中;无独有偶,曾经诞生过诸多抗击纳粹英雄的乌克兰,如今也纳粹横行。
我们前面说过,1917-1918年乌克兰西部的资产阶级政府与东部的无产阶级政府曾爆发内战。后来二战爆发,西乌克兰发现它与纳粹德国拥有相近的意识形态:都奉行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为了反g、反俄,西乌克兰人甚至加入德军,如党卫军第14武装掷弹兵师。
极右翼思想就这样像九头蛇一样,在乌克兰潜伏下来。苏联解体后,民族主义成为乌克兰独立的重要合法性来源,为了反俄,哪怕是过去的纳粹分子也要搬出来做英雄。【39】连美国盟友以色列都对此表示谴责。
极右翼势力有了自己的准军事组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14年创立的“亚速营”,其资助者是犹太裔寡头伊霍尔·科洛莫伊斯基(Ihor Kolomoyskyi)。犹太人资助纳粹,也算是其乐融融了。其实这没什么,格局要大——有了这支军阀武装,伊霍尔才能与波罗申科讨价还价,做上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州长。后面他又与波罗申科闹掰、资助泽连斯基上台、与美国闹掰等等,此乃后话。
亚速营奉行极右翼、纳粹思想,标记包含大量纳粹元素。如下图中三面旗帜,右边的大家都认识;中间是该营的标志“狼天使”,实际源于纳粹德国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帝国师”)标志;左边是北约标志。

它接受了美国的武器和训练。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报告显示亚速营和顿巴斯营犯有抢劫、酷刑、性侵等战争罪。乌克兰还拍了一部电影《顿巴斯营在2019年的伊洛瓦里安》(2019),可以说相当无耻了。
2019年,美国众议院民主党议员以最近的右翼暴力行为为由,要求美国国务院将亚速营和另外两个极右翼组织列为外国恐怖组织。还是这一年,亚速营成员来到了HK。【40】
这个亚速营,怎么跟你形容呢?四个字:死不足惜。
有很多反映顿巴斯战争的电影和纪录片,这里简单提几部,有顿巴斯视角的《狙击手的战争》(2014)、《顿巴斯》(2016)、《烈日阳光》(2021);
也有乌克兰政府军视角的《机器人:英雄不会死》(2017)、《呼叫班德拉斯》(2018)、《切尔卡瑟》(2019),等等。
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只讲一部纪录片。
乌克兰新政府对愈演愈烈的顿巴斯地区分离主义感到十分恼火。12月,乌克兰第五任总统波罗申科公开发表关于顿巴斯地区的讲话,说:“我们会有工作,而他们没有;我们会有退休金,而他们没有;我们的退休工人和孩子会有补贴,而他们没有;我们的孩子会去学校、去幼儿园,他们的孩子只能待在地窖里!”
当然,站在乌克兰新政府的立场上,他确实是在平叛;但是,你听听这是人话吗?
2016年,法国记者安妮-劳雷·邦内尔(Anne-Laure Bonnel)制作的纪录片《顿巴斯》上映(B站有熟肉),她采访了顿巴斯地区平民,他们描述了乌军存在奸淫妇女、严刑拷打、滥杀无辜等行为。

可以说,波罗申科的讲话、乌军的行为,极大地降低了乌克兰中央政府在顿巴斯地区的威信,甚至也损害了其合法性。即便波罗申科能军事收复顿巴斯,也很难再进行有效治理——当然,我再次强调,这并不能成为俄罗斯出兵的理由。历史上有很多比这糟糕得多的政权——比如说,红色高棉;比如说,KMT——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活该被入侵。
话说回来,波罗申科已经打不动了。
打不动了,就谈吧。
(二)明斯克协议
2014年9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主持下,乌克兰、俄罗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进行了数天的和平谈判,达成了停火协议,即“明斯克协议”。
9月5日的协议墨迹未干,6日双方就发生交火,并互相指责对方破坏了停火(心累)。28日我们前面说的顿涅茨克机场第二次战役爆发(《机器人:英雄不会死》讲的就是这件事),协议彻底沦为废纸。
2015年2月,又一轮和谈在明斯克举行。这一次,俄、乌、德、法四国首脑举行了四方会谈,然后负责解决乌克兰东部问题的三方联络小组(俄、乌、欧安组织)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代表最终分别在协议上签了字。这就是“新明斯克协议”。
该协议达成了各方最为基础的共识:两个“人民共和国”属乌克兰领土,但应被赋予更大的自治权。【41】
那现在实现这个共识就有一个哲学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俄罗斯说,要先执行政治条款:乌政府先赋予自治权,乌军再进入顿巴斯。
乌克兰说,要先执行安全条款:乌军先进入顿巴斯,乌政府再赋予自治权。【42】
一顿扯皮下来,矛盾不减反增。
可以说,这个难题,是在双方极度缺乏互信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这份新明斯克协议,就不再是一份和平协议,而只是一份休战协议。
而结局,必将是更大规模的战争。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三)俄乌战争的前奏
伴随着军事冲突,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经济政治关系也全面破裂。
2014年,乌克兰和欧盟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然后双方议会同步批准了联系国协定。【43】
2016年,乌克兰社会民意调查机构“排名榜”民调显示,仅有19%的居民赞成加入欧亚经济联盟。【44】
2019年2月7日,乌克兰议会最终通过关于加入欧盟和北约方针的宪法修正案,把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国家基本方针写入宪法。【45】19日,波罗申科签署该法案。
4月24日,俄罗斯允许顿巴斯地区居民通过简化程序获得俄罗斯护照。【46】25日,乌克兰议会也通过了一项法案——《关于确保乌克兰语作为国家语言的功能》。【47】很显然,这两项工作都经过了背地里的长期酝酿,因此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破坏新明斯克协议。
5月20日,乌克兰第六任总统、“喜剧演员”泽连斯基上台,但他没有改变什么。
2020年,拜登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在被问到“哪个国家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时,他说:“从破坏我们的安全与盟友关系来说,目前是俄罗斯。”【48】
2021年,拜登上台。也许是感受到了风向的变化,乌克兰政府开始行动了。
2月,山雨欲来。先是“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警察负责人遭遇刺杀,接着乌军开始炮击顿巴斯地区。【49】
3月,北约举行“欧洲防卫者-2021”军事演习。“欧洲防卫者”,防卫谁呢?不言自明。
4月,乌克兰在南部临近克里米亚地区举行装甲部队演习。俄罗斯向顿巴斯边境大举增兵。
但是到了4月底,局面突然平静下来,俄军开始撤离边境。5月,美国取消了对“北溪二号”相关公司和负责人的制裁。看样子,两家谈成了一笔买卖。
但紧张没有结束。
6月,俄军战机在黑海用实弹驱离英军战舰。但是英国方面并不承认俄军使用了实弹(“有人打我?我不知道啊”)。
10月,北约和俄罗斯互相驱逐外交官。【50】俄罗斯再次向顿巴斯边境增兵。
2022年1月15日,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就安全保障措施举行会议,俄方画出“红线”要求北约不进行进一步扩张,不接纳乌克兰加入。【51】
26日,美国与北约以书面形式正式拒绝俄罗斯所画的“红线”,并措辞强硬地要求俄罗斯撤军。【52】
2月14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关闭美驻乌克兰大使馆,并呼吁美在乌公民尽快离境。很快美国媒体开始炒作“俄罗斯2月16日入侵乌克兰”,但遭到俄罗斯否认。
18-20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泽连斯基提出,如果继续受到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威胁,将考虑恢复乌克兰有核国家的地位。【53】
21日,普京宣布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22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说,新明斯克协议已不复存在。
23日,乌克兰议会批准在全国实施紧急状态。
24日,普京宣布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但当天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半个乌克兰发动了全面进攻。
俄乌战争开始了。
(四)俄乌战争的结局?
本文不想就俄乌战争本身做过多分析。俄乌战争只是本文所写的一系列事件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然,发展到全面进攻这种程度我也确实没有想到)。当这个结果出现时,一切反而开始按部就班,没有惊喜了。
我们前面说过,俄格战争是俄乌战争的预演,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都发生了反对亲俄政府的颜色革命;
革命后新政府都迅速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上向西方全面靠拢;
但同时内部都还存在很强的亲俄势力,导致国家分裂;
新的亲美政府都打算用强力手段解决国家分裂问题;
新的亲美政府都觉得欧盟和北约会挺自己;
出招后都被俄罗斯出兵本土,遭到暴打。
对了,冥冥之中,两个国家的命运都跟北京奥运会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看看格鲁吉亚的结局,就能把乌克兰的结局猜个八九不离十。
格鲁吉亚在事实上失去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乌克兰也会在事实上失去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
当然,乌克兰比格鲁吉亚大很多,乌克兰得到的外部支持比格鲁吉亚多很多(外部根本来不及援助格鲁吉亚),所以它能扛得更久。但结局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毕竟俄罗斯最大。
俄罗斯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国家,所以它会拼命守住自己现在还能守住的最后几分本钱。谁扒它的脸,它就要谁的命。
结语:我们如何自处
本文前面基本上都是在描述事实,或是基于事实进行分析(或调侃)。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来做一些价值判断,这里是人们会产生分歧的地方。
价值判断分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对错。这是大家最喜欢争论的。俄罗斯错了吗?乌克兰错了吗?欧盟错了吗?美国错了吗?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
对错的标准是什么?
有的人会说,标准是拳头,谁拳头大谁就是对的、正义的。不好意思,真要这么简单,我也没必要写这万八千字了。现实中,当然存在“口径即真理”的情况,这属于“实然”,但并不是“应然”。作为中国人,有点追求好不好?别跟帝国主义一样low好不好?
对错的标准是国际法。它不具有强制力,但它是文明的一种底线。
什么是错的?
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在乌克兰策动颜色革命,至少违反了《联合国宪章》“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原则。
俄罗斯政府吞并克里米亚、支持顿巴斯民兵武装、入侵乌克兰,至少违反了《联合国宪章》“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原则。
乌克兰政府军中的极右翼势力在顿巴斯地区蓄意屠杀平民,至少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公约》。
在围绕乌克兰的危机中,没有哪一方是完全干净的。但是这场“比烂”有一个开端,就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在欧洲大陆上呈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一方面从政治和情报角度在前苏联国家策动颜色革命,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推动北约东扩。我们的发言人曾质问:“有没有想过把一个大国逼到绝地的后果?”这就是。
俄罗斯负有开启战争的责任,美国负有开启战端的责任。
第二个层次,立场。如果根据对错来站立场,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个人民既包括遭受乌克兰极右翼荼毒的顿巴斯人民,也包括遭受美国颜色革命和俄军入侵双重损害的乌克兰人民,还包括遭受北约威胁的俄罗斯人民。有点绕,但是一码归一码,事实就是如此。
第三个层次,国家利益。虽然我们知道立场是什么,但是我们没有说北方邻国什么,一是因为责任不全在俄,二是因为国家利益。其实这场战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普京不能下台、俄罗斯不能分裂。我们需要现在的俄罗斯政府,原因大家都懂。
当然作为东北人,我很熟悉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海参崴、珍宝岛;西北人大概比较熟悉铁列克提。但是说实在的,我们跟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多少都有那么点惨案,不代表就不能合作了。而且,我们跟更糟糕的政权也合作过……KMT对吧,四一二、皖南、平江。现在的俄罗斯政府,怎么着也不比KMT差。
如果这意味着乌克兰将失去顿巴斯,那也只能如此。我们同情乌克兰人民,但我们确实无能为力。这是国际共运高潮过后,这个世界最操蛋的地方。
但是话说回来,这整篇文章足以说明,从根本上说,乌克兰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一国之内的体制问题会造成个人悲剧,一国之外的体制问题会造成国家悲剧。西方媒体要求每一个人“表态”“站队”,事实上正是一种有意或本能的掩盖:国际秩序是没问题的,有罪的只是某个“邪恶”国家。
像不像“皇上圣明,全赖奸佞”?
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新国际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可能会花上很久,也可能会花上永远,但必须试一试。乌克兰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其他跟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皆因后冷战时代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而起,也必将随着新时代的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而终。
参考文献
【1】桃石花杂谈,“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是不是同一个民族?乌克兰是怎么形成的?”,百家号,2022-03-08
【2】罗山爱,“乌克兰历史回眸:民族军断送‘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观察者网,2014-05-06
【2】骑猪闯世界,“盘点十位卫国战争时期的乌克兰英雄”,网易号,2017-09-24
【4】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193-194
【5】华商报,“开战前,普京万字讲话全文”,网易号,2022-02-25
【6】陈新,“欧洲一体化与乌克兰的道路选择”,《欧洲研究》,2014年第6期,43-58
【7】新华网,“独联体6国将成立联合部队司令部”,新浪新闻中心,2002-05-14
【8】郑羽,“重启的消亡:普京重新执政后的俄美关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5期,69-76
【9】Eastern Partnership,Wikipedia
【10】姚尧,“俄乌之战为什么不可避免?”,微信公众号,2022-02-25
【11】Mearshimer,John J. Why the Ukarine is the West's Fault. Foreign Affairs 93(5),2014,77-89
【12】经济机器,“基辛格8年前神预言:乌克兰注定是一个悲剧”,微信公众号,2022-03-06
【13】黄登学,“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动因与前景——基于俄罗斯视角的分析”,《欧洲研究》,2010年第4期,71-82
【14】中新网,“普京:反对北约东扩,但无法阻止别国加入北约”,新浪军事,2001-11-16
【15】新华网,“北约秘书长访问俄罗斯,普京重申反对北约东扩”,新浪新闻中心,2004-04-09
【16】Russo-Georgian War,WIkipedia
【17】军事博览报,“欧盟为何执意建立快速反应部队?”,新浪军事,2003-11-03
【18】新华网,“乌克兰总统提出乌要力争在2011年前加入欧盟”,新浪新闻中心,2002-02-09
【19】会飞的小地鼠,“欧盟接纳成员国需要什么条件?乌克兰想加入欧盟还面临不少困难”,网易号,2022-03-03
【20】埃里克·德纳塞等著,王朔、周谭豪译,《阿拉伯“革命”隐藏的另一面》,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21】黑龙江日报,“尤先科说乌克兰将很快申请加入欧盟”,新浪新闻中心,2005-01-30
【22】“乌克兰称不结盟有助安全 俄邀乌加入集安组织”,中国新闻网,2010-05-19
【23】周明,“乌克兰-欧洲联系国协定与乌克兰危机”,《欧洲研究》,2014年第6期,59-81
【24】刘旭,“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议将于9月正式生效”,人民网,2012-08-15
【25】穆黎明、王泉,“乌克兰和欧盟正式结束联系国协定谈判”,长江网,2011-12-20
【26】孙闻,“欧盟、乌克兰草签联系国协定”,央视网,2012-04-02
【27】谢亚宏,“乌克兰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人民网,2013-11-23
【28】刘丹,“2013年欧亚经济联盟计划的进展及其前景”,李永全,《俄罗斯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9】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特稿 | ‘向独立广场所有目标射击’ —格鲁吉亚阻击手的新证据”,搜狐号,2018-02-14
【30】"Координатор медичної служби Майдану: за сьогодні вбито від 70 людей".Ukrayinska Pravda. 2014-02-20.
【31】Dettmer, Jamie. "Exclusive: Photographs Expose Russian-Trained Killers in Kiev". The Daily Beast. 2014-03-30.
【32】“Leaked call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o was behind sniper attacks in Ukraine”, CNN, 2014-03-06
【33】强强流浪记,“乌克兰第二次‘颜色革命’,俄乌分离的起点!”,搜狐号,2018-11-29
【34】“亚努科维奇在俄露面,要求俄方干预但不出兵”,京华时报,2014-03-01
【35】刘旭,“普京:俄罗斯不惧怕北约东扩”,人民网,2014-04-17
【36】包毅楠,“简析克里米亚公投的国际法问题”,《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年
【37】海岸猎人水相,“乌东部战场的绞肉机:顿涅茨克机场争夺战”,微博,2021-04-26
【38】新华社,“乌克兰出新招:寻求加入北约”,新浪新闻中心,2014-08-31
【39】军武次位面,“给子弹涂猪油的亚速营,到底是一个什么组织?”,微信公众号,2022-03-18
【40】后沙月光,“亚速营:乌克兰历史虚无主义与西方霸权结合的魔胎”,风闻社区,2022-03-06
【41】路尘,世界说,“明斯克协议,是如何被寸寸撕毁的”,搜狐号,2022-02-22
【42】“简明扼要了解明斯克协议以及面临的困难”,网易号,2022-02-27
【43】驻乌克兰经商参处,“乌克兰与欧盟联系国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4-11-27
【44】驻俄罗斯联邦经商参处,“民调显示大部分乌克兰人不愿加入欧亚经济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6-11-03
【45】新京报,“大事记丨乌克兰危机的来龙去脉”,百家号,2022-02-22
【46】环球时报,“俄罗斯简化乌东居民护照申请手续,乌克兰强烈反对”,百家号,2019-04-25
【47】俄罗斯的观察者,“最高拉达将乌克兰语定为‘唯一国语’,泽连斯基匆忙寻找语文教师”,百家号,2019-04-26
【48】“拜登:中国是最大竞争者,俄罗斯是当前最大威胁”,观察者网,2020-10-26
【49】刘威,“俄乌边境冲突始末及背后的博弈”,《军事文摘》,2021年第6期
【50】解放军报,“互相驱逐外交官引发‘断交危机’,北约与俄罗斯关系进入,冰河时代”,海外网,2021-11-04
【51】王斌,“俄罗斯外交部发表俄罗斯北约安全保障协议草案”,央视网,2021-12-17
【52】熊超然,“美国和北约就安全保障问题向俄罗斯递交书面回复”,观察者网,2022-01-27
【53】王隽杰,“俄罗斯为什么要攻打乌克兰导火索,俄乌军事战争冲突根本原因”,羊城晚报,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