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好用的读书方法
查看话题 >春日读书|提升阅读效率的几条经验参考
春天来了,正是读书的好日子啊。
以下,我来谈谈自己在读书方面的一些实用经验,希望能给豆友们做个参考。
杨绛先生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这真是个精妙的比喻啊。读书要找“串门”一样的心态,阅读才能让人谐趣横生,流连忘返。
读书确实很像串门,但最好不要完全隐身的串门,去的时候你要带点“礼物”——这个礼物就是你的疑惑,你的问题。回来的时候,还要带些“回礼”——那自然是作者送给你的新知识和新思考。最好,在每次串门时还能留下些痕迹——比如在一本书上写写划划:写心得、做注释、绘制思维导图等等。有时候,一个人串门还不过瘾,为了把一本书吃透,你还得带着别的作家一起来,用其他作品的思想和这本书做比对、搞印证,把几本书掺合着一起读才有趣。这样读书,就不是简单的串个门,而是搞精神聚会,开思想PARTY!这样的读书,才是有价值的读书。这样的串门,才是不虚此行的串门。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弗拉斯特在《内在动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将阅读的目的设定为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在适当时候可以向朋友们显示自己的才华,夸夸其谈。这种“外向”型的目标,势必会损伤我们的“内在动机”,这样的阅读行为注定走不远。如果我们把目标换一换,以体验阅读时滋生的趣味为宗旨,反而更容易越读越起劲,越读越上瘾,而不经意间成为了某个领域的知识大咖。要想真正的爱上阅读,你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来自心灵深处的“内在动机”,而它必定能使你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内在的快乐或价值。
这两年“高效阅读”这个词火了。甚至在很多阅读训练营里,有学员得意洋洋地表示自己每个月都可以阅读几十本书。多读书是没错的,可是把阅读数量设定为阅读目标,似乎并不太妥当。我认为,高效读书≠快速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高效阅读是带着一份敏感的觉知,通过查找资料、打通关联、建立谱系等方式来深度解构一本好书。高效读书的实质,是通过阅读一本书,收获了数本书的价值。
这里,我来分享几个我常用的阅读方法,其中不乏一些对“心理学效应”的应用,希望通过这些心理魔法,能够提升你的阅读效能,进而为写作精进蓄力。
1.走进阅读,需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很多时候,我们读不进一本书,是因为在 “串门”前,自己毫无准备。阅读需要目的性。说白了,在你敲开某位作家的大门时,你要先准备好你的问题,见面时要从哪个话题聊起,此行的目的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不准备好,串门时很容易冷场。这些问题都准备好了,你也许会发现,当你打开一本书时,你会迅速地注意到编辑为一本书撰写的主文案、推荐语、亮点汇总;你或许还会直接翻到目录页,查找自己最关心的章节;还会根据目录和章节的设置、排布,来预测这本书的底层逻辑和演绎思路。
有了以上的觉知,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能迅速判定某本书是不是自己的菜,要不要笃定地按下这位作家朋友家的门铃。
2.深度阅读,先要找到研究方向、建立阅读谱系;
如果你对某本书或者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以这本书为根据地,看一看这位作家在书中提到了哪些作品、哪些作家,书后是否附有参考文献列表。把他们找出来一一研读,你会迅速在这个领域成长进步。
我有一个朋友是博物馆的馆长,他本科读了哲学系,可偏偏对历史和文物拥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告诉我,他用“以书找书”的方法,迅速建立了自己阅读谱系。不但如此,他连参考文献中涉及的参考文献也找来深入研究,以此向上回溯,找到知识源头,编织脉络体系,他很快在自己喜欢的历史和文物领域站稳了脚跟,成为业内公认的学者型领导。
事实证明,找大咖列出的书单,有时未必对胃口。而以书找书,向上溯源的方法,常常能帮我们高效建立自己的阅读谱系。
3.多元化阅读,是增强个人创新力的门径;
英国作家马修·萨伊德在《多样性团队》一书中指出:决策团队中,一群聪明人思考问题的参照体系发生重叠时会产生集体失明,彼此间只是相互证实、互为代表。而知识背景更丰富、更有差异性的团队,则更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生命力。对于个人而言,多元化的阅读,多领域的知识储备,也能增加其自身的创新能力。
数万年前的地球上,远古的尼安德特人远比智人更加强壮、聪明。可为什么智人会全面淘汰尼安德特人,最终走上历史的舞台呢?据历史学家研究,智人比尼安德特人多了一项看似毫不起眼的小能力——社交能力。让我们大致推演一下:在数万年前,某个强大的尼安德特人把一个又一个身材瘦小的智人按在地上摩擦。而败下阵来的智人们,通过自己的社交才能,组织了一支在各个方面有突出能力的智人冲锋队,他们中有人善于奔跑,有人善于隐蔽,有人善于投掷,有人善于布置陷阱……可想而知,就像强悍的“灭霸”终于被“复仇者联盟”中的众英雄剿灭一样,尼安德特人最终被智人的集体反扑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数万年前,智人因懂得社交而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今天,你也可以因为善于跟作家“串门”,而变得更加有创造力。
4.修炼“心流”,大幅提升阅读效能;
什么是心流呢?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心流。举个例子,当我们疯狂地打游戏、玩抖音时,常常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休息,这时我们不知不觉进入心流。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处在心流状态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同时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如果你能在阅读中开启心流状态,你将能在更短时间内翻阅更多的章节、记住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灵感,一石多鸟,事半功倍。
而心流状态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自身技能水平和任务难度的匹配情况,当我们的能力边界和事情的难度相当的时候,就更加容易进入心流。在我们准备阅读时,可以用以下方法尝试开启心流:
① 分解任务:
比如分解阅读章节,或者在阅读前,精准设定当天的小目标;
② 创造仪式感:
有针对性的引导自己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在阅读前进入到宁静的状态。比如:给自己泡一杯好茶,或者洗个热水澡,或者做一会冥想。我自己的习惯,是在书房里点燃一支好闻的沉香,随着青烟袅袅升腾,暗香漫散,自己的意识慢慢回收,最终沉静在书页上的文字里。
③ 从易到难的开启任务:
运动需要热身,而读书同样也需要。当你准备阅读一本精深、晦涩的作品时,可以先阅读一下和本书具有相关性且更为浅显的读物,让那本浅显的读物,带领自己进入阅读状态。然后由易而难的进入章节,让你的意识和文字缓慢渗透,渐渐达成心流。
我在写小说和电影剧本时,偶尔也能体会到心流的境界。平时工作比较忙,我就把灵感的火花记录下来,仔细地设定好各个小节的详纲。周末的早上,我很早步行到工作室,沉静片刻后,便按照平时拟写的详纲,匍匐在书桌上开始写作。状态好的时候,文字奔涌而出,第一句话写下去,第二句、第三句话已经蹲在耳边喊叫:快点写呀,快点把我们写出来呀!双手噼噼啪啪地在键盘上猛敲,好像拼命释放着体内的静电似的。自己完全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有时候一抬头,哇——外面天怎么黑了,肚子也咕咕咕地叫起来。心中漾起久久的幸福感,真是无法言表。
5.警惕“稀缺黑洞”心理效应,做注意力的主人;
90%熬夜的学生或上班族,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熬夜的原因。有的人可能会说是因为手机太好玩了,视频太好看了,我太兴奋了,我睡不着。不对,其实大多数人熬夜的真实原因是因为暗藏在我们体内的“稀缺心态”在作怪。
美国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心理学教授埃尔德·莎菲尔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论证,提出了一个观点:“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项任务或者工作安排下来时,因为时间上宽裕,我们可能并不会第一时间去做。等到时间被消磨殆尽时,剩下最后一天,我们才火急火燎地去完成工作。这种状态会让我们产生焦虑,目光短浅,一步步陷入 “稀缺黑洞”心理效应。
“稀缺黑洞”第一法则: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我们会在相对富足的时候产生报复性的消费心理。
学生或上班族对白天时间的支配权被无情地剥夺了,所以那些能够被自己支配的晚间时间也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到了晚上,为了报复性的延长自己能够控制的时间,他们会像有强迫症一样的刷着手机迟迟不肯睡去。所以大多数人不是喜欢熬夜,而是被“稀缺黑洞”效应驱使着不肯睡去。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够想通,为什么靠意志力节食减肥永远是注定失败。为什么如果穷人中了500万的彩票,对他来说是一种诅咒。
第二法则:稀缺黑洞会百分之百的吞噬人的注意力。
印度的甘蔗农一年只收获一次,那是甘蔗成熟的6月份,也就是说卖完甘蔗的7月是他们最富有的一个月,而到了第二年甘蔗还没有成熟的5月份则是他们一年当中最贫穷的,于是在排除了一切变量的情况下,塞德希尔教授和他的团队分别在7月和5月测量了甘蔗农的智力水平,得到的结果是,5月份相对贫穷的甘蔗农的得分要比7月份相对富裕的甘蔗农的得分低25%,这就直接证明了“稀缺黑洞”会吞噬人的注意力,使人变笨。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觉知。要觉知自己是处在“稀缺心态”中,是否是在盲目地、报复性地消费时间。只有在能够掌控注意力的那些清醒时刻,进入阅读,你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6.激励“内在动机”,让阅读变成一件十分美好的事?
美国作家罗曼·格尔佩林在《动机心理学》一书中通过严谨地分析、演绎与归纳,得出结论:
人类有减少不悦的心理动机,人类有寻找快乐的深层动机;我们日常行为的动机是让快乐增加,让不悦减少;无意识的快乐需求,经常暗中牵引我们的动机;让意志力和快乐无意识握手言和,才能通过激励内在动机的方式,注力我们达成目标。
因此,从心理动机的内在运行机制上讲,只有把阅读和那些让你产生快乐体验的事绑定在一起时,你才能真正产生地对阅读兴趣,作为习惯坚持下来。因此,如果你喜欢听爵士乐,不妨把爵士乐和读书这件事绑定在一起;如果你喜欢单一麦芽威士忌,不妨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只有在看完5页书之后,才能小酌一杯……日久天长,你的大脑形成条件反射机制,像巴普洛夫的小狗baby,一定到铃声就会流口水一样,一想到阅读这件事,你不觉中心生美好,那就是修炼到位啦。
定制系统的小目标;单个目标具有可完成性;完成目标后,有激励内在快乐体验的奖赏机制,是至为重要的三个步骤。
7.最好用的阅读方法:费曼学习法
理查德·费曼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有一套深受世人赞誉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你学到的东西,清晰地讲给他人,这样既能帮助你记忆学习要点,又能让你真正把所学的内容理解吃透。费曼学习法,非常适合应用在阅读上,我们需要认真执行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尝试用小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把一本书的内容讲给一个小孩子;
第二步:回顾你的所讲内容,在第一步中,你不可避免地会卡壳,忘记重点,或者无法将重要的概念联系起来,实现逻辑自洽;
第三步:将你的讲述语言进一步条理化,简化。
如果你能找到一直愿意听你讲书的小朋友,那么恭喜你。如果找不到,你可以试着讲给自己。总之,认真梳理一本书的体系,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反复表达,这就是费曼学习法。
我在应用重发现,“费曼学习法”的本质,是在潜意识中激发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因为分享知识的快乐和价值感,会让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大脑皮层更加活跃,进而提升人的领悟能力与记忆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阅读经验,希望能给爱读书的你做个参考。更多关于写作与阅读的心得,我在自己的新书《高效写作课:先会读,再会写》中有详细叙述,欢迎爱读书的豆友们多多关注啊:)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仲秋物候记 458.6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3诺贝尔文学奖 40.9万次浏览
- 英语对你的影响 59.6万次浏览
- 我的秋日穿搭 1872.5万次浏览
- 我已提前进入休假状态 85.7万次浏览
- 我终于get了什么是电影脸 热议 19.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