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文化
最近迷上海峡卫视的节目,最主要前段时间每天早晨八点在播《台北故宫》,对我的吸引力是无可估量的,于是每天早上真准时等待收看,连片尾曲也要跟着一起唱完才算罢。昨天已经播完了,没什么可看的了,不过幸好我也要回学校了。
自来对纪录片没有抵抗力,电脑有大量的货存,不舍得删掉,又超级占空间。如何是好啊~
刚刚路过客厅,被里面的曲调吸引,虽不是流行歌曲,多么婉转,但对我来说却是有很深的回忆。东山歌,“东山歌册亦称潮州歌册,是一种民间文学的通俗唱本。它源于潮州,明洪武年间传入东山岛,主要分布在东山各乡镇以及云霄、诏安、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南部。” 外地人应该无法知晓,连百度上都没有存档。没有很好听,但却真的很吸引我,因为和我小时候听的哭丧歌曲调很像。
小时候还不懂事,每当亲戚家里有人去世,我会很愿意待在灵堂那,总是会有年老的阿嬷级别的人在哭着,不是简单的哭泣絮叨,是一首歌,没有高潮,没有结束,可以随时停止,可以随时开始。想想现在我们难过或者伤心,除了眼泪,没有其他的有力表现,当然情感的流露不能用表面的行为来衡量,只是让我惊叹的是她们能够用那样的方式去表现。仿佛就是和逝者的对话,自言自语,谱成了一首歌。
我也觉得奇怪,我的欣赏点会那么奇怪。我可以一个人陪坐在身旁,静静听她们颂歌,相对来说,我并不喜欢亲戚哭作一团,拉扯着,嘶吼着。我更愿意在老者身边,听她们的诉说,就仿佛是一篇很久远的故事,一个人的身世,一生,就凝炼在了这么一首歌中。多么希望当我逝去,我的孩子也能在我身旁静静诉说着我的一生。
应该都只能是想想,渐行渐远的文化,慢慢消逝。无论是闽南话还是闽东语,都在渐渐消褪着年华。古老土地上残留的远古时期的话语,我们和先人沟通的唯一方式,渐渐被遗忘。我很心痛,叹息,怅惘。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现代社会的发展太令人担忧,我能做的是什么,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幸而,我的脑海里还有那首奶奶在床边教习的“月光光……”,不曾忘,不敢忘。
自来对纪录片没有抵抗力,电脑有大量的货存,不舍得删掉,又超级占空间。如何是好啊~
刚刚路过客厅,被里面的曲调吸引,虽不是流行歌曲,多么婉转,但对我来说却是有很深的回忆。东山歌,“东山歌册亦称潮州歌册,是一种民间文学的通俗唱本。它源于潮州,明洪武年间传入东山岛,主要分布在东山各乡镇以及云霄、诏安、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南部。” 外地人应该无法知晓,连百度上都没有存档。没有很好听,但却真的很吸引我,因为和我小时候听的哭丧歌曲调很像。
小时候还不懂事,每当亲戚家里有人去世,我会很愿意待在灵堂那,总是会有年老的阿嬷级别的人在哭着,不是简单的哭泣絮叨,是一首歌,没有高潮,没有结束,可以随时停止,可以随时开始。想想现在我们难过或者伤心,除了眼泪,没有其他的有力表现,当然情感的流露不能用表面的行为来衡量,只是让我惊叹的是她们能够用那样的方式去表现。仿佛就是和逝者的对话,自言自语,谱成了一首歌。
我也觉得奇怪,我的欣赏点会那么奇怪。我可以一个人陪坐在身旁,静静听她们颂歌,相对来说,我并不喜欢亲戚哭作一团,拉扯着,嘶吼着。我更愿意在老者身边,听她们的诉说,就仿佛是一篇很久远的故事,一个人的身世,一生,就凝炼在了这么一首歌中。多么希望当我逝去,我的孩子也能在我身旁静静诉说着我的一生。
应该都只能是想想,渐行渐远的文化,慢慢消逝。无论是闽南话还是闽东语,都在渐渐消褪着年华。古老土地上残留的远古时期的话语,我们和先人沟通的唯一方式,渐渐被遗忘。我很心痛,叹息,怅惘。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现代社会的发展太令人担忧,我能做的是什么,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幸而,我的脑海里还有那首奶奶在床边教习的“月光光……”,不曾忘,不敢忘。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古早影视剧五毛特效大赏 217.7万次浏览
- 那些将错就错的文艺作品 10.9万次浏览
- 我去过的小说场景 6.3万次浏览
- 我的「慢半拍」人生体验 91.2万次浏览
- 你如何治愈自己的「空心」症结 26.8万次浏览
- 大城市的低消费场所 148.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