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找工作感受记录(2)
从开始投简历到拿到offer花了两个月,但是体感上却好像过了两年。投简历差不多投了一个月,陆陆续续申请了三十多份工作,那时候大律所的应届生申请还没开始,大部分法律相关的工作都要求相关工作经验,所以我愉快地成为了分母,很多时候连indeed的系统自动筛选那关都过不去。
刚开始几个星期压力大到超过我的预期。看job description我感觉那些entry level的工作也并不难,但实际申请的时候才发现暴力转法律开局简直是地狱难度,我没有法律学位,在英国的工作经验也是零,甚至连实习和outreach也没有(如果自闭是犯罪请用法律惩罚我但不要让我没工作好吗?)。加之很多事情压在一起,要准备司考,要参加线上的legal events,要不停地刷indeed,要赶绘本的进度,在线上画画课,以及看postdoc申请的ddl等其他一系列零碎的事情。坚持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的体力和精神都到了极限,画完绘本之后暂时放弃了画画课作业和postdoc申请。我也没有继续投新的法律工作了,因为那些要求工作经验的工作投了也没意义,一轮拒只会影响心情。我计划实在不行十一月考完司考再专心准备申请大律所的vacation scheme和graduate trainee contract(虽然我的内心深处十分抗拒这件事,后面会提到)。
所幸我被一个法律科技的startup捞了起来,legal tech恰好也是我最想投身的领域,所以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就是感觉生活的转变来得有点太快,比如我两周后就要搬去伦敦了。
说是startup,但面试过程可一点不轻松,整个流程也十分漫长。
这家公司是为数不多在indeed上review了我的简历之后还发邮件来确认的,说理解申请工作有多么frustrated,所以无论成功失败都会通知申请者。这一点给了我很好的第一印象。后来我发了一封邮件follow up,再次介绍了一下我自己,当天下午就收到hr的回复跟我约第二天线上面试。
第一轮面试只有hr小姐姐一个人,面试问题也很简单,氛围很轻松,大概聊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过了几天收到第二轮面试通知,要我完成一个case study。过程有点曲折,似乎是hr那边沟通有误,一开始以为要我在线做一个presentation,时间都约好了却反复改了两三次,到最后才跟我说其实是个writing task,于是我索性把writing report和slides都发了过去。因为战线拖得有点长,我没报什么希望。
但是这次hr小姐姐终于靠谱了起来(可能终于忙完了一波ddl……),按时在一周后给了我feedback,说我通过了这轮测试,邀请我下周去他们的伦敦办公室面试。他们的办公室在伦敦一个top city law firm的十二层。
这封邮件把我吓得一激灵。我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把去伦敦的机票和酒店订了,又查了一下英国最新的入境政策,订好了检测包。接下去就是专心准备面试的presentation,司考的复习进度不得不再次放下。这期间Nicky小胖友立大功,不仅帮我排解紧张的心情,帮我找了漂亮的ppt模板,还听我排练,给我各种建议。
伦敦之行虽然紧急但是却很顺利,特别在奥地利待了两个月之后突然回到英语环境里,心里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亲切感。为了节省时间,我直接把酒店订在city london,距离面试的大楼步行五分钟。房间五脏俱全,但是小到我几乎迈不开脚。面试定在下午,早上我去附近的pret买早午饭—原来city london的pret的架势都和剑桥的不一样。十几二十个人围在那里紧张地等咖啡,咖啡师阿姨做咖啡都靠喊:“Ice Latte!!!”“Matcha Latte!!!” …如果人群里有人回应,她们就安下心来,如果没人理睬,她们就十分懊恼,然后立即准备下一杯。而等待咖啡的人们有很多打扮精致,还有一些穿着黑袍手拿厚厚卷宗的律师,拿了咖啡就拔腿往外跑。
“City london的pret可不是悠闲的地方。”这是伦敦给我上的第一课。虽然我在英国住了四年,但从来没有真正在伦敦生活过,自然没有领略过伦敦所谓金融中心的气质。伦敦和剑桥真的是有着不同气质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气质弥漫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也渗透在人群的脚步和表情里。
我原本打算在店里堂食,顺便准备一下面试时要问对方的问题。这个架势令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拿了咖啡和食物就逃回了自己的小小房间。我就在那个小小空间里吃饭,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我的presentation,暗暗感慨自己此刻的生存状态很有上个世纪那种“美国梦”的感觉。
终于,我鼓起勇气走出房门,比预定时间早了二十分钟到了面试的大楼。我站在那座富丽堂皇的高层建筑面前,一边偷偷往里打量,一边思考到底应不应该现在就进去。似乎提前十分钟才是不多不少刚刚好。于是我在律所门口的pret买了一瓶矿泉水给自己壮胆。听说是否给面试者倒水是检验一家公司好不好的标准之一。一瓶自己的水装在包里,不管对方好不好,至少我都不用因为口干舌燥而变得狼狈。
我掐着表踏入那座大楼,门是自动的,但保安大叔还是贴心地在那里迎接。我跟前台小姐姐说自己是来面试的。小姐姐很快查了一下记录,确认了我的姓氏,没有要我出示任何证件,很友善地跟我说:“They have told me you will come!” 然后给了我一张visiting card,教我怎么刷卡进去,又帮我按好了电梯直接把我送到十二层,跟我说之后有人会在楼上接应我。
上去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落地玻璃窗,可以俯瞰伦敦中心。等待区摆着地毯和沙发,还有几本时尚杂志。这一层的接待小姐姐跟我说了厕所在哪,还跟我说可以去后面的coffee room自己打免费的饮料。
好的,至少这一点远超“给面试者准备饮用水”这个标准。
但我决定还是乖乖坐在沙发上等。
虽然我就穿着很普通的打折毛衣和马丁靴,挎着我万年不变的jane austen布袋子,但也丝毫没有觉得自己不fit in这座大楼—有人规定法律工作者一定要怎么穿吗?
hr小姐姐准时出来接应我,真人比视频上看起来皮肤更好,人也更瘦小。她把我带到一个圆桌会议室,跟我说大家都在里面等你啦。
所谓的“大家”就是CEO和我未来的主管—一个律师小姐姐,还有hr小姐姐和一个online听我面试的另一个人力资源。CEO一见到我就快乐地过来和我握手,说:“I’m very excited to meet you! We are impressed by your writing. We really like it.” 律师小姐姐也很友好地过来和我握手,她是剑桥本科毕业的,所以和我算是半个校友。
Presentation的所有设备都提前set好了,我就只需要坐下present即可。桌子上还摆着两樽still water和四个玻璃杯,至少我顺利地得到了属于面试者的那杯水。
Presentation差不多半小时,之后是提问时间。CEO对我的个人经历和思维方式更感兴趣,比如我是怎么知道那么多法律术语的,我对技术和科技有多了解,未来的职业目标,甚至中世纪哲学是干什么的,对我做这份工作有什么帮助。他还跟我说觉得我的思维方式很适合做product,建议我之后上一个online product school。我完全不知道做产品是要做什么,心里有点嘀咕:我是想靠专业的一技之长来养活自己的,不是靠soft skills。当然,嘀咕归嘀咕,我还是笑着点点头。
相比之下,律师小姐姐的问题就practical很多,也谨慎很多。问我的工作经验(我当然是几乎没有),是否习惯独立工作(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比一个文科phd更独立吗?),还问了我一个和他们的现有工作相关的问题。我自我感觉有一个问题答得不是特别好(后来工作上手之后发现其实还好……)。最后一个hr问我觉得这份工作会给我带来什么挑战。我说因为我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所以可能我的理论分析和实际的市场情况会有很大出入。不过我相信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快速积累经验,摸索规律。这个回答大家都很满意。
之后就是我问他们问题了,大概了解了一下他们下一年的规划,我的日常工作等等。比较不好的是他们现阶段不想sponsor工作签证,比较好的是律师小姐姐可以帮我sign off我的QWE (qualified work experience)。要有两年的QWE才能拿到英国律师牌照。所以我靠自己的psw签证拿到QWE也不算亏啦(当然前提是他们没倒闭而我没被开除)。面试结束hr小姐姐送我出门,并快乐地跟我说她觉得在这里工作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吃打折食堂,喝免费的咖啡。比如她自己就每天狂喝免费咖啡。
总体来说我人生的第一次on-site面试经历还是相当愉快的,没有我之前害怕的那种pua或者压力面。走出那栋大楼之后我就带着轻快的步伐去了边上的一家鹿角巷买奶茶,他们的抹茶白桃乌龙真是太好喝了。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去吃昇龙拉面,不知道为什么city的那家店做得出奇美味,一改我对shoryu拉面的糟糕印象,汤头丝毫不咸,鲜美又清爽。
(只是那天晚上我难得失眠了。我查了一下产品岗具体的职责,发现好像确实挺适合我。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个笑话,怀疑自己对soft skills没有正确的认知,怀疑自己对商业世界的无知让自己不断走弯路。不过我还是在这种没有结果的怀疑里勉强睡了两三个小时。)
过了几天,一大早收到hr小姐姐的邮件说还需要我做一个final writing project,写一个法律问题的Q&A(可能是律师小姐姐不太放心我的零工作经验,而且其实我前两轮面试感觉完全是产品岗的…)。到这个时候其实我已经有点累了,而且第二天就要毕业论文答辩肯定没时间搞这些。于是我推掉其他事情,一口气先把这个问题给写了,很快就给他们发回去。虽然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但写得肯定是不错的,逻辑非常清楚,表述也很简洁。
之后很快就收到hr的邮件说要做reference check,四封推荐信发过去,hr检查完毕之后就给我发了offer,发offer的时候还特意跟我说我面试表现很好,以及最后的writing task写得也很不错,是one of the best。因为我还没拿到毕业证,所以就先让我做part time。之后再转成full time。试用期六个月之后再重新review我的工资。我还悄悄地成功negotiate了5%的工资。
至此我的找工作之旅就暂告一个段落。我比较喜欢这份工作的一点就是他们一周只需要去公司上班两天,其他时间都wfh;一月二月可以完全wfh,因为想让大家多陪陪家人以及逃离英国的阴郁寒冬(lol)。这对于异地恋的我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而且我还可以不用住太近,可以节省房租。
一整套流程走下感慨诸多,比如我从未想过自己可以靠英语的写作能力混饭吃;比如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product这种岗位;更重要的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自己对大公司的深深抗拒,为了避免准备群面以及在面试里回答那些漂亮但无用的精英式问题,我什么都愿意。但另一方面我又很纠结,觉得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可以做到,偏偏我自己就不可以。是我不具备那种能力,还是我懒,还是我还没摸清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不知道,但我想分享一个很ridiculous但又很好笑的经历。我还记得我随便申请了两家大律所的vac scheme,都要线上的性格测试。第一次做,报告说我不爱teamwork。于是我学乖了,申请另一家的时候尽力装作自己很爱teamwork,结果teamwork那一项的分确实高了,但我最低的一项是“不care其他人的观点。”—看来打造另一种consistent的人设并不容易。
我想,那种打怪升级,不断赚取外在title来证明自己的游戏是该有个ending point了。做top学校的top好学生,毕业之后去top的公司工作赚钱,这样的生活图景看似十分美好,实则每一步都是在祛魅以及埋葬自我。一纸offer不能证明任何事情,它只是在某个阶段让我不饿死的工具。实际上,没有了那些外在的title我什么也不是,那些名校和大厂的荣耀更是与我无关。我只是偷了他们的一点碎片,假装自己是他们的一员。
我似乎已经过了以外部title为荣的年龄。我希望自己永远做着那些自己发自内心认同的事,我也希望自己拥有作为一个人类的完整生命体验(当然这个其实和在大公司工作本身不冲突,如果认同某个大公司的价值并有机会为其工作是很幸运且幸福的,e.g. Google 哈哈哈)。我依然记得无意义的繁忙曾经是如何璀璨我的心智,我也记得内心无法自洽的痛苦带给我的刻骨铭心。对于被phd生活惯坏的我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比work life balance更重要,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我放弃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
短短几个月前,如果你问我五年之后我对自己的构想,我或许还是会说成为一位受人尊敬和同行认同的学者。但现在的我已经无法准确描绘出关于对未来自我形象的期许。我会是在公司里升级打怪的主管,还是干脆开了个自己的公司?我是专业细致的律师,还是真的转岗去了product?又或许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studio,每天安心画插画?谁知道呢,不可预见的未来才更值得期待。
当然,比起这些无意义的人生大道理,还是我即将面对的新生活和新规则更令我紧张。但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先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遇到困难再看如何解决。生活变化的速度我自己都追赶不上,我也不必庸人自扰,过分杞人忧天了。
卡琦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你讨厌人类的时候,冰岛会让你爱上绵羊 (39人喜欢)
- 上班就像玩解谜游戏 (41人喜欢)
- UK文转码阶段性总结4:找工作 (116人喜欢)
- UK文转码阶段性总结3:免费Bootcamp申请(PSW签证友好) (34人喜欢)
- UK文转码阶段性总结2:自学资源 (64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