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
从去年春天开始,状态就一直不太好。具体哪里出了问题也说不清楚,类似于一个铁皮发条玩具,走着走着就突然散了架。生理上的反应是,脑袋很沉,脖子又没什么力气,有时候坐在床边看书,看着看着身体就窝进了床里,然后一整天人都半窝半躺着消磨时间。
当然看书也只是做个模样。不是不想看,但身体好像一个漏水的容器,知识、情绪、讯息哗啦哗啦倒进来,又哗啦哗啦流出去了。我以前记忆力很好的,读书时基本没有应付不了的考试,反正不管学没学会,背下来总不会错的。那时候常逃课,泡在读书馆里读闲书,读不懂的也能记个大概。当时文学系有学生请教老师,说总是记不住读过的书,一本书读完的那一刻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老师说你为什么非要追求记下来,读完就读完了,就算你记不住,总能在身体里留下一点不易察觉的痕迹。
那时我并不能体会读书记不住的困境。现在倒开始常常用那位老师的话进行自我安慰,记不住就记不住吧,读了就总比没读好。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对豆瓣书影音功能的依赖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过去每看完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就标记并评论一番,是出于虚荣,看着自己阅览过的作品越来越多,总有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现在是为了备忘,有时拿到一部电影、一本书,总觉得封皮眼熟,简介似曾相识,去豆瓣上看一眼,才发现早已在某年某月标记了“看过”或“想读”。
也正是这段时间,我敏锐地发现丈夫的记忆力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退步。我们共同去过的景区、看过的话剧,需要百般提示,他才终于从记忆中打捞上一点碎片。有时嘱咐他下班回家路上采购第二天的食材,他转眼就忘在了脑后。新房交付后,我们去家居店购入了一套真皮沙发。一个多月后,制订客厅软装配色方案时,丈夫已经忘记沙发的颜色了。如果说此前他的种种健忘只是惹我生气,那么这件事则令我恐慌起来。
我寻找各种理由抚慰自己,他只是工作压力太大,对生活中的小事心不在焉,并不是健忘。但同时我也提出了预警,现代人生活方式多不健康,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看过《依然爱丽丝》没有?四十多岁的高智商人群,仍然会得这种病的。丈夫嘴上说我闲来无事吓唬自己,却还是积极地实施起各种预防措施,科学的,民间的。他开始重拾英语,空闲时间用听书软件学习句法与词汇。因为学习外语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他开始每天饮用一杯咖啡,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咖啡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过去我对自己的记忆力有多自豪,如今我就有多恐惧失去它。查找过一些统计数据,阿尔茨海默症与遗传因素最密切相关,并且曾有过精神科疾病史的人群老年后罹患此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我追溯了一下家中长辈,曾祖父一直活到八十多岁,生命最后一刻仍然保持清醒。曾外祖母寿命接近百岁,仍然没有老糊涂的迹象。我的爷爷奶奶已进入耄耋之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但思维始终活跃敏捷。我略感心安,目前最大的隐患就是抑郁,抑郁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但只要强迫自己用脑,保证一定量社交,或许可以抵御这种风险。
但是丈夫却从家族长辈身上望见了一种悲凉。他的姥姥已经不认识我们了,每一次返乡,都要向她重新介绍一遍自己。恋爱时期,丈夫有意愿早点结婚,希望了却八十岁姥姥的一桩心愿。等到婚礼那天,姥姥坐在院子里,望着红色的窗花和热闹的人群痴笑,已经不认识婚礼上的人。
2021年春节回家,丈夫的姑父也开始显露出海马体衰颓的迹象。老人家年轻时是村里的会计,一生体面。我们回家探亲那天,他对屋子里的人视若无睹,从一个房间踱步到另一个房间,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翻找屋内的每一样物品,并偷偷把糖果藏在口袋里。他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他的意识里似乎只剩下了翻找这个动作,没有目的,没有终点。
那天我们心情都有一点沉重。丈夫说,如果我老了以后变成了那个样子,你就帮我了结掉生命吧,那样活着实在太痛苦了。我说痛苦的是清醒的人啊,大脑退化成婴儿一样,又哪里知道什么是痛苦呢?
我们似乎不是在拥有记忆,而是记忆在持有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格只能依附于记忆而存在。《拆弹专家2》里,刘德华失忆前是一名仇恨社会的恐怖分子,失忆后被倪妮植入虚假的记忆,成为了救人于水火的英雄。电影是快节奏的类型片,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种虚无。我们的爱与恨、善与恶,随着记忆的改变而轻易改变,又随着记忆的消散而轻易消散了。一个人漫长又充满痛感的一生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稳定的、永恒的支点。或许电影想要传达爱是永恒,为了一座城市的牺牲是永恒,但这些之于普通人来说,都过于庞大了。
近些年,渐渐养成了写手账的习惯。最初写待办清单,在笔记本上规划明天、下个礼拜或者更远的未来。疫情发生之后,就放弃做计划了。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内心的荒原,总是处在一种动荡之中,一张日程表不足以帮我在动荡之中找到生命的重心。就这样,日程本变成了日记本,记录今日看的展、读的书、买的菜、见的朋友,记下那些我还活着的时刻。不考虑结构与文笔,只是单纯流水账般的记录,竟体会到了小学时写日记的快乐。
我又渐渐从这种记录之中重新找回了写作的初心——记录当下的情绪和体验,哪怕幼稚,哪怕破碎。我尽力让自己在写作中变得诚实,剥离掉那些功利的幻想与虚荣心,在记录中抵达一个真诚而赤裸的自我。我想,对于普通人庸常的一生来说,哪有什么支点,甚至也没有什么长远的盼头,我们的一生不过就是不断被击碎,再流着泪捡起那些碎片并收纳进身体的过程。
或许那些word文档和笔记本中歪歪扭扭的字体,就是我一部分生命的碎片,它们被放置在一个安静又私密的角落。如果有一天我的记忆从我的身体中流失,我的智识伴随着我的皮肤皱缩,只要知道它们还在那里,心里就还能感到一点点安宁。我需要那些碎片来定义我是谁,帮我在广袤无际的时空中找到一个微小的坐标,哪怕那些琐事我早已遗忘。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长大后才解其中味的文学经典 新话题 · 2719次浏览
- 我的赛博空间 20.1万次浏览
- 我的晚年生活画像 23.8万次浏览
- 你最想与哪位健在的作家聊聊天,聊什么? 6.6万次浏览
- 长大后让你难过的一次妥协 22.2万次浏览
- 你认为有哪些可以称为腰封泥石流? 5.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