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姚治華《自證:意識的反身性》頁141-151讀後
繼續讀姚治華老師《自證:意識的反身性》(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12月)頁141-151,記如下。
一、訶梨跋摩認為「一切法無我」的「一切」指什麼?
《自證》頁141:「首先,他不認為我們在前幾章中討論過的契經偈頌『一切非我』中的『一切』意味著『一切法』,相反,它僅指各種界和處。他說:『若智行界、入等,名一切緣』。」
《自證》是把兩個不同的問題搞混了。契經偈頌「一切非我」的「一切」,《成實論》不是認為它「指各種界和處」,而是認為它指「苦諦」,「苦諦」確實不是一切法。而「各種界和處」,確實是一切法。
《成實論》:「問曰:經中說,若能以慧觀,一切法無我,即得厭離苦,是道為清淨。此智慧除自體及共生法,餘一切法緣。答曰:此智但有漏緣,非無漏。所以者何?此偈中說即厭離苦,故知但緣苦諦。」
《成實論》認為,「若智行界、入等,名一切緣」的「一切」,和「若能以慧觀,一切法無我」的「一切」是不同的。前者指諸界或諸處,後者指苦諦。而且,前者包含真正的一切法,因為「若說十二入則更無餘法」。
二、「法不自知」和「意能自知」的「自知」含義一樣嗎?
《自證》頁141:「說一切有部否認『處之智』等能知一切法,因為它不能知此智自身及其相應和俱有法。為了駁斥此觀點,訶梨跋摩主張:『能知,若緣入等,是名總相智。總相智故,能緣一切。所以者何?若說十二入,則更無餘法,故知此智亦緣自體。』」
所引原文中,有個容易忽略的細節,訶梨跋摩要駁斥的對方的見解是:「此智不知相應、共生等法。」
首先,需要知道,這裡的「相應、共生」是對方的思想體系下的術語。另外,訶梨跋摩的「能知」,只是對對方的「相應、共生等法」說的,是不包含自體的。如前篇《讀後》提到的,訶梨跋摩認同「無有一智能知自體」,分歧只在於是否知相應、共生等法上。
那麼,為什麼訶梨跋摩說「故知此智亦緣自體」呢?因為在訶梨跋摩這裡,唯能以「總相智」緣自體,是不能叫「自知」的,因為「總相智」不能知「自相」(之全分)。
對「意能自知」的俗語,稍後將詳細討論,要言之,訶梨跋摩同意的是「意能自『緣』」。
「法不自知」和「意能自知」,兩個「自知」是廣狹不同的,前一個「自知」唯限於「知自體」「知自相」,後一個「自知」雖然可以說成廣義的「自知」——即將「緣自體」「知總相」也包括進來的自知,然而,訶梨跋摩在討論法相問題時,總是以第一個「自知」為真正的「自知」的。只是由於「意能自知」是世俗共許的表達,無論有部還是訶梨跋摩,都必須依自己的理論體系對其作出解說。這種解說是不能看成「自知」的定義的。
訶梨跋摩這種思路,眾賢在《正理》中駁斥了,眾賢連「緣自體」都不承認:「有作是言:智於自體不知自相,共相可知。理亦不然,已辯自體不以自體為所緣故。於自自相既永不能取,則定無有以自為所緣,既非所緣寧取共相?故應於此立比量言:自相亦應為自體境,自體相故,猶如共相。或應共相非自體境,自體相故,猶如自相。故緣共相理亦不成。」
三、「總相智」和「別相智」是什麼意思?
《成實論》:「又說:云何比丘名一切智?謂如實知六觸入生滅。——是名總相知一切法,非別相智。佛總別悉知,名一切智。是比丘總知諸法無常等,故名一切智。其名雖同,而實有異,名攝一分。」
六處包括內外六處,也就是十二處,是涵蓋一切法的。訶梨跋摩對「知六觸入生滅」的解釋是,是比丘以總相知,而不能以別相知,那麼,雖然叫一切智,其實不是一切智,而是一切智的一部分。
《自證》頁142的理解是:「對於訶梨跋摩來說,總相智儘管是『一分全知』,它也已經了知包括智自身在內的一切法。」
玩《成實論》語義,就知道訶梨跋摩這段是在表示「總相知一切法」是不夠徹底的,是屬於「一切二種,一攝一切、二攝一分」的第二種,是屬於假的「知一切法」。訶梨跋摩的想表達的讓步關係是:「總相智儘管也叫做『知一切法』,實際上僅僅是『知一切法的一部分』。」《自證》把讓步關係給反過來了。
《自證》頁142:「這裡此智的自知是其『總相知』的一部分。然而,此智一旦指向其自身,就認知了自己的別相,並成為『別相知』。因此,自知不必被歸類為『總相知』或桂紹隆所謂的『概念知』。」
說「此智的自知是其『總相知』的一部分」,恰恰說反了,實際上,總相知是自知的一部分。因此,在訶梨跋摩這裡,只有總相知是不足以稱為自知的。舉例來說,知道張三是個人,不能說知道張三是誰;知道張三是爸媽生的,也不能說知道張三是誰;人、父母所生,這些都是總相。以總相知,知的是不完全的,只能知與他物所共的某些特征,不能知與他物不共的特征——別相(或自相)。
自相,有廣狹兩種含義,廣義的自相——凡是自身所具有的相,都屬於自相,哪怕他物也有同樣的相,也可以把此相叫自相,這是不與總相對立的;狹義的自相——即別相,與他物不共的相。「別相」一般指狹義的「自相」,是排除掉「共相」的「自相」。
《自證》說,「然而,此智一旦指向其自身,就認知了自己的別相,並成為『別相知』」,這是誤解。總相(共相)是自相(廣義的自相)的一部分,但不可以說總相是別相(狹義的自相)的一部分。通過總相智緣自體,永遠不可能認識到自體的「別相」,永遠只能認識到自體和他物所共的相。訶梨跋摩說,「是名總相知一切法,非別相智」,可見,總相智雖然緣自體,但絕不可能成為「別相智」。
四、訶梨跋摩對「意能自知」是怎樣理解的?
《成實論》:「汝言無有因緣譬喻能知自體,此中有說『意能自知』言行者隨心觀,而去來無心,故知以現在心緣現在心。若不爾,終無有人能識現在心相應法。」
對此,《自證》頁143理解為:「除了明確斷言『意能自知』之外,這段話中還有幾個值得注意之點:……」
「意能自知」,不是訶梨跋摩的斷言,是句俗語,類似上篇《讀後》提到的「人或自知」,訶梨跋摩曾引用「人或自知」來證明自己的「多心」說;這裡,有人以「隨心觀」來解釋「意能自知」的俗語。「隨心觀」什麼意思呢?鳩摩羅什的譯語和玄奘不統一,但從語義上看,並結合《婆沙》曾提及的類似見解,可以知道是後心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心過去了,新生起的心可以知滅去的心,同在一相續中,也稱為自知。這也不是「知自體」的意思,是「知自相續」。
訶梨跋摩不同意「隨心觀」對「意能自知」的解釋,他說,既然過去未來法都沒有體,「意能自知」還是應該理解為「以現在心緣現在心」。——如同前面已經說過的,只能以總相智緣。在唯能以總相智緣的情況下,雖然俗語叫「意能自知」,實際上不是自知,只是自緣。
《自證》頁144:「第二,現在的意識只能以其自身為對象,因為沒有過去和未來心。如同過去的感官對象一樣,過去之心已經滅去,不能作為現在心的對象。」
這句話如果限定在訶梨跋摩對俗語「意能自知」的解釋下,是可以的,但如果認為這代表訶梨跋摩的一般觀點,就不對了。因為訶梨跋摩明確表示意識可以緣無法,「亦有無緣生智」「又於過去未來虛空時方等中知生,而此法實無,此即是無緣知」。過去的境、過去的心,都可以作為現在心的對象,只不過這類對象的體是無,屬於「無緣生智」。在「意能自知」的說法裡,訶梨跋摩認為,緣去來心的「無緣生智」並不是「意能自知」的含義——能知體有,所知體無,怎麼能叫自知呢?
五、「若不爾,終無有人能識現在心相應法」是什麼意思?
《自證》頁144:「第三,建立自知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知曉與現在心相應的心所。最後一點是可疑的,因為它意味著心所與現在之心同時起作用。如薩斯特利所指出,這與訶梨跋摩的『心次第生起』和『現在之心沒有相應的心所』的觀點是相矛盾的。」
我們先來捋捋與此問題相關的訶梨跋摩的見解。
訶梨跋摩認為,一切能緣都是心,心所是心差別。訶梨跋摩並不拒絕流行的「心數」這個名字,只是認為它本質上是心。既然心所本質上是心,沒有不是心的心所,那就不存在心與心所的相應了。因此,「受等諸相不得同時」。說「當知心心數法次第而生」,訶梨跋摩也用「心數」的名字,但認為它實際上是心。
此外,訶梨跋摩對相應、俱有是如何解說的呢?
《成實論》:「汝言有根智相應信,經中亦說餘事相應,如說二比丘於一事中相應。又說怨相應苦、愛別離苦。汝法中色無相應,而此以世俗故亦名相應。智信亦爾,信能信無常等,慧隨了知,共成一事故名相應。汝言從觸即有受等俱生,是事不然,世間有事雖小相遠亦名為俱,如言與弟子俱行。」
可見,訶梨跋摩認為,「共成一事」是相應義,而俱生可以指次第相生。
再來看這句:「此中有說『意能自知』,言行者隨心觀,而去來無心,故知以現在心緣現在心。若不爾,終無有人能識現在心相應法。」
對「意能自知」這句俗語,「有說」的解釋是:以相續心知,這是把「自」理解成「自相續」,而不是「自體」,後剎那知前剎那,也叫「自知」了。有部不反對這樣的理解。訶梨跋摩的解釋是:心緣自體,說為「自知」,其實只是自緣,不是真正的自知。
「若不爾,終無有人能識現在心相應法」,不要以為這句話意味著訶梨跋摩認為,現在心有和它同時生起的相應法。因為訶梨跋摩明確說過,與心同時生起的心相應法是不存在的。——他這是在反對對方的理論:如果不是像我說的這樣,你們認為存在與現在心相應的心所法,又通過「相續」來解釋心可以知與其不同剎那的心,那麼,你們認為的與現在心相應的那些心所法,怎麼能被了知呢?既然不能知這些,又怎麼能說「意能自知」呢?
而有部,確實如訶梨跋摩所說,「此智不知相應、共生等法」。但在訶梨跋摩的解釋體系下,此智當然能知相應、共生等法,因為所謂相應、共生,在訶梨跋摩的語言體系裡,根本不和此智在同一剎那,也就是說,它們在有部的語言體系裡,不是相應、共生等法。
這與訶梨跋摩的「心次第生起」和「現在之心沒有相應的心所」的觀點,是毫不矛盾的。因為要「攻子之盾」,所以「以子之矛」,而不是以己之矛。
六、「樂等受來在身」是什麼意思?
由於《自證》沒有理解訶梨跋摩上述的攻擊是以對方之矛去攻,而以為訶梨跋摩出現了「矛盾」,所以接下來嘗試解釋這個「矛盾」:
「要處理這個問題,參考《成實論》中的一個段落是有幫助的。……但是經量部否認過去或未來受的實在性,因此,他們不認為他可能了知這些過去或未來的受。……」
實際上,經量部雖然否認過去或未來受的實在性,但認為它們可以被了知。
來看《成實論》原文:「問曰:經中說是人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此樂受。如實知何受耶?過去未來受不可得受,現在受不得自知。答曰:此經意說人受,是故無過。又樂等受來在身,以意能緣,故亦無咎。又於樂具中說樂等名,世間亦有因中說果故。又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相,故名受樂受時如實知。」
這裡,訶梨跋摩給了四種解釋,其中「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相,故名受樂受時如實知」,明確表示可以了知過去的受。
《自證》頁144:「現在受又如何呢?似乎訶梨跋摩讚同他的反方所說的『現在受不得自知』。此陳述有兩個含義。第一,受或所有心所,並非自知的;自知的能力唯獨屬於意識。」
如前已述,在訶梨跋摩的思想框架裡,受的本質是心,也就是說,受與意識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訶梨跋摩確實始終認為,受不能自知。心不能自知。意識,當然也不能自知。把總相智自緣稱為自知,訶梨跋摩許可這種俗說,就像許可把心差別稱為心數,但不許可它是真正的自知。
對「又樂等受來在身,以意能緣,故亦無咎」這種解釋(這是訶梨跋摩的解釋之一,但不是唯一),《自證》頁144解說為:「對於訶梨跋摩來說,是意識在了知現在之受。如此一來,受被了知了,而意識成為自知的。」
實際上,訶梨跋摩這種解釋的關鍵在「身」,他想說:這個樂受,其實不是受(心),受心當然能知它而沒有自知的過失。對方不同意這解釋而質問道:「為以受者故名受、可受故名受?」訶梨跋摩說:「於緣中說樂,如火苦火樂,是故以覺知緣,故名為受樂。又眾生受此受故,名可受為受。」
「以覺知緣」,訶梨跋摩把「知我受此樂受」解釋成「知我受此緣」,於此緣中說樂受名,實際上非樂受,那麼,能知是受心,所知是緣,這樣一來,就沒有自知的過失了。
七、訶梨跋摩認為「現在不是單一剎那」嗎?
由於對前引文的誤解,《自證》頁145說:「在這裡我們碰到了與之前相同的問題:這意味著受與意識相應嗎?它們在同時起作用嗎?訶梨跋摩充分意識到了此問題,並給出了下列解答:『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相,故名受樂受時如實知。』」
在訶梨跋摩的思想體系裡,受本質上是心,心和心是不會相應的,不會同時起作用的。而《自證》以為的訶梨跋摩的解答「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相,故名受樂受時如實知」,原文前面有個「又」字,是獨立的另一種解說。它和把「知我受此樂受」解釋成「知我受此緣」的解說,是兩種不同解說,一者是知過去法,一者是知現在法,不可混為一談。由於混為一談,《自證》出現了如下誤解。
《自證》頁145:「訶梨跋摩在這裡區分了『先』和『然後』,這意味著他像上座部一樣把現在理解為一個相續。因此,現在不是單一剎那,而是多個剎那的連續,在其中可以區分出『先前』與「然後」。儘管某人是在領納受之後才了知受,說『他受此受時知此受』也是正確的,因為『前』與「後」的區分仍然是在現在之相續中。因此,作為心所的受並非真的與了知此受的意識同時。相反,它們構成了一個相續,在其中意識了知受就是意識的自知。」
《自證》誤以為訶梨跋摩的「現在」中包含了多個剎那,在現在中「可以區分出『先前』與『然後』」。這誤解不小。《自證》說「作為心所的受」,在訶梨跋摩那裡不承認是真正的心所,而認為是心。
「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相」,訶梨跋摩的意思是:受心生,隨即想心生。依次生起的兩個心分別是受心、想心。
《自證》未明此義,頁145解釋為:「儘管前一剎那的樂受被認為是現在的一部分,但它仍然是正在消散之物,因為我們只能『取其相』,而不能直接感知此受。」
現在只有一剎那。受心也不是想心的一部分。想心起的時候,受心已經無體了。後剎那想心緣前剎那受心,是直接緣的。
八、《成實論》關於「法不自知」的看法前後不一致嗎?
《自證》頁148-151,終於注意到了《成實論》中明確表示「法不自知」的段落。
《自證》頁148:「它可能與我們前幾節的所有討論相矛盾。……在這裡意識的自知明確被否認,……然而,第一個理由直接違背了訶梨跋摩自己對意識自知的論證。……這一陳述現實訶梨跋摩在其關於自知的觀點上不一致。如何理解這種不一致?是他在撰寫其著作的不同部分時改變了想法嗎?……」
因為前面持續的誤解,《自證》嘗試用二諦理論來說明。
《自證》頁149:「易言之,自知是一種建構,而真實的情況是沒有自知。」
《自證》頁151:「現在讓我們回到訶梨跋摩的自知觀點中發現的『不一致』。……現在我們理解了訶梨跋摩一方面建立自知,另一方面又否定它,這並非真的自相矛盾,因為他是在以二諦理論來分析它。」
如前所述,訶梨跋摩從來沒有承認過自知,他解釋俗語「意能自知」時已經把「自知」的概念換成了「自緣」,這不能作為他認可自知的證據。二諦理論或可以說明《成實論》的其他問題,但在「心不自知」上,《成實論》是一貫的。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王路:烦恼的生起有一个过程 (10人喜欢)
- 王路:一加一与断烦恼 (9人喜欢)
- 王路:尿到一个壶里 (14人喜欢)
- 王路:「有隨眠心」與「有染心通二」的「二」 (3人喜欢)
- 王路:怎样打造专属的书架? (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图书市集上遇见的好书 1562次浏览
- 动画片中的时尚美学 35.3万次浏览
- 全球寻找招财猫大赛 15.0万次浏览
- 公共交通上的文字“风格练习” 4122次浏览
- 记录你的毕业打卡清单 1.6万次浏览
- 大学老师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33.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