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过值得一提的书
年初的时候,我和朱老师侥幸逃过了武汉行。紧接着,跟绝大多数豆友一样,镇日闭门沉浸在明知道越看越沮丧却忍不住去刷手机的哀恸中,想要让自己抽离出来读点书都很困难,事实上也读不进去;除了捐钱到合适的渠道和项目,似乎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在其他人陷于水深火热的时候,我个人对读书有一种深深的不道德感。 那个时候,大家都想快进或从日历上划去这一整年,怎么可能想到,尽管世界的很多地方仍不安宁,但至少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2020年会迎来一个大家(起码表面上)过着同于以往日子的收尾,惟暗涌犹在,时代的走向,个人的不安。
后来的很多时候还是会觉得伊于胡底如此世道安坐在家中读书是可耻的,是逃避;面对现实屡屡碰壁之后,却又总是只能逃进书里去“钞古碑”,呵。今年的这篇总结写得长了一些,可能就是想为这一年留下些什么,见证些什么……
聚散有时
聚散有时,很像是今年的写照。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约翰·勒卡雷、大卫·格雷伯、乔治·斯坦纳、简·莫里斯、迈克·雷斯尼克、路易斯·塞普尔维达、小林泰三、袁广泉、傅聪……去世,有些是高龄,有些则死于新冠。年初所想的直到年末我仍然认为,能熬过这一年似乎就是胜利,大家应该都不甘心与这被诅咒的一年一同堕入黑暗,幸好还有光明——2019年12月30日大光明看完《默片解说员》,7个月后重回大光明等待《象人》开场闻睹上影节重逢音乐当场落泪;今敏逝世十周年,终得大银幕欣赏《红辣椒》;年末的《星际牛仔:天国之门》完满了童年回忆,《魔戒》和《霍比特人》六部曲喜提UHD。许多活久见的系列迎来更新或完结,也给许多人的生活带去一点亮光:《四叶妹妹》14卷简体出版,终于追平了日版和繁体版,小岩井四叶一如既往治愈人心;染上富奸病的井上雄彦,《REAL》终于迎来第15卷,《浪客行》就不去说他了,至少灌篮画集出了第二本《PLUS / SLAM DUNK ILLUSTRATIONS 2》;石黑正数《天国大魔境》繁体版年更到第二卷,目前尚不知道会是佳作还是劣作; 牛姨《銀之匙》最终卷第15卷繁体出版,大虾夷农高物语落幕,以后只能蹲守百姓贵族系列; 翁贝托·埃科的倒数第二部小说《布拉格公墓》终于简体化,比原版和繁体版晚了10到7年;伊藤润二居然几乎得以全身入华,《旋涡》完全是我初中时的阴影;谷口治郎遗作《光年之森》《引路者》繁体版出版,其画出让人百看不厌反复阅读直至书页破烂之作的心愿想必是实现了;宫下英树“战国”系列的最新作《战国权兵卫》在2016年日版启动的四年后终于出了,差点以为东立要坑了;之前被抢空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重版出来,终于买到对堪着地图拜读了一遍;“别睡,这里有蛇”亚马逊丛林子承父业探索“数字起源”的埃弗里特父子又引进了一本《语言的诞生》真是可喜可贺;东京奥运在《续横道世之介》里顺利召开,虽然这是“找不到工作的一年”,结局也早已注定,但吉田老师“想世之介了”而有第二卷这么个意外重逢算是安慰。人生既然已经衰到底,那接下去就只有反弹了!

一场曲终人散的3P为马修·斯卡德系列画上句号,继《葛洛根的最后一夜》,送了又送,终要告别,这部平平的中篇却教老书迷几乎落泪。
值得一读:
勒卡雷向他“圆场”的老朋友们史迈利、吉勒姆和成名作《柏林谍影》的最后告别,很难说这部作品究竟是成或不成,因为注定有太多情怀在里面,光是年近九十的作者把《柏林谍影》如工艺铸造的模与范那样把原来的故事整个夹住重述或颠覆或升级这般用力了一遍,这个故事就值得读。而这位老者想要在他的作品世界里传达的,其实在处女作《召唤死者》的结尾就已经说过了。
从《岛国之冬》到微妙一字之差的《南国之冬》,聪明但心猿意马不持久、一会儿一个念头的张大春终于少有的完成了他的一个系列——“春夏秋冬”;“大头春-我妹妹-野孩子”算是写完了,“欢喜贼-富贵窑”“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大唐李白”全没有写完,“本事”有卡有棍尚缺其三,更不要说他有书名不见成书的“这就是民国”。现在这部《南国之冬》也未必是他当年设想的模样了,毋宁说是王家卫《一代宗师》从编剧到编剧顾问和“这就是民国”这两厢撞击出来的一个产物,不管怎么说,恭喜他完成了。
聊备一格:
有生之年的更新,开启我轻小说及衍生动画的一部作品,今时读来已不复从前,还不如冰菓系列周边《米泽穗信与古典部》里面附送的那几篇有意思,但书后作者的附言又叫人泪目。究竟何时才能回到那永无止境的八月啊~
年度文学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这个作者属于有生之年都该读一读的,无论你是不是文学读者。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工作却以德文写作的德国作者,他在德国受到的关注好像还是英美更厉害些;他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风景或人像照片也往往让不了解的读者以为这是真实,为虚构作品配以真实照片的倒是不止他一人,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同样深谙此道。这本可以看作是游记,惟字里行间的气息仍是他一贯的莫测,失落的世系,所以虚构类的《奥斯特利茨》《移民》要一并推荐阅读,全面走进塞尔巴德的世界。
值得一读:
流动、女人、一生和世界,一种非常舒服和恰到好处的叙述,没有放飞过度的晕眩,只有文字才能承载的诗性。
2020年可能是“对马岛之魂”主题年(笑),游戏大热,黑泽明模式美到不行。《Angolmois:元寇合戰記》繁体版“对马篇”10卷阶段性完结“博多篇”未及引进,还有井上靖这本《风涛》。一般情况下叙述这个故事往往是:蒙古人两次遭遇日本人所谓的神风,完。仿佛这其中与汉人和朝鲜人无关。而多年写作西域题材的井上靖抓住元世祖忽必烈发给高丽国诏书中“勿以风涛险阻为辞”,把周旋蒙日之间的驸马国的进退两难刻画得淋漓尽致。政局牵动各方,《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可参看。《蒙古袭来》尚有网野善彦、服部英雄同题大作,国内也未有引进。
玛格达・萨柏这本《门》确实很有意思,把二十世纪前半叶的苦难和代表过去的坚忍等品质化作一种老灵魂压缩在一个孤僻怪戾女佣的身上,不然就不会有英译本入选2015年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的事情了——五本虚构五本非虚构里面能有一本翻译小说,还是东欧的?!美国人口味其实蛮封闭的,不是出色或特异到一定程度可撬动不了门,当然,必定得雅俗共赏。俄罗斯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尚算符合这个条件,之前那本《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我2017年底操办思南书局快闪店的时候选进了书目,没有归在文学一拢,以国别和世相的角度陈列,最后还推销给了来逛店的国政国关教授。这回的《我的孩子们》依旧写得相当吸引人,不知不觉就读了百多页,不过不知道是我作还是挑剔,有时候写得太滑了反倒让我觉得有点坏事,有些历史人物滑稽化的寓言式表现亦显轻浮。雅辛娜在俄罗斯国内有不少到底算通俗抑或纯文学的争议,2020年《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又改编成了电视剧,这样更加没法消停了。苦药包点糖衣倒是可以理解,有些事情藉此不再知者寥寥才好。(对了,十月文艺同系列叶罗菲耶夫那本《我的父亲》,其实就是Хороший Сталин,当年原名照翻出的,现在大概不行了才改了书名。)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坏事开头》也有点像,他的药引几乎都是情欲一路,所以本本都极为撩人。
伊比利亚半岛二十世纪基本就是造孽和还债,《坏事开头》的佛朗哥如此,隔壁葡萄牙的萨拉查政权亦是。安图内斯今年一下子由两家出版方引进三本代表作,《远航船》逆炼卡蒙斯,并非卢济塔尼亚人的成功远航,而是黯然归来,安图内斯文学特色在此著彰显无遗,浓郁粘稠杂糅混剪光怪陆离,对没有一定西葡语文学基础和葡萄牙殖民历史基础的读者而言,要跟上他抛出来的各种梗可谓艰难无比,一路跌跌撞撞更加泥泞凝滞。《审查官手记》谈后萨拉查时代用多声部轮回,《世界尽头的土地上》化用自身军医经历写安哥拉独立与战乱,安哥拉确实也是创作者不可多得的风暴之地。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以《贩卖过去的人》《遗忘通论》书写多股势力交织的这片土地,美苏争霸、小弟南非古巴代理出手、国内安人运安盟安解阵相互厮杀,一个女人为避难竟将自己关在家中28年,背后的民族、信仰、利益冲突是否终有被弭平的一天,从苦难中诞生的文学能否为我们照亮暗夜的路?波兰传奇记者卡普钦斯基就身处炼狱前线,以此经历为蓝本的纪实动画《人生的另一天》是我2019年上影节看到哭的电影,据说,安哥拉之行为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出发前在波兰他只是个记者,从战场回来后却成了作家。(这四本里有三本都是同一位译者王渊翻译的,相当厉害。)
有些人觉得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过于冗长,我倒不这么认为,被纳粹占领的日子就是这么漫长难熬,如果太短还不及铺陈众生相就二战结束,那怎会有现在这样让人嗟叹楼起楼塌、载沉载浮的效果呢?遗珠肯定是没错的,过度追捧倒也不必。
之前有人在豆瓣上推一些小众文学丛书,我恰是这些系列的拥趸,几乎都买了,也读了不少,一是突破英美等主流话语输出大国看看其他国家的文学成色和风格,二来藉此看看世相民情。那些土地,即使在非虚构的领域,也是空白与缺失的。皮格利亚《人工呼吸》和塞拉诺《孤独的卡门》看似都以追寻一个失踪者开头,但通向的迷雾一个是阿根廷那段人命如草芥的过去(为何采用隐微写作的模式就可以理解了,作者还狡黠地加了点“造假”),一个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塞拉诺《十个女人》《我们如此相爱》共铺陈了14个女人的生命可说是囊括了各种经历,《十个女人》那种心理治疗师和9位病人如英美互助会一般的聚众倾诉模式,有点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文学感的存在,纯用生命和经历说话。这让我想到,今年慕名找来的两部韩国当代小说《离别的山谷》《百年旅馆》,比较失望,政治和历史没有很好的融入文学,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机械,一味卖惨并不是文学的胜利,那不叫硬核而是夹生,反而同系列的《女人们和进化的敌人们》还能看出些新意。如何在铁肩担道义的同时,按照文学自身的逻辑机制和题材的各自情况来生成、敷衍,是许多写作者需要面临的难题。
聊备一格:
全书当然很流畅顺滑,但是有些机械降神或该硬刚的地方都虚晃过去了,是笔力和胆量的问题。
以失踪开篇,重点却不在失踪者身上,而是13年间村庄各色人物的其后生活。有点像《教区纪事》的那种编年感,书写者不是牧师而是天上的月亮,每年新年烟花照常点亮夜空,但人们的喜悲却各不相同。没有准备的读者会一直期待那个失踪者的名字如指引一般穿过这文本之海,然而只有失焦,星星点点的都是村里人名构成的马尾藻,没有海图(人名网络信息图)真叫人绝望。想要读有焦点版的家长里短,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一切皆有可能》你值得拥有。
可与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同读。
比《聊天记录》不那么过于迎合英美文艺左派潮流,有关阶层和青涩恋情的部分都比较真实,唯一就是女主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些不幸?富人家里有破事也是近年文学一大俗。
有直译电子版和转译实体书两种,我看不来电子书就选了纸质,对翻译并不抱什么期待,少见的由中图网策划销售就能说明一些事情了,无论转译和直译都是要看两种语言的水平和文学储备的。同样时代主题,《罗特小说集》已经出到789,肯定是约瑟夫·罗特技法更好,但布洛赫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一直有文以载道之心,他那点颇民科的哲学、政治学、群众心理学研究一直得不到人赏识和承认,所以文学成了现实的托付,《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里写的明明白白。《梦游人》的问题就在于,为了展现他的心理图式,人物提线木偶感太强了,第三部即使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众声喧哗,也无法拯救他这一点。现在看来有一点文物感的一部现代经典。
一个是美国人写日本的犯罪案件,一个是法国人写朝鲜绑架日本人,这类小说的情感托付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至少法国人应该是一大宗,从罗兰·巴特到妙莉叶·芭贝里,法伊也不是第一次来,之前写过《长崎》。《日人之蝕》同题非虚构可参读《非請勿入區》。
妖作:
顾名思义了,在我的主观里,难以评价、消化或(文坛整体或作者个人生涯)旁逸斜出的作品。例如《七个疯子》和《喷火器》这两本剧情连续的上下集小说,革命加搞女人,写得好是陀翁,写得不好是蒋光慈。妖得有水平,搞文学的、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有些则妖得有些惺惺作态,读过就算吧。
年度传记、回忆、随笔
终于引进了,文学创造和个人经历并重的一部相当完满、居中而行的传记,像是一份来自性爱好女巫安吉拉·卡特魔法王国的邀请,邀请没有读过的人初试云雨、读过的人鸳梦再度。她的代表作《明智的孩子》也重版了,赶紧去读。
勉强算吧,看在体力与苦劳,和提供了一些国人狭窄视域里被忽略的人头。他那种时不时要冒出来的嘲嘎嘎的态度我总是不太能接受。另,中译本不全。
值得一读:
一部很有反省意识的学者回忆录,阶级、性向、区隔等很多方面引人思考。与《识字的用途》的取向不同,更个人,也不那么怀旧。与伊娃·霍夫曼《迷失在翻译中:在一种语言里新生的故事》也可参照阅读。
很小的一个切口,但方方面面都写到了,非常精彩,万花筒一般的众生相。
读了这本才知道,原来小说的背后是这样,也深深为法国现在一年还能卖出一千万册《局外人》感到震惊,法国人口才六千七百多万啊。
又是小众冷门文学系列,北欧文学译丛和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奥萨·林德堡和琳·乌尔曼两位女儿写的都是自己和父亲的相处,只不过一位父亲是离婚潦倒酗酒技工,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英格玛·伯格曼,然而写的更鲜活的是前者,我读的时候时时刻刻想到占黑小伙和她的嘉涛大王,那种父女关系叫人羡慕也叫人心疼。琳·乌尔曼随母亲生活,所以跟父亲相处本就少,到晚年想为父亲录音采访,父亲已经老到无力完成了,很是残酷……以这个视角顺带来提一句占黑。套用朱老师最新一部心头好《排球少年!!》里的说法,《小花旦》是占黑的齿轮磨合之作,在原有板凳很浅的格局里,《街道江湖》已经运转得很流畅、发挥到极致了,能充分回应《空响炮》的得奖,证明占黑的写作实力,不过这个嘉兴版的“米格尔街”终究是个起跳板,再想要有所成就则需要探索、成长与适应,她得靠厚厚成迭的12块5绿皮车票来一步步走出老破小区、男保女超和十分倚赖的老王,总要有放手那么一天。《小花旦》我读来大概头尾尚可中后不太行,这几篇的参差和五里一徘徊是明路、歧路或是回头路,愚钝如我在没有下一本的情况下还不好说,但以她跟人打成一片的能力,我不担心她经验匮乏向壁生造。
粉圈入侵豆瓣的受益者。同样是俄罗斯作者,《记忆记忆》拿过2018年大书奖,之前提到的《我的孩子们》则是2019年。《记忆记忆》的问题在于,创意是很好的,但在现有完成品的框架里没有发挥好令人信服,就好比2004年有部短片《超市夜未眠》(Cashback)惊为天人,后来编导拿到投资扩展成了102分钟的长片,便不复神采。精华全在原先那短短的18分钟里。《记忆记忆》也是如此,营销上拼命打的建构又消解的小瓷人意象和金句“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在我看来就是仅有的华彩了,后面更多的是作者的笔力不济和分寸失准,旁征博引人设没立起来,殊不知大师手笔的闲庭漫步是战略性要绕回来的,绕不回来便只是东拉西扯,又不舍得全数兜着。偏偏评论者最爱这一套,窃喜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所以评论文的可读性比原书来得要高。如果当初作者大力削删一番,堪为年度佳作。
聊备一格:
菲利普·迪克传、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
第三任妻子安妮·R.迪克写的迪克传,其实原名叫《The Search for Philip K.Dick》,在不同人眼中的迪克形象不同,确实需要追寻拼合一番。安妮眼中自然自己是最懂最爱丈夫的,那些高质量的作品也孕育在这段婚姻的几年里。但《高堡奇人》书前的毒辣献词——献给我的妻子安妮,没有她紧闭的嘴巴,就没有此书——有点戳破美好。迪克确实有才华,《黑暗扫描仪》痛挽死于毒品的朋友也真挚无比,但他吸毒滥交毁坏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确是事实。这本传记谈论文学的部分不多,期待一下科幻世界即将引进出版的劳伦斯·萨廷所著传记《神圣入侵:菲利普·迪克的一生》。同样因各种书信资料引用很全而失之琐碎,变得隐私八卦俱全,文学意义不足的还有《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邪教伪科学男女关系什么都有了,色魔阿西莫夫如果活到今日一定比DNA发现者沃森还身败名裂;不过至少补足了坎贝尔治下的科幻杂志与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些师承或指点谱系。《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的作者冈恩前几日去世,他那本书的问题在于太古早,就算加上后面补缀的相当政治正确的短章,也有点没落在大众的兴趣点上,对专业人士而言又有点过时,编校质量到附录的表那里崩得更厉害了。两本书合一块儿读才能有点意思,八卦和文学都有了。
有理、有力,但有时也过于糜丽,因文害义,顾镜自怜。
既是纠标点语法编辑职业病的发作,也是《纽约客》工作的一段记录。结尾有意思。
读起来还是挺压力山大的,如果跟不上作者的哲学基础的话,那就躺平当个水母或翻车鱼好了。
年度类型文学
潇湘神那篇堪称神提升(不愧是我看好的人,他的《金魅殺人魔術》是我2018年的年度十佳),负责收尾的陈浩基都几乎快要兜不住他的掌风,只好天外飞仙。
值得一读:
完成度非常高的HK版仿作,令人相当满意,期待后续。作者并不是假托洋名玩福尔摩斯都是华生写的梗,其实是莫文蔚的兄长。
六十年前的旧作读来依然令我击节赞叹。不过我最喜欢的他的《佩特罗夫事件》是少见的由一份真实的伪满时刻表作为灵感的时刻表犯罪,一般想来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刻表这玩意儿应该是玩转不开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要么晚点严重,要么腾挪不开。所以不如凭借《満洲朝鮮復刻時刻表 附台湾・樺太復刻時刻表》和小牟田哲彥《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從臺灣、朝鮮、滿州、樺太到南洋群島》来写个中国特工张震列车锄奸事件吧。
怪异出格设定下的优异推理作品,不可小觑。
聊备一格:
第一次接触韩国推理,居然有这个水准。
非常掉文学书袋的一部古典推理作品,这一点击中了我。
年度行走
我自己是宅男,不是二次元,而是真不爱动。所以看各种书让作者替我出去奔波劳碌毒日头起血泡闹肚子,何乐不为。像德国家庭一家四口徒步从德国走到意大利的《带着两头大象翻阅阿尔卑斯山》,或是罗常培《蜀道难》鸟居龙藏《西南中国行纪》《满蒙的探查》这种学者行路记,都能读到会心一笑有趣之处。
空缺
值得一读:
国内可算一流,受限于自身阶层、教养和出版环境,有时言不尽意,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拿到世界层级还有很多欠缺,同题作品胜之者多有。鼓励和期待。
浮世恒河:印度圣河边的罪恶与救赎、恆河生與死:從恆河的今昔探索印度的未來、史诗之城: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世界
前两本都有许多篇幅探讨恒河的污染及治理,正好可以看出作者的成色如何,但《浮世恒河》会多一些欧美文娱明星在印度的经历与八卦,这跟两位作者常撰文的平台一是《纽约客》一是《金融时报》也有关。刘子超的问题就是更接近《纽约客》或《时尚先生》的谱系,偶尔过轻不染风尘。《史诗之城》 既是个人找寻身份的历程也是加尔各答这座城市的记录,近乡情更怯,有时落笔很温暖。印度小说这几年构思精巧透射世相的不少,《赶掐抅掐》(班加罗尔)有点太写作班式的刻意,而《等待乔纳森》(孟买)未免有点玩世不恭,但都不失为一面好镜子。
前者轻松有趣读来流畅顺滑,开胃佳品。后者多年后回到故国,这种姿态让作者既像个本地人,又能保持一定超脱,这一点是很多行旅作者容易把握不好的,有些姿态过高失之傲慢,有些过于移情失了分寸。欧洲边缘,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三国之间这片土地,阵营、信仰、民族、语言和历史纠葛,每个与作者交谈的人仿佛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两本书合起来的路程颇有点像前辈弗莫尔,那年他18岁,徒步从海牙想要走到君士坦丁堡……
聊备一格:
苦劳,题材有意思,文字上还是太网络日志,密度上不太像专门为书创作的。
日本一根筋的中国通很多,有“三国志男”佐久良刚这种,也有坂本一敏这样热衷面食的,还有汉代宅如松坂桃李他爹,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给娃起名,以至于这朴实孩子一度有点不好正视自己的怪名字。坂本一敏作为旅游业者有先天优势,去的地方多,去的时候早,十几二十年的寻面经历更有意思的可能是保留下中国那个时代的旧影,我以前读赖瑞和唐史学者眼中的中国游记,也有这种感觉,藤田勝久的《司馬遷の旅:『史記』の古跡をたどる》不知何时可以引进?
年度世相
这一年最常见的话题归结起来可能就是:要把人当人。 聚焦在两个方面:生老病死和女性。 在此我愿向大家推荐:
拯救婴儿:新生儿基因筛查之谜、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
被隱形的女性: 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性别
《照护》作为一本回忆录,涵盖了两个方面:凯博文是如何成为医学人类学的开创者,并在中国找到自己必生学术志业,以及妻子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自己如何照护和反思。真可谓知易行难,一辈子研究人本主义的医疗与照护,临上手真要照顾老伴,才知道多么不容易。从白大褂换上病号服的拉娜·奥迪什也在一场一场的手术台上体会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不是自己就是ICU工作的医生,恐怕她无从发现更无处反驳医生的诊疗与处置。《病床边的陌生人》与《生死有时》梳理和记录了医生、患者、家属权利的消涨,从二十世纪中叶战时状态残留罔顾人权的医疗与科研体制到逐渐打破医患双方皆被异化的今天,在最多人离世的医院,何为死亡,何为有尊严的生命,医疗照护该何时放手?都是三方(有时甚至更多方)不得不博弈的战场。在医者看来,不存在什么自然老死,总有一个器官衰竭导致心肺呼吸停止,抢救到几时、要不要冒着肋骨断裂的难堪做心肺复苏,是家属甚至患者本人都难接手的烫山芋,而需要恪守医誓的医者也不能轻易建议放弃。因为,这都是活生生的人命,没有人愿意背上结束他人的性命的重负。有时患者坚强得尴尬,在疗养院/家中与医院ICU之间来来回回却不见撒手,照护的重任又该如何承担?人类学家在医院里看到的众生之苦还不仅老病死,生也并不容易,拉娜·奥迪什便是怀孕过程中引发的肿瘤作怪导致九死一生。Debora Diniz在《Zika : From the Brazilian Backlands to Global Threat》中书写的巴西孕妇处境两难,当时寨卡病毒甫兴,其与引发胎儿小头畸形之间关系尚未确认,而巴西法律关于堕胎规定严苛;怎么想,前路都崎岖难行。美国推行的新生儿基因筛查也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凭数据的偏低就有可能置家长和孩子于长达半年不知是否确诊的惶惶不安中,对孩子和夫妻之间的关系都是煎熬。 这其中双重被压迫的便是承担母职的女性。近代工业化以来,西方和日本这种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环境,让女性成为缺乏经济来源的依附者。韩国的“金智英”曾被斥为“妈虫”,似乎养育子女、照护老人、处理家务都轻飘得不存在,甚至不得不强调家务也是体力劳动才能变相摆脱整天喝咖啡的形象。而作为劳动,女性并不存在报酬,这亦成为日本电视剧《逃避可耻却有用》中的场景,女性的家务劳动被大大低估,其实理应获得报酬和认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第二波女性运动,让女性走出家门。但工作与家庭的两头担,愈发两头落空,没有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政策的支持和帮扶,让世界各国女性都倍感压力。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如瑞典那样成为美日德意等国女性羡慕的生活、工作环境,《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的作者、美国社会学家凯特琳·柯林斯仅在德国就感受到两种习惯的碰撞,前东德地区成长起来的女性从小父母双职工的耳濡目染,周遭也有许多托儿设施至今开放,一旦搬到西部环境中,社会对女性的期许更多是家庭主妇,没有3岁以下的托儿所,如果育儿时间不够还会被贴上“乌鸦妈妈”的标签。在柯林斯的家乡美国,女性所拥有的法律与政策支撑就更少了,即使大名鼎鼎的《向前一步》作者、IT业高管谢丽尔·桑德伯格2014年尚在谷歌工作时,因为怀孕腿脚浮肿难行,跟公司创始人抱怨后,谷歌才意识到需要设立孕妇停车位在出入口正前方,越快越好,并承认此前从未想过此事。而政策、医疗、科研、设计等诸多方面也都忽视了女性的需求:前面就说过女性的家务劳动没有报酬,不仅如此,竟未被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里;冬天冰雪需要铲融,职能机构往往只顾马路不管人行道,可女性应用道路的方式和情境无论接送孩子探护老人其实都更多集中在公交车站与人行道这些毛细血管上;医疗数据忽视男女有别以至女性病情延误、厨房橱柜高度以男性身高为尺度、汽车安全措施只着重驾驶座忽视女性常坐的副驾驶、防护服设计只有体前一个导致野外或极端环境下女性如厕困难——这一点在年初暴露无遗,我们这么多人为女性医护工作者捐个人卫生用品,是因为什么?
2020年上半年最惊喜的阅读收获,压过了本来就有预期的小熊英二硕士论文《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出版方起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太迷惑性了,其实书名是《民族紛争を生きる人びと 現代アフリカの国家とマイノリティ》,写得非常不学究气,可看作是一个人类学家写的纪实观察,有学者思考也倾注个人情感。苏丹、南苏丹、达尔富尔,种族、石油、殖民历史,大国立场,加上最近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过去担任埃塞俄比亚卫生部长以及外交部长期间可能参与种族犯罪的新闻,这本书值得一读。
书名:xx的xxx,作者:马岳
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最新作品,以学者的角度尽量客观平实地记录互不信任的螺旋何至于一步步走到2020年初,并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牵连影响甚广,但因为新冠疫情袭来,整件事情的走向短期内没有明朗的可能。
值得一读:
构思精巧,如菌丝网络,一拉可牵出一大片。可能就是因为轻盈,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串联起松茸的生产销售网络,里面每一章其实都再能好好开掘写一整本书。
很有意思的一本音乐人类学作品,也示范了一个学者的田野礼仪。可参读《苏亚人为什么歌唱》。突然想起今年读到的一个音乐人类学冷知识,清末起苏北里下河地区出家剃度的人很多,言传身教一代代下来,导致现在包邮区各地寺庙演唱梵呗全是苏北口音……
聊备一格:
非常契合国内新闻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无依之地》,涉及仓储分拣与物流派送从业者的苦痛,可同题关注,另可参读《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本来没期待,毕竟这套是院校项目书,意外写得挺不错,但一到捕鲸这个话题,就日本官腔了。
非常情怀的一本纪实,很多日本出版界的冷知识,包括各家文库纸色的差异,后面棒球队和商店街酒吧的部分略有点发散。编辑仓促,第一页就有错别字。
年度人文学术
在影视游戏网络手机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且唾手可得的时代,女性阅读言情小说到底是自我赋权还是奶头乐?这本书的研究和态度是严谨和专业的。
以跑马、跑狗、回力球为聚焦,点中了中国人如何洋为中用的转化,运动不仅仅是运动,也是身份地位的比拼、国族之间的抗衡、日进斗金的生意、无尽诱惑的赌博……
精彩的梳理,有许多大开眼界的蝴蝶效应,愚钝如我之前万万没想到。
值得一读: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本人”自画像的系谱、“民主”与“爱国”: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
前者作为硕士论文相当厉害(不然也拿不到三得利学艺赏,硕士能这样,就跟项飙“浙江村”差不多地位),各种春秋笔法或曰静静看人装逼,与之后的博论《「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我2016年的十大)完美承接。尤其适合当下国人阅读反思。可参读《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后者简直是一部战后思想史,战后日本作为一个被赋予了和平宪法不设军队的国家,如何看待自身、美国、过去和未来,成了撼动整个国家和几个世代的主旋律。
国民政府对藏交涉史,所有的问题,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地缘政治、现代生活方式与普世性,都是当代问题的一页参考。
成人漫畫研究史、成人漫畫表現史、日本エロ本全史、性表現規制の文化史(「色情就是不行!」)
边界、试探、伦理、法律、道德、自由……
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
非常好的一部书,细致且条分缕析,唯最后一章实在是@#¥%&,过于傻白与乡愿。
半部书都不在简单地介绍神保町的书店,而是探讨为何在神保町会形成书店街,客群、货源、运转的机制为何,比一般书痴读物高明不少。
冲绳在东亚历史中的转运地位值得被重新审视。日本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冲绳出的书本土不太买得到,与物流和成本有不少关系,也与冲绳的历史分不开。冲绳的出版物充满了对吾乡吾土的热爱,饱含冲绳人的族群意识。如果疫情过去,有机会去冲绳,请务必去那里的书店看看。
聊备一格:
驳斥了民间说法,认为卢舍那大佛并不是照武则天的脸雕凿的。《雲翔瑞像:初唐佛教美術研究》可参读。
不得不佩服作者神奇的脑洞,毕竟还未破译,无法判断这个二进制的思路对不对,但看着有一定道理。对古文字有兴趣的,推荐已被破解的《古埃及圣书字导读》,小朋友就读读大英博物馆出的圣书字版彼得兔《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好了。
从东西两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二战的走向,日本就此南向,苏联放手对德。虽然成书有点年头,但值得一读。要知道,这场战役也影响了村上春树的人生与写作。
非常适合日本(文化)史入门通识阅读或当教材使用。
年度艺术/图像
我常年会关注的两类艺术书,一类是图书设计装帧,一类是字体设计与呈现,可能都算与书有关,一个是面子,一个是里子,只有内文版式字体合适润物细无声了,才配得上工艺精良的外在。今年读了比较喜欢的有:
和田诚《定本 和田誠 時間旅行》、安西水丸《イラストレーター 安西水丸》、安野光雅《安野光雅装帧集》、宇野亚喜良《宇野亞喜良クロニクル》、花森安治《花森安治的設計書》、芹沢銈介《芹沢銈介・装幀の仕事》、西川满《華麗島・臺灣:西川滿系列展 展覽專輯》
製作文字的工作、香港造字匠:字型城市、你看港街招牌、解構鐵道文字設計:深度剖析筆畫之間的美學奧義、篠原榮太のテレビタイトル・デザイン、町まちの文字 完全版、隐字上海

昔咄きりがみ桃太郎
谁能想到今年的年度之选会是一本1973年出版的老书。之前读《安野光雅装帧集》的时候看到就留了印象,拿到实物真的很棒,想把其他几本也找齐。

抽丝剥茧、推理、比对,这居然是一部研究市川崑电影片头究竟用了哪种字体的书。Amazing!这种跨了电影和设计的书,国外不少,或讲科幻电影的字体选择,或讲电影中的女性内衣(汗)。
因为2019年大英博物馆漫画大展官方导览书《Manga マンガ 》封面上小萝莉阿席莉帕的美颜入坑(那时谁能想到她颜艺惊人),结果深陷这舌尖上的北海道,不能独我一个人吃“屎”。一并推荐《遇到熊怎么办?》不仅仅是封面可爱喔~(不过b站漫画版被删改很多,我还是慢慢蹲繁体版。)
值得一读:
对中国画这个概念的多重探讨?怎样算中国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画为何?是某些技法、画家的血统,还是画作于何地?柯律格不少书我都挺喜欢,如《蕴秀之域:中国明代的园林文化》。
很多年前读过简体旧版,读完这本彩图增订新版,再想想舒琪在接受网络访问时发出的香港已经不存在电影工业的感叹,默默拿出那些美好年代影响我至深的几部电影蓝光重温。
前者可与佐藤忠男《炮声中的电影》参照阅读,后者则跳出两位女演员,进入日本面对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文明所反映出的民族性与面相的范畴了。
東京:世界の中心、To:ky:oo、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
赛博朋克是你,九龙城寨是你,只有东京这座城市是永远的全宇宙最爱,怪兽们可以证明,我也可以。
2014年有个一期就被没下文的电视节目“三谷幸喜之书架是宇宙”,嘉宾市川猿之助拿了家里的一百本书到现场来展示。本来节目组想的是书架的选目、排列呈现是一个人自我或外表的某种具象,可以看出人本身或自以为或想让人以为的形象,结果市川猿之助说自己读过的书大都卖二手了,这些基本还没读,于是众人绝倒,节目常规化无望。不过一旦有看人书架的机会,我可从不放过,理由么,上面都说过了。
倏忽一生,左右对照的设计相当精巧,仅有的几次跨页均因着感情的溢出,整本读完颇有些惆怅。
跟Kelsey Oseid的同题彩绘《Whales》相比,我还是更中意黑白的这本。
很可以小中见大的一栋建筑物,作为援华工厂福利一切的见证者,红霞影剧院现在成了艺术家曹斐的工作室和其艺术项目的聚焦。这类艺术家操盘的包含记忆、再现、重构、解读的有各界人士撰文的主题书是我这几年比较喜爱的艺术书类型,其中的成功之作避免了艺术家一人的知识视角缺陷、过度风格化,和常见的小题大做无病呻吟自视过高。Ted Hyunhak Yoon explores编著的《Decoding Dictatorial Statues》和何翔宇(He Xiangyu)编著的《Yellow Book》都还不错。
Le Corbusier 5 × Unité d’habitation
摄影集,柯布西耶马赛公寓和它的兄弟们。
在代官山茑屋买的,远观美丽无比,静看全是垃圾,艺术与环保的结合。美,也惊悚、警醒。
一部意外好看的自述文集,看混血儿濑户正人是如何成为职业摄影师,还有机会参与深濑昌久《家族》掌镜。小林纪晴跟着荒木经惟去皇居拍天皇生日那段读来感慨,虽然天皇已经换了又换,可跟我今年年初特意去观察的没差多少,“多数是老人和右翼集团,几乎看不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江户人有大把时光好挥霍,故而娱乐吃喝文化都异常发达,这本书可窥一斑。
其实是汤浅的动画版更好,细节和勾连圆润丰满,但漫画版也值得鼓励,毕竟是原作。
聊备一格:
谁能想到这游戏竟部分映合了2020年的世界?
架在中日之间的小型蝙蝠出版社,打头的《你好小朋友》风靡全国,出了续集,未来还有第三集,一堆已为人父母的八零后买来缅怀八零年代,但其实里面拍的都是七零后。主理人不愧媒体出身,这回又推出佛像摄影集,从土门拳古寺巡礼系列里剔除建筑、风景等其他照片仅选佛像成书,一般人可能会纳闷是不是题材比小朋友收窄?其实不然,茑屋书店进军中国市场店内备货最多的工艺品是什么?是小型佛像。这也是一个能击中很多有消费能力的人的题材,文雅之士:一本收藏,一本装裱。
因为作者的书看过一些了,所以就没有那么惊喜了。
意外很好看,可惜故事没完。
美食与登山的结合,啊,我陶醉了。
一度在国内公号文上很火的一栋乌托邦般的现存日本最老(竣工于1913年)的大学生宿舍,动画《四叠半神话大系》片头取景的地方。
Mirages: the Art of Laurent Durieux
插画家的作品结集,里面有不少熟悉的作品,如《现代启示录》UHD的封面……喜欢电影和艺术海报的豆友不要错过。
国内原创的起步之作,跟“日本营造之美”“穿墙透壁”等相比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专业与通俗如何平衡,术语密度和是否需要文图并茂解释,线图也有不少纰漏。但这是太和殿啊,其他作品没有的、得天独厚的题材。(怎么画示意图,还得看日本人,例如《継手・仕口:日本建築の隠された知恵》,把榫卯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年度趁手小书
佐野洋子和谷川俊太郎劳燕分飞前的唯一合作,轻盈却富有层次,交织的创作方式其实难度不小,非常人能驾驭,两个人一来一回,这应和不简单。
圣奥宾功力还是很足的,5本可说是5种写法5个切片有机地形成了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前半生,虽然篇幅都没有很长,但各种技巧撑起了天地,看着是个小帐篷,进去之后才发现人物繁多关系却不乱,寥寥数笔就可望透配角的一生,更何况这些配角在后面几部会不断登场,真的是一组很好的群像。尤其第三部,人物最多的一部,偏偏又是5部里第二薄的,线头行进缠绕,编织大师手笔,完全围绕一场派对展开,水平差的早就写崩掉了,英式小说二寸象牙画传统手艺传承人无疑了。
值得一读: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后的又一部短篇集被引进,技巧更娴熟,情怀更浓郁,也不再有前作每到结尾必来升华的中小学范文感。
这部短篇小说集,有点东西。
菲利普·罗斯的大家小书,又显特色又见功力;《愤怒》这书名更是来源于《义勇军进行曲》“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indignation fills the hearts of all our countrymen)一句。当年爱国宗教人士刘良模赴美筹款抗日,请好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此曲录制唱片,影响甚广。虽然1949之后在海峡与大洋对岸《义勇军进行曲》已然犯忌,但孰能料又化成大文豪的书名。(不过,罗斯用的译文不是罗伯逊的版本。)至于男主角爆发抗争后的结局如何,也是相当罗斯。期待简体版《波特诺伊的怨诉》。
因为是各类采访结集,不免有重复的地方,但其中的精华和坦诚,仍然十分宝贵。
村上蛮动情的一作,有点被感动。
聊备一格:
戴维·洛奇剧本改编的中篇小说,很刺中现代人。
同样是老年言论,比简·莫里斯的《心之眼》要不那么水些,但跟《文化失忆》一样有些与生俱来的傲慢或立场或偏执,看来老年人的份上,也就算了。
意外不错的年轻人,打算继续关注。
这部名剧的译稿居然流失多年最后在旧书拍卖上失而复得,才终于付梓,英达作为译者吴世良的儿子撰文讲述了这段前情,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何译文是充满时代、地域和台本感的了。关于美国黑人在住房上受到明或阴的隔离或歧视,可参看《法律的颜色:一段被遗忘的美国政府种族隔离史》。
年度科普
今年当之无愧的最佳科普,从物理到化学到生物,横跨几个学科的磅礴交响乐,生命的奇迹中有源自物理的必然。作者不仅是热爱星际迷航的科学家,还拥有科技写作双学位,对玛丽莲·罗宾逊、普里莫·莱维、托尔金都是信手拈来,全书托学浓度甚至高到其科学地解释了加拉德瑞尔住处洛丝罗瑞恩的瑁珑树叶何以是金的。唯一缺点可能是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底,不过应该没有什么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诡计吧?
英国人的自然写作确实水准冠于全球,这几年喜欢的作品几乎全出自英国作者之手。就一点不好,浓度太高,老是嫌日本人水得像稀饭的我读这本时居然隔一两章就要歇一歇、缓一缓。
值得一读:
动物的生存仰赖于人类社会的稳定。之前提到安哥拉、苏丹、埃塞俄比亚,这回是刚果(金),维龙加生活着我们的近亲,山地大猩猩……
花很美丽,拍的也很好,就是文图不搭经常要来回翻有点累。
聊备一格:
北美的鹬类迁徙中途仰赖沙滩上鲎的卵,而鲎因为蓝血被人抓去采药折损不少;东亚的鹬类歇息的滩涂被污染被开发或变成堤坝,大人请读《消失的飞蛾》,小朋友请读绘本《生生不息》,环保动保意识要从小培养。
写的一般,关于鳗鱼繁衍与演化的故事还可参见《四季和食:一个地质学家的美食探秘》(WHAT!为什么是一本讲吃的书?)。
原名《18 Miles》,这18英里便是厚厚的大气层。
一些吐槽
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艺术史中的风格与分类 这种既过时学术上又破产的书出它作甚。 旅情热带夜:1021天穿越世界之旅 这印制,那些译文细小得看到我眼瞎,又不是打出招牌的夏宇《脊椎之轴》,我还能以艺术闯作的眼光来视之。 村上春树和我、漱石日记 编校质量行业底线了,谁想当编辑可以随便翻一页来当测试,罗生门般的译名、大清还没亡就伪满洲国…… 万有引力之虹:全译修订本 一次过分用力在外在的重版,但佛头着粪处甚多,编辑和原译者也是不知道在干吗。 年度原创 感觉会再度空缺索性就撤销了这个部门,反正这个书单里原创作品也不多,刘子超、王占黑……就那么几个,顶多到鼓励的地步。

一个人染上了书瘾,就只能不断地加大剂量。 于是迟早有一天,书会从书架上喷涌而出, 堆在地板上,贴在空墙边,直到把自己变成家具,到最后,甚至是主人唯一的家具。 ——[德]布克哈德·施皮南《书情书》
感谢朱老师一如既往的包容和替我挡事,生日快乐!
还有罗小虎,如果不是她的不懈骚扰,我大概三两天就写完了。
另外,我今年捐了一些书给社会公益组织——梅里有为图书馆,主要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当地居民,所以我捐的很多是童书绘本和通俗读物,目前已经开馆,欢迎大家关注。
(梅里有为图书馆位于浙江嘉兴王店梅溪街224号,交通便利,沪杭高速经过,王店出口下,高铁嘉兴南站有公交244路直达。王店古称梅里,是清代文豪朱彝尊的故里,镇上留有他的故居曝书亭,附近还有“国保”王店粮仓群。)

日记提到了15个条目
- 15个条目
藤原琉璃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上海首家茑屋即将开业,应邀回答了几个问题 (31人喜欢)
- 2019年读过值得一提的书 (333人喜欢)
- 2019年上半年读到值得推荐的十种(组)书 (62人喜欢)
- 关于选书和选书师 (117人喜欢)
- 关于《重生三部曲》的六问六答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踏春计划书 511.0万次浏览
- 无生命物质记者会 97.0万次浏览
- 语法跑路的意外之美 4.1万次浏览
- 元宵节灯谜会 新话题 · 2.9万次浏览
- 豆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我」 9.5万次浏览
- 我为生活预留的gap 生活,故事,情感,社会,gap · 14.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