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甄嬛传》的胡思乱想
1.
最近看电视剧《甄嬛传》,总想起《鹿鼎记》。《鹿鼎记》中一条副线,是以韦小宝接二连三的娶妻,来写康熙逐渐收复前明余党、稳定政权版图的过程。韦小宝的老婆们,细究身世多与清朝不稳定因素息息相关,沐剑屏和方怡属沐王府,曾柔为王屋派弟子,代表着前明留下的反清势力;教主夫人苏荃,和陈圆圆之女阿珂,背后是勾结沙俄的神龙教和坐镇云南的吴三桂。最终韦小宝与她们“大被同眠”。
《甄嬛传》也有一条副线,以甄嬛天真的消逝,写逐渐登峰造极的中央集权。多年前我随家人看过几集,当时觉得后宫争宠,剧情再旖旎也没大意思,而对它的批判,比如“女性陨于封建男权”,也太可想见。最近重看了一遍,感触最深的不是女性命运悲剧,而是甄嬛心死之路,伴随集权不断加强的进程,权力中心由个人变成空心。这不仅仅和性别有关。在绝对权力面前,所有人都是女人。
在爱恨情仇展开之始,《甄嬛传》就全景式展现了宫廷内部的等级制度。长幼嫡庶、民族家世、封号、礼物器皿、乃至寝宫与养心殿的距离,都明示着一个成熟的坐标系,出场各人必须对号入座。而晋升之路也非常清晰,它仰赖与权力者的亲疏,更仰赖个人在权力体系中的价值体现。皇帝或许最青睐甄嬛,但皇后的血统、华妃的家世,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效力。私生女、下等官员之女、庶女,都无法善终,出于讲述故事的便利,她们被安上了品行不端、野心太盛的罪名。
权力大网之下,结党成为必然。同等级的权力者之间讲求利益联盟,比如甄嬛和沈眉庄,而不同等级之间讲求忠心。甄嬛刚入宫,就对下人说,“我最看重的是忠心二字。”忠诚成为超越一切的情感标尺,仆人对主人,低等妃嫔对华妃、皇后,一旦跟随不可有二心,背叛者不得好死。这固然是忠义叙事,也是对权力不可挑战的背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来自下层的不忠很可能影响上层稳定,这当然不被允许。
皇后点评宫中各人,高矮胖瘦,性情品格,最常说的话就是“得看皇上喜不喜欢”。而种种事端的处理轻重,是赏是罚,“要看皇上的心意”。宫廷故事常演绎出许多厚黑学,从蛛丝马迹分析权力核心的心意,从而求得被最大效率地分配权力。这种体系之内,没有是非,没有道德,只有权力捉摸不定的喜好。
皇权有一个逐渐巩固的过程。开篇时皇帝登基不久,西北战事频繁,经济拮据,解除忧患需仰仗外戚武将。后来战事缓解,政局逐渐平稳。有趣的是,当权力尚在各种力量制衡之中的时候,皇帝最能与甄嬛共情,她是一朵后宫前朝纷乱事务之中的解语花,聪慧识人,又不逾距。共情顶点是在策划抓捕醇亲王,皇帝找借口将甄嬛送到蓬莱洲避险,当时真是一对“危难鸳鸯”。最终二人共同的敌人被剪除。而一旦权力巩固,皇帝就只剩下一件事——警惕任何可能威胁权力的因素。这其中也包括甄嬛。从不可证的真心、到貌似可证的孩子血统,她都必须从属于皇帝,一点点质疑都将引发骇浪。
这并不仅仅是女人的命运。皇三子为曾参与夺嫡的叔叔们求情,立即被边缘化;年羹尧固然居功自傲,但剧中极力呈现的是他“逾距”一面,比如在天子面前失仪,左右朝臣,为修府邸拆了周围上百间民屋,“在京城尚且如此,青海的府邸说不定比亲王还大”——你一个包衣奴才出身,纵然有天功又怎么能和亲王比呢?任何人都需在自己的网格内生存,任何试图挑战权力结构的行为都将被消灭。
2.
因此,这种体系嘉奖一种特定的性格——沉稳、自持、收敛锋芒、聪明但不让人觉察到自己的聪明。张扬本身代表着对秩序的侵犯。
沈眉庄被人称赞沉稳,但那种沉稳是女德教育的条件反射,她在备受侵害之后选择解放心灵,成为剧中最突破秩序的人。她的死亡是必然,不过之于她,心死才是不可接受的人生。
这种体系也催生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流言。当权力的权重大过一切,关于他的任何信息都非常重要,这可能关乎各人的生存、荣宠和前途。而权力核心则必然保持不被轻易揣度的神秘,他需要提供可供解读的现象,但很少传达清晰的旨意,以便将最终解释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于是各路人马使尽解数打探信息,太监、宫女首当其冲,“小夏子是有些喇叭在身上的”。
陈建斌的选角很合适。如果皇帝长成果郡王那样,也太偶像剧了。陈建斌一张中年人沧桑的脸,几乎没什么表情,方便人们投射着对权力的想象和恐惧。
3.
每次出现果郡王的剧情,弹幕就不耐烦,认为这是一条拖沓的副线,耽误甄嬛在宫里打怪升级。
在全剧如此强调等级秩序的框架内,果郡王的执着与浪漫没有根基。一个历经激烈权斗、在年羹尧面前都懂得自避的人,却飞蛾扑火般追求皇嫂,就显得荒诞。在这个剧里,还有另一种奇妙的性别标准——认同权力体系并极力攀爬的人,不管是年羹尧、甄嬛甚至余氏,都是男人,而远离权力体系、只看重真心的果郡王,拿的是“一识周郎误终身”的女人的剧本。
权力思想深入骨髓时,必然也入侵爱情体验。甄嬛自述第一次爱上皇上时,是皇上为她解了余氏之困。她的感情,一开始就混合了对强权保护之下安全感的依赖。皇上喜欢人,只会赏赐,而当甄嬛诉说失子之后的痛楚,他不能面对这种表达,只想回避。直男加强权,无法处理爱情带来的冒险——主体性的颠覆。
我并不讨厌果郡王的剧情。在这部密不透风的剧里,果郡王提供了必要的出口,他是禁锢之中不可或缺的念想。
苏培盛与槿汐的感情也很有意思。两人一开始就挑明了利益交换的本质。后来苏培盛受刑也不供出槿汐,反而让人感慨,寻常人的感情,往往是做足了利益考量,也在日常中生出一点超越了利益的真心。
4.
权力达到顶点之后,就不再是感情的催化剂,而是一切分崩离析的肇始。皇帝一路受各种力量制衡,最终大权在握,他不相信任何人,也包括体制本身。他开始安插亲信做言官(比如甄嬛父亲),重用血滴子,绕开所有限制。
但权力无法保证人的肉身长存,皇帝在一日日猜忌与纵欲中老去,变得混沌。而集权体系所有零部件,都是为了权力核心而运转,一旦这个核心有脆弱之处,旁人就要找寻新的权力代理人。剧最后,后宫前朝都看出甄嬛独掌大权,他们服务的对象,也就从皇帝转移到她身上。太医配合毒杀,苏培盛向她汇报皇帝与血滴子见面的情报。剧开始时万分强调的“忠心”,到最后一地鸡毛。忠诚不属于个体,属于权力。
《鹿鼎记》里,韦小宝抱得美人归,但他并没有爱人的能力,世界于他不过是一间大妓院。金庸在小说开篇写了《明史》案的文字狱,全书以自己曾受清朝文字狱牵连的祖辈查慎行的诗为回目。如果说《鹿鼎记》是以韦小宝娶妻写清朝逐步巩固政权,那他的爱无能,也喻示若打压文化,虽开疆拓土也并不能够笼络人心。
我有时觉得,《甄嬛传》的创作者也许没有将甄嬛心死与集权加固联系在一起的主观意愿。只是,这就是故事“应然”的展开方式,是流行文化与世俗叙事的“喜闻乐见”。感受在权力体系中打怪升级的爽吧,找到方法论,搞事业,何必纠结于小情小爱、乃至对君威的质疑?你还能怎么办呢?
常有评论说《甄嬛传》借鉴了很多《红楼梦》的写法。我没看过原著,看剧有一点挺像。大段的情节推进靠聊天、讨论和聚会,将焦点牢牢对准了“人”,每个人的反应镜头都被观众拿来反复观摩,以找出彩蛋和伏笔。这种盘弄人情世故的热情,对言此意彼技术的纯熟,四季流转,器物与人事变换,不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形态。不同之处就是主题。如果《甄嬛传》真借鉴了《红楼梦》,那也是以《红楼梦》的手法,写了一个反《红楼梦》的故事。
看上去像在吐槽,其实并没有!这部剧在塑造人物上非常优秀,每个人都不是非黑即白,他们有来处,有去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就好比写人的好文章,看完之后激起的不是强烈的道德评价、情绪起伏,而是一声叹息。最后一个镜头,甄嬛在躺椅上睡觉,前半生的故事一一闪现。她闭着眼睛,面容平静,好像在做南柯一梦,也好像是一具尸体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晚年生活画像 23.9万次浏览
- 长大后才解其中味的文学经典 新话题 · 2814次浏览
- 我的赛博空间 20.1万次浏览
- 假如你爸妈变成你的小孩,你会怎么对待他们呢 19.4万次浏览
- 我第一次献血的经历 5.8万次浏览
- 你是如何入坑中土世界的? 6.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