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跳绳课的背后,是因焦虑开始内卷的一代家长
我担心,虽然越跑越快,但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最近,一则千元跳绳班退费的事件闯进热搜。有位刘女士,因为儿子远不能达到小学要求的跳绳次数,就为孩子报了1288元的跳绳课。想不到还没正式上课,孩子自己练着练着,进步飞快,已经能快速连跳了。因此刘女士觉得,既然已经可以达到学校要求,跳绳课就没必要上了,便向机构索求全额退费。

高价跳绳班其实并不是新鲜事,自从2018年新版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小学附近的机构往往一开班就能满员,线上跳绳课也层出不穷。
这个事件中,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刘女士退费的动机——孩子会了,还上啥课啊。
01、工具理性下的报班热
一般在望子成龙的心理作用下,家长们的退费理由往往以师资优劣、学习难易、时间能否协调为主,是效果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的。
因为在课外补习班中,“会”这个结果有延时性,要等到考试的时候才能见分晓,就算考出成绩了也不好衡量孩子到底会还是不会,因为还有试卷难度、考试心态、学习进度等影响因素。
而在兴趣培训班中,大多数家长也不强调“会了就好”,因为孩子永远有上升的空间,会了《小星星》,那就继续学《彩云追月》,会了素描,还可以学水彩。跳绳也不例外,达到了连跳的程度,还有花式跳、跟跳,长绳跳等动作可以学习。
而刘女士这种,孩子一落后就报班,一达标就退费的情况,其实是社会的一个坏信号。映射的是一种工具理性思维,也就是说,倾向于从结果最优化的功利性角度考虑事物,却忽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也许在疫情的影响下,大家都开始害怕:当浪潮退下的时候,被人发现自己是在裸泳;还更加担心,当浪起的时候,自己的孩子身上连个游泳圈都没有。
所以你可以在魔幻2020年,看见成年人们一边大声抨击996,一边不敢裸辞,只敢用“早安,打工人”来自嘲;孩子们一边倒逼钉钉“跪地求饶”,一边上着量子速读班、编程班、跳绳班。
在这种普遍焦虑却都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下,知识付费课程百花齐放,在线教育行业一飞冲天,各类“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众人”的教育类广告层出不穷

毕竟在以前,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只是隔壁家、亲戚家、同事家的孩子而已。而到了现在,对比半径已经扩大到学校里、抖音里、新闻里的了。无所不在的社交网络,让同龄人之间差距越来越透明。
02、原来大家都挤在同一个跑道
一个人,从育婴房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拼智慧、拼能力、拼勤奋的军备竞赛中,朝着主流价值观里的“成功者”方向前进。就像漫画家伊藤润一《旋涡》里的故事——一个被旋涡污染了的小镇,镇上居民难以摆脱漩涡的诅咒。

当大家的生活目标逐渐趋同化,每个人都想往一条主流的大道上挤,在争夺有限的资源中,就会出现无谓的内耗,处处“内卷”。本来一分钟跳绳140个能加分,然后因为家长们的焦虑,帮孩子都报了班,现在人人几乎都能达标,学校不得不提高成一分钟100个。
孩子原本可以发展各自兴趣的时间,就又被压缩了。
想打破内卷的循环,就要另辟蹊径。
举关汉卿为例,他生活在元初,那时战乱频频,科举被废除,元蒙贵族还特别歧视汉族士人,因此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甚至“八娼九儒十丐”,就比乞丐高一等级。
当大多数文人还在“求仕”和“归隐”的路上打转时,关汉卿却选择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在勾栏瓦肆中留恋,在剧作中与现实斗争。
敢于保留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就算社会再动荡、群体影响力再强,也能像关汉卿一样,高声唱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自白。

就算头顶上横亘着数以万计的合格线,也能坦然地摒除社会上的噪音,从自己内心出发,不轻言开始,更不轻言终止。
在遇到“内卷”的时候,与其被各种教育标准、成功标签牵着鼻子走,不如回归自己的热情所在,主动圈一片新天地。
秋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用三招说通了家人,优雅离职公办学校编制岗 (1820人喜欢)
- 【关爱颈椎套餐】5个“老师友好”的互联网工具 (87人喜欢)
- 一个从体制出逃到互联网的高中语文老师 (2323人喜欢)
-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制造兴奋点,吸引注意? (740人喜欢)
- 今天上文言文,大家都燥起来!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1007.5万次浏览
- 收集水面的波光 10.7万次浏览
- 这难道不是他/她的角色歌? 4785次浏览
- 元宵节灯谜会 5.0万次浏览
- 豆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我」 11.9万次浏览
- 用自己拍的照片接龙讲故事 52.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