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考史(第二课):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
1
毕达哥拉斯的身世富有戏剧性,他出生在一个盛产葡萄酒的地方,爱奥尼亚的萨摩斯岛,这个地方至今仍产名酒。——我们都知道英国有个诗人叫拜伦,他很有英雄美人的情怀,曾写诗歌颂过萨摩斯的美酒,也曾参加保卫希腊的战争,最后还死在了希腊。——毕达哥拉斯为了逃避僭主波吕克拉底的残暴统治,就从东方逃到了西方,定居在意大利的克罗同,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晚年又因为与克罗同的僭主不合,再一次逃亡并终结。由此看来,孔子说的“乱邦不居,危邦不入”也是有道理的,逃走的人保存了自由于是成为了数学始祖;而另一个时代,在雅典,不肯逃跑的人则因为捍卫了自己的伦理信条而成为了道德的始祖。这并不矛盾。
于是就有一种说法(安东尼.肯尼),哲学的重心从东方转到了西方。从具体转向抽象,从现象转向思维。我们知道他是最早的数学家,发现了很多几何和代数规律。设想有一群人发现了一加一等于二,很神奇,对吧?发现:不管你画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个角内角和都等于两个直角,是不是很神奇?那时候你真的是要跪下来了。大家就结成了一个同盟,谨守着一些数学般严谨的清规戒律。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这样的团体,非常神秘,因为那时候的一般人都不太懂数学,就那么几个人懂数学,非常的神圣。
所以,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所有的事物背后都藏着数和数学规律,对吧?现在我们很能理解这一点了,你去医院照个CT,做个超声波,医生就念出一串数据;你现在上网,看电影,聊天,活灵活现的东西,程序员知道那背后都是一串代码、数据。今天我们能够理解、谁掌握了数,谁就掌握了变化万千的世界。我们说“数字时代”,听起来很像一个“毕达哥拉斯时代”。当然,我们知道,数本身也只是描述现象界各种关系的一种符号系统,它自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实存。但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数是有实存的,它被视为“某物”。这就近似于一种神学思维,把某种通过思维推导和想象出来的东西,赋予了实际存在的属性。这种思维在后来的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里都有所反映。
当其他人说世界本原是火、是水、是气,你说它是数,看上去就显得好高级,以为这是一个概念,是很抽象的东西,但是亚里士多德解释说:毕达哥拉斯这个数也是一种物体,那就还是一个现象层面上的东西,还不是背后的那个东西。所以黑格尔援引别人的话说:毕达哥拉斯的数还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中介性的东西。其实,数学观念总体上在黑格尔看来也都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东西,还没有上升到纯概念。因为数毕竟依赖于现象间的关系,尤其是几何学,其实是非常直观的东西,代数学反倒要抽象一点,但也没脱离直观的秩序感,康德也重点探讨过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可以反问:哲学的概念是否真正就脱离了直观?
数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人类思维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是它不是全部,尤其在毕达哥拉斯这个时代也会有一些局限性,我们看到数学充当了一种崇拜对象——我们今天依然有数学崇拜,我们依然看这个“一”发呆,今天的重点不是十进制了,我们今天觉得二进制是非常伟大的一种发明。我们也会崇拜这一点。但是对数学的崇拜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弊病呢?
同学1:就会太机械,缺乏人性温度。
没错,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同学1:数学史上也有过几次危机。数学也不是万能的。
非常好。这个弊病用一个中国的成语来说,叫“削足适履”,就是把一个框架、范式当作一个绝对正确的东西,甚至当作一个神圣的东西去崇拜,我们今天依然广泛存在一种信仰,认为数学公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切都可以编成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用它去套用别的现象——不了解的、不熟悉的现象;当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一个模型去套。不管在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弊病,就是我们试图用一个模型、模式去解释所有现象,我们忽略了现象自身是变化的,永远会超出我们的模型、模式。没有这个模式、模型我们无法解释混沌的世界;但是拿着这样一个模式、模型又阻碍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人类的推进往往是模型、模式的推进,不断地打破旧有的模型、模式,去建立新的模型、模式,才能够进一步解释原来我们所解释不了的现象。所以我们从托勒密的体系跃进到哥白尼的体系,到牛顿的体系,再到爱因斯坦的体系。
但有时候很困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旧有的模式,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种对模式的崇拜,比如说像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崇拜“十”。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伸出你的双手。发现什么没有?
同学1:十。
不是那么的高大上,对吧?十的崇拜就在这儿,其实是一种自我陶醉,十太完美了,不是十太完美,是我太完美了,我既没有九个手指头、也没有十一个手指头,不多不少正好十个。实际上你反过来发现,这是因为你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体系,对不对?为什么会有十进制,因为你这样长的。如果让鸡来发明数学,那一定是四进制;如果章鱼有数学,那是八进制;蜈蚣呢?
(笑)
中国古代也有数字崇拜,也有十进制。我们知道皇帝叫九五之尊。五很完美,这个都懂,一只手就是五。123456789,五在正中间,两边各有四个数,非常完美。十不过是五的回归而已,两个五。为什么不说十五之尊呢?周易讲究“亢龙有悔”,物极必反,不能到头,所以九是最好的。这都是假模假式。什么前五个数变化出后五个数。实际上,所有的自然数都是从1变化来的,多几个1什么数都能得出来。犯不着弄一个系统说法,一会说4是涵盖了所有自然数,一会说5涵盖了所有自然数。实际上1就涵盖了。这都属于把或然当必然,范式崇拜。在带来秩序与和谐的同时,也严重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再来看看毕达哥拉斯的二元学说。十对对立范畴。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的影子,当然还有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理论。我们今天可能还会觉得二元挺神奇,这个世界就是一阴一阳,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不多不少,是不是很神奇,很崇拜,觉得太极阴阳图说出了惊天的大秘密?但是今天的天文学告诉我们什么叫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天上有无数个太阳无数个月亮,对不对?什么叫白天、黑夜,那只不过是地球被自己的影子笼罩了几个小时。所以这个二元就就打破了。他说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我们今天也不同意,有很多双性人,同性恋者,这取决于你体内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战争关系。又比如说左和右,那你让中间怎么办?你说明和暗,那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怎么办?你说正方形和长方形是一对,那你让三角形怎么想?所以你说多完美啊,世界就是二元的,不是左就是右,不是前就是后,不上就是下,那都是因为你,坐在太空舱里面就没有上下左右了,因为你不停颠倒旋转。
所以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体系,比如我们去了北方就习惯说东南西北,因为京城及其附近的街道都是棋盘状的,容易通过东南西北来区分;但南方街道不规则,一般就只能说前后左右。有人问你宿舍怎么走,你一般会说:走到前面那棵树下,左转,穿过这栋楼,一直往前走,看到楼右转……你不会说先北偏东三十度,然后南偏西三十度……有时候你干脆只说:这儿这儿,那儿那儿……
十进制也好,二进制也好,其实是我们为方便生活发明的一些体系,这里面其实有无数个过渡,毕达哥拉斯就发明了这样一些体系,也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限、无限,奇数、偶数,一和多,左和右,阴和阳,动和静,恨和爱,善和恶,正方和长方。但是我们要知道世界不是那么简单的划分为朋友和敌人,你常和你的朋友吵架,但是跟你的敌人又言归于好。到底谁是敌谁是友,这个也很难讲。
我们知道一般认为是毕达哥拉斯发明了勾股定律。有人知道勾股定律吗?
同学1:直角三角形直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非常好,就是所谓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埃及人和中国古人都发现了。但刚才同学说的那个公式,是毕达哥拉斯总结的。这个发明为毕达哥拉斯的完美主义宗教信仰奠定了基础,但也隐藏了巨大灾难。毕达哥拉斯有个弟子发现:根据这个定律,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边相等,也就是一个等边直角三角形的话,斜边的值会是一个无法把握的无理数。什么叫有理数和无理数?
同学1:整数比。
有理数就是整数以及可以还原为整数比的小数。毕达哥拉斯认为所有的数都是有理数。所以当毕达哥拉斯的弟子西帕索斯发现了无理数的时候——也就是那个根号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被还原为整数比——毕达哥拉斯的完美数学世界就被毁坏了。那怎么办?怎么克服这种不完美的无理数带来的灾难,做法跟我们很多时候一样: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于是西帕索斯就被扔到大海里喂鱼了。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所以我们发现:完美主义其实是是有风险的,有时候也会变成挺恐怖的事情,需要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即便是数学家,有一天你也会发现你的体系有破绽。今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依然是毕达哥拉斯主义者,我们相信比例,相信数学关系,相信完美,和谐。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乐里边有一种完美的比例。我们知道什么叫八度呢?
同学:多来米发索拉喜多。
对,八度就是两个不同音高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对吧?那么怎么确定两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八度关系呢? 毕达哥拉斯发现,这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不是取决于绝对的频率,而是取决于二者的比例。他发现,如果两个东西之间是二比一,那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之间就是八度。什么叫做二比一,就是比如一根弦长一米,另一根长半米,那么它们振动发出的声音之间就相差一个八度;如果两根线都是长一米,在一根下面吊一个一公斤的秤砣,另一根下面吊一个半公斤的秤砣,那么二者发声的差异也是一个八度;两个碗,一个容积是一升,一个容积是半升,敲击发声也是相差八度。这个很神奇对不对?他还发现五度音程是三比二,四度音程是四比三。这很容易造成迷信和崇拜。数学是令人激动的奇迹,至今依然令人痴狂。由此他推测,世间万物,如果都符合这种比例,那么都会发出乐音与和声,乃至星星和月亮,都在奏响着音乐,他于是提出了“天体音乐”这个说法。
同学:这很荒谬。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什么天体音乐。
他说,之所以我们听不见,只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置身于其中,就像打铁匠听不见他打铁的噪音。也许有一天,我们把一些星球、星系发出的某种电波转换成耳朵可以识别的波长,真的能听到毕达哥拉斯的天体音乐。
由此他认为世界就是数学所奠定的和谐关系。带来了和谐主导的政治学与美学。
比如说我们现在今天谈绘画,经常喜欢说这个画很漂亮,为什么漂亮呢?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会这样去欣赏一幅画,难道都带着尺子去的吗?我从来看不出哪幅画是符合黄金分割比,要从什么角度来理解这个黄金分割,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是线条还是色彩关系?为什么符合比例就一定产生美感?那为什么没有人欣赏一本几何手册呢?里面全是完美的比例图形。
这个比例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定的危险,好像我们也没有人按照这个比例去整容,或者按这个比例去减肥,要求自己胳膊和腿之间的比例是黄金分割的重量比例,左眼跟右眼之间是黄金分割的比例。当然,东西方古代都讲究比例,尤其是对称的关系。特别是在建筑中。比如说我们说中国的皇宫是严格按比例来的,但是否它一定是美的,而今天的那些不符合比例的建筑就一定是不美的呢?比如说中国的古典园林,不是很符合比例关系的,它强调变化,强调那些不规则的假山、石头。我们的生活是否就是按照比例来计划的呢?毕达哥拉斯说友谊就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我们可能也不承认,友谊可能有时候是打一架,不打不相识,不一定很和谐。
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批判,说他们并不是去寻求能够说明现象的理由和原因,而是力图使这些现象符合他们的某种理论和意见,这是他们的一个弊端,是说毕达哥拉斯过于强调范式,强调数学的这样一种关系的解释力,所以用它去解释所有的现象,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削足适履。
他的灵魂学说是来自东方的一种思想,就是轮回转世,我们现在相信轮回转世吗?其实还有人信星座、星盘对吧?(笑)轮回转世其实跟本原说很有关系。一切都在变化,但总有些东西永远不变,它会卷土重来。我们今天也许大多不相信自己会轮回转世,但总有一种问题,就是我们死了之后会变成什么?
同学1:变成indefinite。
很好。这种灵魂轮回学说我们把它看成一种古代的宗教意识,我们今天叫迷信。其实轮回思想里面也有泰勒所开创的这种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的意识,就是想看到我们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东西存在的话,永恒不变的,而我们只是它的组合,它的不同的形态,那么当我们散掉我们这个这个形态,还有什么东西应该存在,继续变成别的形态对吧?如果我像武松一样经过景阳岗,那我很不幸,因为我不能打老虎,被老虎吃掉了,那么老虎又生了一个小老虎,那我就变成一个小老虎。是不是这个逻辑?所以我问你们是谁?你们今天中午吃什么了?土豆啊,鸡肉啊,鸭腿啊,吃了羊肉,吃了饺子,那你其实就是饺子变的,羊就是你的前世。如果说有些什么东西存在,它不断变成新的形态,其实这里面就是一种朴素的物质循环理论,就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存在,它就会变成别的形态,它不会真的消亡,消亡的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灵魂学说背后的这种哲学思考,所以灵魂学说一直为什么还会有人去信仰,是因为我们解释这个世界需要这样一个模式。不可能有谁人间蒸发,他一定是去了哪里,转化成了什么,依然在这个宇宙内。所以他说灵魂其实是不朽的,它会转到其他生物中去,你们下辈子会变成小猫小狗,我们还会在一起上课,你看到马路边有一群小猫小狗在那里,你要小心,说不定也是一个老师在给一群学生在上课。所以有一次毕达哥拉斯遇到一只狗被人鞭打,他说赶紧别打了,因为我在里面听到了一位朋友的灵魂。朴素的宗教意识里边其实有一种哲学思考在里头。
跟泰勒斯的教诲类似,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推崇两样东西:用药物纯洁肉体,用音乐净化灵魂,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肉体,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东西。(当然,或许它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东西。)
他们有些宗教戒律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不能吃豆子,洗脚必须先洗左脚,下床的时候必须右脚先穿鞋子,不要用刀搅拌火苗,不要跨秤杆,不要吃心脏,出国不要打转。纯洁就是要遵循这些清规戒律。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当做隐喻来解读。
2
赫拉克里特是古代人物中容易让我们感到兴奋的一个。因为他提出了很多突破陈见的说法。有人知道赫拉克利特说过什么吗?
同学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在一定尺度上燃烧,在一定尺度上熄灭。”
很好,还有什么最广为流传的?
同学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为什么呢?
同学1:因为河水一直在流动,你第二次踏进的,已经不是第一次踏进的那些河水了。
所以,其实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吧?后来的确有个他的学生叫做克拉底鲁的这样说过。这还不够彻底,彻底地说,就不存在“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一刻都不曾停止流动,没有任何时刻它是同一的、确定的。
由此看来,人不能两次上同一堂西方思想史,人不能两次见到同一个老师,我们每次来上课都换了一批同学和一个老师,这么想也挺兴奋的。老是同一批人看腻了,赫拉特克利特告诉我们:没关系,你永远不会上同一个老师的课。明天的这个老师已经是另外的人了。因为他会吃新的粮食,合成新的细胞,读新的书,产生新的想法……还有什么名言?
同学1:“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这是什么意思?
同学1:就是说上坡时候走的那条路,也会是下坡时候要走的那条路。
其实不是这样简单的。不要小看这句话,你以为他说的是:上坡时走的那条路面,下坡的时候还要踩一遍的意思吗?或者说,一个上坡的人,他对面来了一个下坡的人,他俩踩的是同一个路面?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只要你上坡,你同时就是在下坡。是不是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换个角度:如果你从来没有上过坡,你就一直在山脚下,你就不会有下坡这回事;之所以会有下坡,是因为你上坡了,所以,上坡是下坡的开始。比如我们上这个课,上课就等于下课。那些没来上课的同学,对于他们就不存在下课这回事。所以,上课就是在下课,这样想就很开心了对吧。
庄子里面说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你刚出生就是在死去,因为,如果你没有出生,就不会有死亡这回事。死亡是生出来的。往更深处说,你每一秒都是在死去,因为你在变化,其实变化就是小型的死亡,现代科学也告诉我们:每一秒钟我们体内都要大量细胞死去,大量细胞形成。——生和死真的是在同时发生。这就是所谓的辩证统一,这不是诡辩,也不是什么抽象的道理,而是生活内在的逻辑。
赫拉克利特有一个有意思的身世,他本来是艾菲斯的一个王子,但是他把这个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历史上一般都是杀掉自己的弟弟,他却把王位让给自己弟弟——他要去当哲学家。作为爱奥尼亚人,他没有提到米利都学派,上面我们说到的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等人。他提到了谁呢?提到了毕达哥拉斯,但是以讽刺的口吻提出来的,说博学并不能导致智慧。这个话我们可以可以听一下,其实也就是我们在第一堂课跟大家说的:不要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这个跟智慧没有关系的,赫拉克利特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如果你只是背一些固定的东西,那么面对变化的时候你就变成一个傻子了,因为你过去的那个真理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变化。所以他说毕达哥拉斯是傻子(缺乏智慧),这也有一定道理,一加一等于二,所有的数都是有理数,结果有个人发现了无理数,就被他们扔到大海里面去了。他不能面对变化,因为他太相信一个东西的确定答案。所以我们这个课的目标就是预防变成傻子。做个广告:预防老年痴呆,咱上西方思考史。
他没有提到米利都学派,但它有一个基本原则跟前人是相通的,就是从一产生一切,从一切产生一。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他的一个基本说法,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火,这是他的一个名言,说这个世界在过去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活火,不止是火,而且是活着的、活跃着的火焰。
同学:这有什么奇怪的,有人说水,于是有人就说火,我还可以说别的,世界的本原是光,是热,是米饭,是面条……
但是我们发现他提出这个火跟水、跟气、跟土有很大的不同。前面我们说到泰勒斯说水的时候有一个好处,就是水是不确定的,透明的,他自己没有形状。但是火更不一样,因为水还能捧在手里,没有人把火放在手里了;你们可以保存水——哎呀明天要停水,大家都拿着大桶小桶去装水;明天要停火,你给保存一个火试试?那得把家里的东西全烧完了。古人是有“保存火种”的说法,但那不是保存某个“东西”,而是让某些东西保持燃烧这个过程。所以火其实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一种运动,一个过程。当他说世界的本原是火的时候,他意识到的是一个动作——我们今天也知道,火是等离子态,火不是一种物质,是物质发生的一种反应,一种形态。如果按照今天的物理学,任何物质变化都是能量交换,都符合热力学定律,那么,其实也就是赫拉克利特说的“整个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尺度上燃烧,一定尺度上熄灭。”
火这样一个东西的提出,几乎就是“变化”的代名词。我们会发现不管什么形态的东西,扔到火里面,都会还原成某些基本元素。所以赫拉克利特看到这一点就说,就像货物交换黄金,黄金交换货物一样——它就是通货,对能够用它来交换所有的东西,所有东西都要回到这里。(当然,这个比喻不是特别准确,货物通过任何手段也无法还原成黄金。货物和黄金背后另有一种看不见的叫做“价值”的东西。)
他提出一切的本原是火的时候,其实只是指一切现象最后都要消亡,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变本身。这个便是赫拉克利特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一个思想。这个思想也是一个开启。尤其对后来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黑格尔说,存在或者不存在,其实都是概念的抽象,只有变化是真实的。
我们发现古希腊每个人开启了一个方向。泰勒斯开启了在现象背后寻找“一”的理性主义传统;毕达哥拉斯开启了数的崇拜;赫拉克利特开启了“变化”的观念,我们知道中国也有强调变易的传统,周易讲变,庄子也强调变。有人会强调稳定性,有人会强调变化,强调稳定就促成了形而上学,强调变化就产生了我们今天叫做辩证法的东西,辩证法就是看到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关系,比如说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我们一般的人认为上升就上升,下降是下降,但实际上我们看到上升跟下降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描述。南宋词人看到花开就会伤感,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花落。我们经常说“自相矛盾”,一般的思维认为矛盾是不可以接受的,但是辩证法让我们看到矛盾其实是可以共存的,所以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自己有另一个版本,他说:我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跟上下坡是一个道理,你接触河水的第一瞬间,就是远离你所接触的河水的那个瞬间。你存在,就是在变化,就是把已经有的(可观察到的形态)变成无(无法观察),原本无的(无法观察的)变成有(可观察的形态)。
“冷变成热,热变成冷”,没有任何“冷”不是从“热”转化过来的,也没有任何“热”不是从“冷”转化过来的,我们今天有了热力学定律,我们理解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但赫拉克利特通过对一种普遍原则(他称之为logos)的发现,预见了这个科学命题。所以说,没有绝对的热,也没有绝对的冷。更何况冷热只是一个人身体感受的表达。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已经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了,但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自古以来,在人类看来这个世界上最永恒不变的就是太阳,它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但赫拉克利特敢于断言:最永恒不变的东西其实都在变化。这是一种逻辑的推论,但是也预言着我们后来通过进一步用科技去观察太阳所发现的事实:太阳一直在燃烧,在衰老,它的物质不断在宇宙空间发散,每天都在变成另外的样子。我们今天看到的稳定的东西,只是发生变化的时间足够长。我们有现在有一些高科技手段,我们看bbc的纪录片,会把一个很漫长的变化,用快镜头放出来, 我们现在手机也有这个功能,叫什么来着?
同学1:延时摄影。
你把整个世界——假如有一种延时技术——一百万年当做一分钟来播放,会发现其实真的像赫拉克利特说的一样,高山在剧烈崩塌,海水在迅速干涸,连太阳都在变老……一切都在变。我们今天认为永恒不变的东西只不过尺度不一样对不对?取决于你用什么尺度去衡量。对于你的生活来说相对不变的,你就把它看成是永恒。
他说“好的就是坏的,坏的就是好的”,这不是绕口令。比如说你到医院去,医生扎你,割你,让你流血,弄得你非常痛苦,最后你不但不生气,还千恩万谢,还给他很多钱。这不是吗:坏的就是好的,好的就是坏。
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我们会觉得斗争不好,要和谐,对吧?但是他告诉我们一个起码的道理,大家都看到过射箭的弓没?弓箭是怎么玩的?
同学1:往后拉那个弓,箭就会往前射出去。
对,你要把箭往前射,所要做的却是把弓弦往后拉,越往后拉,箭就往相反的方向射的越远。这就叫“相反相成”对吧?这不是什么抽象的道理,而是现实的逻辑。音乐也是这样对吧?没有人愿意欣赏相同的音调不断重复发出的声音,大家都喜欢听不同的、相对立的音调发出的和声。中国有句古话叫“和而不同”对吧,说的就是音乐的道理。相同的声音就没得可听了,只有不同的声调可以相互协调构成音乐。
他还说:黑夜和白天是一回事。大家听了可能不服。觉得这是玩文字游戏。但我们喜欢熬夜、睡懒觉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笑)。对于你来说,白天老是犯困,晚上反而精神了。——当然,玩笑归玩笑,我们今天到全球旅行,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对吧,时区不一样,你的白天是别人的黑夜,你的黑夜是别人的白天,所谓黑夜只不过是地球转到了自己的阴影里面,它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一种临时状态。在两极有极昼和极夜,在那时候,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其实已经失效。只能靠想象。
“压榨机器里直的纹路和弯的纹路是同一条纹路”,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如果钻到一个螺纹管里头去看这个螺纹,在某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螺纹看上去是直的,平行的,但是整体看来它又是弯曲的,所以直的和弯曲的是一回事。我们知道著名的莫比乌斯环对吧?进去就是出来,出来就是进去,对吧?那是一个道理,直和弯,进去和出来,只是你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生和死、梦和醒是一回事”,生和死我们已经说过了。现在来看梦和醒。这个我们很好理解,有个著名的庄子故事,叫什么来着?
同学1:庄周梦蝶。
同学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非常好。我们一般认为,梦是不清醒、不真实的,醒则是清醒的、真实的。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法证明这一点。我们用来证明“醒”所运用的一切手段,都可以用来证明“梦”。你可以试试。你现在醒着还是做梦?
同学1:醒着。
同学2:没有,我是在做梦。(全体笑)
第二个同学很狡猾了。学得不错。那么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是醒着而不是在做梦呢?
同学1:因为我听见、看见你啊,我可以掐自己大腿,会感觉到疼。
你想想,在梦里你也听见、看见,在梦里,你掐自己大腿,也会疼。岂止是疼。在梦里我们感受到所有的情绪,高兴,恐怖,伤心。有人甚至会在梦中哭起来对吧。所以,通过证明醒的那些证据,都在梦中出现了。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梦和醒的区别。因为二者都是意识的状态,意识自身并不能区分自身。
“如果没有非正义,人们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我们都知道正义好不正义不好,但是,如果这世界上只有正义,我们就不知道正义是什么了。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是好人,那好人是什么呢?一定是因为有坏人,才衬托出了好人的好。所以坏人很伟大对不对,是坏人成全了好人。同样,没有痛苦,我们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没有饥饿,每小时都给你吃东西,你根本不知道吃饱喝足是什么感觉;没有困倦,就没有酣畅的睡眠……大家都生过病没有?有没有发现,生病刚好的那几天,特别有幸福感,满足感?如果不是因为得病,你每天的日子都浑浑噩噩,毫无趣味。小时候有没有过喜欢生病的时候?因为生病就不用去上课了,所以很开心,天天等着生病。
我们不是说我们反过来要颂扬疾病和饥渴,只是我们要看到:没有绝对的坏和好,它们都是朝向幸福途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有一天真的清除了所有的“坏”,那一定是最坏的社会。要么就是“坏”被掩盖起来了,要么就是高度的压抑。好和坏,只是在不同标准之下的一种不同评价,换一个标准,坏的也变成好,好的也变成坏。很多时候,不听话的坏学生,经常是非常有创造力、自主能力的好学生。
“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他就是这样,总是把对立的相反的两个东西放在一块儿。但是,放到一块儿也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它是纯洁的呢?因为对于鱼它是能喝的,是有益的;但是对于人,喝了海水就会渴死或者会中毒。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是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效果。“驴子宁愿要草料,不要黄金”你去喂一块黄金给驴子吃,驴是一定不会吃的,他会马上就选择那个草料。庄子也讲过说:西施是最大的美人,但她一走到水边,鱼就沉到最深的水里面去,说:哎呀,丑死了,这个动物;她一走到这个树林里面去,所有的鸟都飞起来了,说:哎呀,来了个丑八怪。你认为的最美的东西,跟别人或者别的动物认为的最丑的东西可能是一回事,从这个角度讲,美和丑是一回事,善恶是一回事。
“战争是正义的”——这也是赫拉克利特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为什么叫战争是正义的呢?其实可以反过来理解:正义的都是战争。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好的东西里面都有坏;所有坏的东西里面都有好,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的事物中都含着好和坏。战争并不只是说一个国家跟另外一个国家之间打仗,而是说我们每天、每件事背后都有一个战争,所以叫什么“战争是万物之父”,不打不相识,所有的东西都是斗争出来的,为什么?因为都是对立的产物。我们今天知道这个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对吧?比如说牛顿第三定律就叫什么?
同学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你看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回声。没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东西早就散架了。所以,其实你看这个讲台很安静,但它内部时刻在发生这斗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斗争。别看我站在这里很安静,我之所以站得稳,也是斗争的产物。否则的话,我们所有人都要掉到楼下去了。
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他说我们要去寻找这个logos。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逻辑”的起源,这个logos在希腊语里面是言说、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你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必须要用言语表达出来,这个表达出来的东西我可以翻译成叫规律或者理性。那么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万物都在变化,但是变化背后会有一种叫规律的东西,这个规律要通过logos去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哲学的另一个代名词。——有一个当代哲学家叫德里达,他批判说西方的思想的一个弊端叫logos中心主义,就是表达、言说里面有一种话语霸权,书写就比较间接一点,书写和阅读鼓励更多的解读,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状态。这当然是后话了。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确实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我们要到变化背后去找规律,这个规律必须要用人的概念语言去表达出来。不管你知道不知道背后都有这个logos,不管你听没听过杨老师上课,你走上坡路的开始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不管你有没有听过赫拉克利特的言论,你出生就是已经启动了一个死亡。我们都上过中学的语文,鲁迅有一个著名的说法,说中国社会有一种常见的虚伪,生完孩子满月了,有人来做客,都要去祝贺他长命百岁。突然有个人说了一句大实话,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就被人打出去了。但鲁迅说这人说的就是大实话, 一个字的假话都没有: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大家就不爱听,赫拉克利特大家也不爱听。一样的道理,但是“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不管你承不承认,这孩子将来都是要死的。这就叫logos。“人人都有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他说到一个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我们这个一开始说到我们叫西方思考史,我们要鼓励大家做的一件事情,你可以随时站起来反驳说老师你这说错了,说的不对,这个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就是要去发挥你自己自身的logos,发现超出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这个才是智慧。
那么赫拉克利特就讲到这里,我们接下来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 本文版权归 Young Seafoo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Young Seafoo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西方思考史(第三课):巴门尼德和芝诺 (24人喜欢)
- 西方思考史(第一课):早期自然哲学 (22人喜欢)
- 西方思考史(导论) (34人喜欢)
- 2018-2019言论选 (32人喜欢)
- 绝句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寒冷地带的生活日常 17.4万次浏览
- 书与书之间的串场 3.8万次浏览
- 2021寒假读书计划 20.0万次浏览
- 如果你被打败了会掉落些什么? 122.9万次浏览
- 外封下的风景 8.5万次浏览
- 雷打不动置办的一样年货 124.1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