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结构——德国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的大学校园建筑
在德国很多高校都能见到不少粗犷的钢筋混凝土预制建筑,它们很有可能建设于六七十年代。持续了两个学期的对亚琛校园中一座预制建筑的改造设计项目引出了对于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大学建筑的了解和思考。
时代背景 系统化是指将建筑的不同组件以一定的模数用灵活且方便的手段组合,预制装配是其一种表现形式。回顾近代建筑史会发现,功能性和系统性渐渐成为主流。工业革命带来社会效率的飞速增长,大工业带来了生产力的迸发。建筑师也受到了机械的启发,开始不断以系统性的眼光看待建筑。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很多建筑师就思考过将建筑系统化。最有名的是柯布西耶的多米诺系统。系统性和功能性的思潮也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比如Howard的田园城市和Cauchon的六边形规划等。
二战结束后,很多城市毁坏严重,迫切需要重建。在这种需求的引领下,快速而廉价的建筑成为必需。因此很多建筑师在大学校园的建设中广泛的使用了预制装配的形式,成为这一时期的一种时代印记。这种建筑系统集中被使用在大学建筑中,主要因为其建筑规模大且往往有单元的重复,容易使用模数化设计。

在政治方面,德国在六十年代民众对于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有迫切的需求。民众走上接待呼吁教育上的平权,希望人人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1968年的教育游行中,人们提出了很多口号,比如“所有人的教育(Bildung für alle)”;社会学家和政治家Ralf Dahrendorf在1965年的著作中提到“教育是居民权利(Bildung als Bürgerrecht)”,他认为国家必须为民众创造平等的机会,高等教育作为上层阶级的特权会动摇民主的基础。因此西德在此后进行了了对大学的大规模建设。在1970-1985年期间,联邦和各州政府总共投资了380亿马克,建造了超过200万平米的大学建筑,共24所新大学建立。

技术层面,由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的机械工业逐渐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的电子工业发展,这也带给了建筑带来了启发:建筑系统应该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可生长性。有急剧扩张需求的大学因此倾向于选择这种系统性的建筑体系。这种现代主义后期关于建筑技术的思考,在马尔堡大学的设计和建造中,建筑师将他们使用的系统汇编成册,其中不仅记录各个建筑构件模块的尺寸和组合,也提到了建筑扩展性以及适配新技术的可能性。

系统化和灵活性 在城市规划的层面,案例中提到新建的大学校园是卫星城的理论的一种实践,形成类似于在原有的城市周围新建的大学城,而不是在城市中发展。其优点一方面在于开发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原有城市规划,保证大学有充足空间供学校灵活发展。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两个典型的案例,波鸿鲁尔大学和马尔堡大学

波鸿鲁尔大学的规划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也是德国二战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学。该设计竞赛举办于1962年,邀请了Walter Gropius、Arne Jacobsen和Bakema & van den Broek等公司参加,最终HPP的前身Helmut Hentrich & Hubert Petschnigg获得第一名。当时提交的86个项目中,大部分都采用建筑与景观相结合的思路。然而竞赛委员会希望的是一种更加整体的形式,于是最终的设计是由HPP和国家建筑局合作,进行了很多修改,最终形成了这个对称的、紧凑的、纪念性的规划方案。
在新规划的大学片区中只有一条主要道路连接城市,学校以这条道路为界限划分了生活区和教学区:道路北侧为学生生活及配套,南侧为教学区。教学区围绕垂直交叉的两条轴线组织:南北短轴线上布置了一个巨大的综合建筑,主要的公共功能,比如食堂、行政管理、图书馆、报告厅、体育场等;东西轴线以绿地和交通组织功能为主,两侧向外整齐拼排列教学楼。这种规划的系统性体现在,理论上,两侧的教学楼是可以一直向东西两侧排列下去。非常有趣的是,南北轴线的各个功能集成在一个巨大的底座中,这个底座也延伸到各个教学楼中,将整个校园串联起来,形成了多层的立体交通。医学院在这个体系外围作为较独立的单元。



马尔堡大学的规划则同样体现了一种系统性,然而却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构呈现,其中看不到轴线,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交错的、棋盘状的组团。似乎波鸿大学是一种从上而下的规划,而马尔堡大学是从下而上生长出来的形态。这种形态也是由其结构体系发展而来的。让人联想到其是否受到荷兰结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这种预制结构体系是以方便快速施工为目标设计的。在Bausystem Katalog里,所有建筑中使用的构件均被罗列出来。如下图所示,常规柱跨、窄柱跨和宽柱跨分别用多大的楼板;梁柱的组合方式;这些标准化的内容就如同语言中的词组,它们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上图看到的复杂的群体。这种精确的尺度标准化设计也延伸到室内家具和设备配合中,需要走管道的梁和墙体会在预制中打孔,家具的尺度也按照建筑的模数设计。






马尔堡大学的特点如此鲜明,很多人将这套体系成为马尔堡体系。这一时期的大学建筑还有很多,比如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等,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精细的规划和粗野的形象共存。
Alle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与Gigon / Guyer对谈,关于窗 (58人喜欢)
- 立面与性格(2)—— 苏黎世SIA大楼的翻新 (23人喜欢)
- 立面与性格(1)——巴塞尔SUVA办公大楼大楼的新立面 (43人喜欢)
- 观展记O.M.Ungers-Programmatische Projekte (16人喜欢)
- 透过一个墓园殡仪馆竞赛看瑞士建筑的氛围 (16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那些后悔读研究生的时刻 87.5万次浏览
- 语法跑路的意外之美 32.8万次浏览
- 如果可以定制今晚的梦 4.5万次浏览
- 看展记 4117.3万次浏览
- 那些极具故事感的书名 新话题 · 4.3万次浏览
- 老电影里的时代记忆 新话题 · 3887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