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正矢公式(Haversine公式)
前两天机缘巧合之下,需要批量求两个已知经纬度的点之间的距离。
心想着这年头,电脑辅助的计算已经惠及生活各个角落,Excel里说不定都自带这个函数。
甚至天真地想用勾股定理直接套进去,后来才发现并没有简单到那个程度。
在维基百科里,关于相关的计算有非常清晰、简练的成果,那就是半正矢公式(Haversine公式):
公式非常简洁有力,但没有写明推导过程,网上能搜到不少相关的说明,但不少都是不同的来源拼凑而成,图片也不太清楚。
于是自己再过一遍,作为学习笔记:
然后定义Θ=d/R,其中d是两地间距离,R为地球半径。
就可以得到如下的公式:
公式里:
φ1和φ2表示两点的纬度;
λ1和λ2表示两点的经度。
简洁,有力。
这个公式想直接放进Excel里硬算距离的话,得做一些变形:
接下来记录一下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推导过程:
已知A(φ1,λ1),B(φ2,λ2),地球半径R。
在图中,A,B为地球表面已知经纬度的两点。N为北极点,S为南极点。弧NHS为本初子午线。弧HEF为赤道。弧NADES为经过A点的经线,弧AC为经过A点的纬线。弧NCBFS为经过B点的经线,弧DB为经过B点的纬线。
线段OA’是过O点的线段AD的垂线,又因为AO=DO,所以线段OA’是线段AD的中垂线;同理线段A’’O’’是线段AC的中垂线;线段B’O’是线段BD的中垂线。另,线段AG是过A点的线段BD的垂线,这根垂线是等腰梯形ACBD的高。
φ1=∠AOE=∠O’’AO,λ1=∠EOH,φ2=∠BOF=∠DOE=∠O’DO,λ2=∠FOH。
这个算法的思路,是计算线段AB的长度LAB,再结合线段AO和BO的长度都等于地球半径R,可以反向计算∠AOB的大小,并计算出弧AB的长度。
加一句题外话,在AB距离较小,∠AOB趋近于零的时候,弧AB的长度近似等于线段AB也不是不可以。
为了计算线段AB的长度LAB,就得借助一套辅助线,就是等腰梯形ACBD,线段AB是等腰梯形ACBD的对角线。
而用一系列的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可以根据A、B点的坐标计算出线段AD、BD、AC、BC的长度,其中AD=BC。
先求线段AD也就是线段BC的长度LAD,这里是用三角函数来求的。
∠AOE=φ1,∠DOE=∠BOF=φ2。
所以∠AOD=(φ1-φ2)。因为OA’是线段AD的中垂线,所以∠AOA’=∠AOD/2。LAA’=R*Sin(∠AOA’)=R*Sin(∠AOD/2)=R*Sin((φ1-φ2)/2)。
LAD=2* LAA’=2R*Sin(∠AOD/2)=2R*Sin((φ1-φ2)/2)。
然后来计算线段BD的长度LBD,要算BD还是和前面算LAD一样的,用线段DO’的长度乘以Sin(∠DO’B’),即LBD=2*LDO’*Sin(∠DO’B/2)。
这里关于∠DO’B要多说一句:因为弧NAEDS和弧NCDFS都是经线,而NS是穿南北极的地轴,所以∠DO’B=∠EOF=∠AO’’C=λ2-λ1。
那么先算线段DO’的长度LDO’,LDO’=R*Cos(∠DOE)=R*Cos(φ2)。
结合以上两步,得出LBD=2R*Cos(φ2)*Sin((λ2-λ1)/2)。
这时再来求线段AC的长度LAC,思路和求LBD是一模一样的,就不再写一遍了。
LAC=2R*Cos(φ1)*Sin((λ2-λ1)/2)。
好了,这个时候安心回到等腰梯形ACBE上。
经过前面的一系列计算,已经得出了以下数据:
LAC=2R*Cos(φ1)*Sin((λ2-λ1)/2)。
LBD=2R*Cos(φ2)*Sin((λ2-λ1)/2)。
LAD=2R*Sin((φ1-φ2)/2)。
一个已知四条边长度的等腰梯形的对角线长度,应该有非常成熟的公式,但既然来写笔记,就一并过一遍。
先算线段AG的长度LAG,而要算LAG,就在直角三角形ADG里面用勾股定理,LAG^2=LAD^2-LDG^2。那就得先算线段DG的长度LDG,LDG=(LDB-LAC)/2。
于是LAG^2=(2R*Sin((φ1-φ2)/2))^2-(R*(Cos(φ2)-Cos(φ1))*Sin((λ2-λ1)/2)^2。
这里就先不忙开方了,因为为了算线段AB的长度LAB,又会用到一个勾股定理,LAB^2=LAG^2+LBG^2。
先线段BG的长度,LBG=LBD-LDG=(LDB+LAC)/2,把这个带进上面的勾股定理里面,就可以得到:
LAB^2=(2R*Sin((φ1-φ2)/2))^2-(R*(Cos(φ2)-Cos(φ1))*Sin((λ2-λ1)/2)^2+(R*(Cos(φ2)+Cos(φ1))*Sin((λ2-λ1)/2)^2=4R^2*(Sin((φ1-φ2)/2)^2+Cos(φ1)*Cos(φ2)*Sin((λ2-λ1)/2))
LAB=2R*(Sin((φ1-φ2)/2)^2+Cos(φ1)*Cos(φ2)*(Sin((λ2-λ1)/2))^2)^0.5
到这步,对于比较小角度的AB两点直线距离已经算是得出来了,这一路上都没有考虑正负的问题,因为一直都是二次方开路,一直到了最后这一步才有一个开方,而开方的括号里,虽然有可能出现负值,但这些负值都有一个二次方进行洗礼,所以都不用管正负问题了。当然这些全是建立在没有考虑南北纬东西经的基础上的,如果要考虑,那么在计算之前还得换算一下。
因为有计算器的存在,LAB的公式虽然长,但只要确定它是对的,就可以硬算。然后要算地球表面弧长的话,也不是那么费劲。这是一个已知扇形半径和弦长,求弧长的公式:首先算∠AOB的大小:∠AOB=2*ArcSin(LAB/2R)=2*ArcSin((Sin((φ1-φ2)/2)^2+4*Cos(φ1)*Cos(φ2)*(Sin((λ2-λ1)/2))^2)^0.5)。
弧AB的长度=∠AOB*R。
就是前面那个可以带进Excel硬算的半正矢公式(Haversine公式)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