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历的新去处
查看话题 >凑学费的娘儿俩
快要开学了,尽管已经毕业很久,但一听到“开学”两个字,心就紧缩一下。我这个小县城长大的人,之后无论身处何方,总带着那些街巷中越来越清晰的记忆。
1999年这个时候,我们东关正街小学开学报名,时间是两天。从头一天开始,城里东关附近的家长和小学生都往学校涌,有携家带口喜气洋洋的,有连拖带拽哭哭啼啼的,总之一派热闹。
母亲把学费给我,让我独自去报名后,就去了单位上班,我想从学费里抠一点留作私房钱,但母亲提前跟邻居问好了,给的钱一毛不差,我只得怏怏而去。
校门口,一扇绿色铁皮大门,两侧各蹲了一个人,右边是小孩,左边是妇女,两人一看就是乡下人,每人面前摆一个竹笼,半盖着脏脏的褥子,只闻气味,就知道是荷叶玉米饼。
两人眼神急切而焦灼,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家长,不停地喊“玉米饼,卖玉米饼,五毛钱一个”。有人上前买,那小贩就迅速而热情,末了问一句:再来一个吧。
玉米饼是用玉米粉做成月牙形状,用新鲜采摘的荷叶包裹,放竹屉里蒸熟的,气味不仅有玉米的糯香,还渗透了荷叶的清甜,那竹笼里飘出来的气味,对我十分有诱惑力。
但是没钱买,看看就走了。
第二天报名,我在家闲着无聊,就去学校,看有没有同学一起玩。刚走到大门口,只见人山人海围了个水泄不通,我赶紧跑过去,看看发生什么事了。
到了跟前,不断有人从人堆里出来,手中拿着几块玉米饼。出来后不顾着吃,只是劝其他人:“赶紧买哟,娃儿的学费快齐了。”
听好多妇女在一边叽叽喳喳,我才明白,校门两侧卖玉米饼的,是县里很偏远的山区人,妇女为了娃儿受到好的教育,不愿让他在本村小学念,而一定要送到城里小学。过来后,才知道还得交一笔借读费。
已经定下了决心,就不能退缩,妇女蒸得一手好饼,就打算用手艺来换借读费,在城里亲戚家借用了锅灶,蒸了玉米饼在学校报名处外面现卖,希望两天内把娃儿的借读费凑齐。
起初有人来撵,但妇女苦苦哀求,并说明了原委,有老师受到感动,就召集左右人来帮助,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路人纷纷解囊,帮助着娘儿俩凑齐借读费。
我在那站了一会儿,娘儿俩的竹笼就空了,但还有路人掏钱往笼子里扔,妇女就只顾着哇哇大哭抹眼泪。
……
以上是我们县重视教育的一个缩影,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教育在全省都出名,是第一个拥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县城,连年出高考状元,甚至有一位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得了冠军,还上了全国语文教材……
周边县城的人慕名我们的教育水平,纷纷往这边搬迁,以至于我们县的房价猛涨,不是因为房地产行业,而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吸引。
对我来说,最能将我引回过去某个片段的,是一种气味。荷叶玉米饼的气味,我已经好多年没有闻过,但有些记忆,如同体内流淌的血液,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中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每天做一件小事来对抗漫长的虚无87篇内容 · 12.8万次浏览
- 生活就是要吃好喝好,秋膘贴好3963篇内容 · 50.2万次浏览
- 秋招里的海投真的有用吗?1.0万+篇内容 · 1846次浏览
- 母女关系是我此生最珍贵的关系29篇内容 · 15.3万次浏览
- 你心目中的氛围感艺术神图14篇内容 · 4.6万次浏览
- J人给P人的亿点小震撼101篇内容 · 15.5万次浏览
-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为家里老人改造或发明一件什么东西?659篇内容 · 5.6万次浏览
- 我的养老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80篇内容 · 9.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