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育儿实践之三(辅食添加专篇)| 全职育儿手记
前言
如今小儿十五个月了,回溯小屁孩从吃奶娃到杂食者的过渡,一路也是坑坑洼洼。
上回扯了扯我在玩具上抠的门《低成本育儿实践之二(周岁玩具专篇)》,这回叨叨辅食这事上的低成本育儿。
再次申明,此篇纯为个人经验,仅作为育儿的一种可能性呈现,主要用于自我记录以及同侪交流~
各位看官,让我们欢快走起吧!
一 低成本在于食材天然
市面上有很多婴儿成品泥,但我一直相信原装的比加工的来得营养且纯粹。窃以为,食品工业的主旨不是提供健康营养,而是提供让人类味蕾满足的快感。
同样一个苹果,加工后,价格蹭蹭上涨,购物车随便选选就立马破百,买它除了促进交易市场繁荣外,我想不出自己到底买到了啥更好处,付个二十几元就是为了得到一个被砸得稀巴烂、硬挤进巴掌大袋子的苹果么…好吧,说白了咱还是穷…
在可以选择的前提下,我会尽量优先加工程序少的食材,再有名的母婴品牌也比不上天然食材的安全和营养。

而选择天然食材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尽早帮小儿锻炼咀嚼力。
像苹果,一开始是勺刮喂较粉的果肉,然后过渡到刮较脆的果肉,再过渡到切成小碎块的果肉,小儿对食物的口感便慢慢从颗粒到碎片再到碎块,现在接受起日常硬度的食物也轻轻松松了。
儿子七个月时我就引入了手指食物,米粉也只吃了两盒,就过渡到软粥软面类,一岁左右就跟着吃大人的饭面了。

咀嚼力锻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能力可以更好帮助小屁孩学会自主进食,而这对于一人带娃的妈妈来说不能更需要。
一旦小屁孩脱离了糊状食物,学会自己抓取手指食物,妈妈便有时间去吃口饭喝口水,而不是被孩子锁牢在餐椅边,不得脱身。当然,前提是妈妈能接受宝宝进餐现场的脏乱。对我来说,脏不是问题,饿才是问题…

此处又可引申出另一点,一旦小儿对食材的处理能力增加,便意味着大人和小儿的餐食可以尽早一齐准备,从而减少妈妈在厨房的时间投入。
像我一人带娃的午饭,荤菜是放在电饭锅里和饭一起蒸熟,素菜就是蹭儿子的辅食。

由于本人口味本身就淡,所以未加调料的食材也能接受,或者先帮儿子的起锅,自己再加些盐调味。

有时浏览到全职妈妈的吐槽文,经常看到妈妈说“饭都来不及吃”“一碗泡面顶一天”“天天叫外卖”,其实到了后期,小屁孩开始添加辅食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帮孩子形成固定就餐习惯和锻炼自主进食来慢慢改善。
妈妈一旦愿意松手给予孩子适度自主,就能找回一些自己的空间。现在趁娃吃饭时,我能刷洗下碗筷,整理好客厅,简单抹抹地,娃的自主让老母亲有了多线程作业的机会,做事效率立马提高。
所以,选择天然食材不仅是省钱,更是帮妈妈省心的方式啊!
二 低成本在于自制食物
关于上面提到的成品泥,大概很多妈妈是在外出时携带使用的。如果带着宝宝坐长途火车或飞机,成品泥确实能解救燃眉之急。
不过长途汽车里的我还是没有选择它们…我更希望带着自己做的干粮,便携还更便宜。
迄今做过:




……
外出时,我总会提前准备些煎饼,内料放入肉松、鸡蛋、蔬菜、水果丁等,食材弄碎加面粉成糊糊,下锅煎成型,对于手残党的我来说,又简单又方便,而且食材多样性也保证了小儿的营养均衡。
生娃前从不下厨的我,现在却经常徘徊灶头做中式面点,不仅因为小屁孩吃得进去,更因为我可以DIY它的食材成分,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比如这款【海苔坚果山药馒头】:

给未加碘盐、不能食用坚果、不爱吃山药的小屁孩丰富了元素摄入,我也不用举着山药被他嫌弃。
比如这款【鸡蛋猪肉香菇青菜煎饼】:

给最近忽然不吃肉的小屁孩保证了荤菜摄入,老母亲也稍稍放心了…
我之所以花时间自制,不是因为我喜欢厨房,也不是主要因为它们无添加剂,而是因为小屁孩的饮食喜好变化不定,可以DIY的自制食物是不可缺少的喂食策略!
三 低成本在于工具简单必要
刚添加辅食的时候,想必很多新手妈妈会和我一样,做各种购物攻略,烹饪的、储物的、喂食勺、练习勺、喝水杯,各种页面都恨不得收藏加购起来!啊,母婴市场真的是不入不知道,一入深似海,起都起不来…
经过这一波购物兴奋后,我发现日常用来用去的也就是那几样,购物欲望总会大大超过我们的实际需求。
纵观辅食添加史,我来列列我眼中那些实用的辅食工具,而工具的低成本就在于达到必要且极简:
宝宝进餐相关——


吸盘是为了防止宝宝动手动脚打翻盘子,可谓必备。我只准备了两款,一款分格,一款适合吃面和炒饭之类。

全靠这玩意兜住残渣了。很多人买了围兜却兜不住,我将它反个面后,发现不能更好用,省得重复购入了。

进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餐椅。餐椅不需要什么旋转、可躺可坐之类的附属功能,更重要是能安全入座、方便清洗。这样一来,百元以内就能搞定。
辅食制作相关——

我没有买网红辅食锅,而是入了这款可同时蒸煮的奶锅,频率天天用。

个人选用工具的前提是它能帮我提升做事效率,像可以预约的电炖盅便能让早餐的准备快捷很多,频率经常使用。

这玩意儿真是个人最爱。前期的肉泥、后期的糕点制作都离不开它,主要用于食材的打碎混合,爱不释手啊~

这种单独密封的格子前期可以冰冻储存泥类食物,后期可以将多余的鱼肉类切开冷冻保存,一顿拿一盒就行,方便!
至于宝宝叉勺类的餐具,就是要多买多试了,只有亲身使用过,你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家孩子。而刀啊、锅啊、砧板啊,只要家里做到生熟分离,其实也没必要单独买一批宝宝专用的,关键不是分套,而是卫生管理。
市面上的辅食工具真的是弱水三千、琳琅满目,抠门的老母亲只愿取必要的一瓢饮,和商家各种冠名宝宝专用的噱头886了。
想必,每位宝宝变为杂食者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不然我也不会挥泪写一篇《老母亲喂饭喂到吐血之后……》来自怨自艾。
列举了自己在育儿辅食上的抠门后,我想文末加个附录,记录下这条路上的坑洼以及事后心得,说多了,都是教训…
附录:辅食添加心得整理
坊间流传有各种辅食教程、辅食食谱、辅食添加顺序表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术,一圈整下来,你会发现所有术都比不上自己心中要先有对宝宝的了解。
没有对宝宝咀嚼和抓取能力的观察,就算按顺序加遍了所有蔬菜,也许宝宝还是不会自主进食;
没有对宝宝进餐意愿和心理的预估,就算有了一日三餐,也许每顿饭对你和宝宝来说都是难熬的战斗…
如果现在让我回头和一年前的我说些有用的辅食添加建议,我会着重强调这两点:
1. 不要对宝宝期待太高。
食物对孩子来说也是认识世界的一部分,各种食材质地、味道在辅食添加初期都是新鲜体验。而在一岁左右,新鲜感殆尽、动作能力增加后,宝宝会有进食倒退的表现,比如扔食物、玩食物、吐食物。如果再加上长牙的难受,可能会像我当初一样,喂一口吐一口,让人火冒三丈。
当你预知到宝宝在不同阶段的进餐心理变化后,面对不好对付的进餐场面,你会消火不少,知道这些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而不是孩子厌食、调皮或不乖。
宝宝不会一直配合你,这是正常表现,不是意外。
2. 要让自己灵活应变
喂食策略不是只有拿着勺往里送,哪怕宝宝不肯,也要强喂硬塞,这只会整得鸡飞狗跳,也让宝宝害怕吃饭。
我的经验是:
如果孩子玩食物,那就一个一个地给,让他专心眼前,而不是一次性提供丰富一盘,让他忍不住玩起来。
如果孩子不吃勺喂食物,就做成手指食物,他也许更喜欢自己抓着吃,想要有进餐自主感。
如果孩子吐食物,有可能在出牙,得将食材处理得细腻点;或者做成孩子喜欢的馒头等面点形式加餐提供,帮宝宝度过这段倒退期。
如果孩子突然不吃某种食物,就将食材做成他能接受的形式,比如做成饼、糕等。
宝宝的问题总会层出不穷,这就是孩子成长的样子。正如孩子的睡眠一样,宝宝的进餐也是螺旋式发展过程,倒退不意味着退步,倒退意味着成长的蓄势待发。
我能做的,就是接受孩子的样子,然后调整自己的处理方式帮助他一起度过各个阶段,而不是走到死胡同里,跟孩子怄气,跟自己怄气。这条路我试过了,此路不通!
王大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看展记 952.0万次浏览
- 电影中令你印象深刻的肢体语言 8.5万次浏览
- 电子时代下我们如何保护眼睛 2.8万次浏览
- 我们该如何与疾病相处? 81.0万次浏览
- 令人着迷的太空歌剧 2004次浏览
- 书中读到的严肃但好笑的事 2.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