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机理 之十五——在三个生命阶段的不同应对
上一篇:中医的机理 之十四—— 应当避免整体观的缺陷
历史上,扁鹊对魏文王的应对,恰当地反应了中国人理解的几个生命阶段:“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西医能名满天下,主要还是扁鹊的阶段,还在“对病欲愈,执方愈加”,改进空间还很大,更高明的医生是“中兄”,最高明的是“长兄”。我们也很多时候在“扁鹊”阶段挣扎,中国人的智慧更要表现在“中兄”阶段,并慢慢进步到“长兄”阶段。

“扁鹊”阶段
这一阶段,有形的疾病已经形成,需要立刻采取行动。
解剖学实践能解释的、局部的、急性的、西医已经明确病因的、已有成功治疗方法的疾病,原则上不是中医的重点,比如机械性损伤,物理化学损伤、生命必需物质缺失导致的疾病、肠梗阻、围产期疾病;一些遗传性疾病,比如发育缺陷,先天畸形,是基因遗传密码定义的,这是西医的长项。
已经明确为全身性病因的,或病因不明的,或病变是多元影响的结果,或病变在底层表现复杂的变化,实验室不易应对的,有中医的空间。比如肾炎,分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等,有些有明确诱因,把致病原因去除就好,西医方法更有效;继发性的、原因未明的,往往和生命复杂系统相关,有中医的空间。
很多疾病需要旷日持久的调理保养治疗,西医还缺乏一劳永逸的办法,是中医的机会;西医方法虽然有效,但可能导致长期不利影响,不利于锻炼身体抵抗力,应当发展中医方法;有些疾病费用高昂、过程痛苦,预后不良,可尝试中医方法。
很多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生活环境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机会;很多疾病,需要整合了思考,需要变化的眼光,要个性化应答,实验室工作很难应对。
我们曾经感叹司外揣内的不足,会看不到很多内在,无法应对很多疾病。看起来是缺陷,其实,充分努力都不容易外在感知的,往往是局部病变,适用西医治疗。能否司外揣内,是疾病状态下中西医的重要分界标准。
强调生命整体不容破坏,这不需要无条件地坚守,很多时候,生命整体似乎不需要存在,越是外源的、局部的、急性的疾病,越是远离生命整体,西医思路越有效,西医已经搞懂机理,能有效地治疗,能安全地保护生命,就不需要中医参与了,没必要也不应该坚持整体的生命。
这一阶段,应当充分借鉴西医诊断结果,这不可避免并且很合理,疾病已经明确表现,工具能看得更清楚,当然要借鉴。但应当加强整体观意识,坚持从生命出发理解和治疗疾病,充分建立中西医之间的转换关系,凸显理论指导。

“中兄”阶段
疾病初起时,症状并未明显表现,生活未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人选择“拖”,固然有性情上的懒惰,更因为西医营造的疏离感,它是强势的,需要在医院展开检查,体验恶劣,费用高昂,阻碍人们的配合。中医往往能发挥效果,中医是此在的,能和谐地融入日常生活,在发生细微变化时影响人们,改变生活习惯,进行中医保养,往往能逆转病情,避免酿成大难。
疾病初起,表现含混而复杂,西医工具很难准确定位,即使感知了,也缺乏恰当的治疗措施。中医依靠人的感悟,从历史趋势中寻找答案,可能有效把握将病未病。中医发展了很多方法,从初始状态开始调整,只要人们持之以恒地坚持,比如食疗、锻炼、环境改变、中药、针灸,都能逆转危险状态。
中医方法广谱,效果不明显,这曾经是缺陷,在疾病前期又成了优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广泛使用,长期服用,通过数据反馈体系定位有效性和适用范围,如此进入不断改进,不断扩散的循环。
以往靠医生的感知,不确定性还太多,遗失的还太多。但方向是正确的,今后,可发展附着在人们身上的感应器,发展安装在周围环境的仪器,发展各种智能分析算法,及时感知疾病初起,辅以相应的管理系统,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及时采取中医措施。
疾病康复期,比如癌症治疗后恢复,中医能有效改善病人虚弱的体质,调理脾胃,扶助正气,这些也算“中兄”的阶段,有中医的空间。
“扁鹊”阶段更要求西医工具的支持,“中兄”阶段要求整体观察的工具,能应用于生活的工具。对应的知识要宏观得多、整体得多,那些病理的细节已经不需要了。
“长兄”阶段
中华的追求是消弭病患于无形、未雨绸缪、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在医学上,是构建适宜的生活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性地进行食疗、锻炼、养生,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远离疾病困扰。扁鹊描述的“长兄”即体现了如此追求,无病康寿是医学的共产主义。
这个阶段,中华医学文化会显著体现价值,元气、平衡、阴阳、天人等哲学理念都会发挥作用,这些是几千年来的智慧思考,是高级的科学,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这些观点还比较空洞,它们的更大价值,是搭建了思想的平台,通过对新时代的指导,它们会变得实在、有效、科学。
西医聚焦于有形疾病,拖累了它的发展;西医通过治疗疾病体现其价值,所谓生命,所谓健康等概念,都不是工具所能及;西医追求明确无误,追求逻辑,追求物质层面的支撑,但生命往往是混沌态,是诸元在多维影响下的博弈,远超西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西医追求标准化处置,排斥个性化的应答策略,必然隔膜于健康保持。所以在此阶段,我们需要凸显生命的概念,发扬整体思维的优势,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从长期观察中发现危险趋势,采取措施扭转。
西医强调医学的威严,把治疗和生活分开,把有病和无病分开,隔膜于疾病的形成原因,用高科技把民众养起来,抹灭民众的灵性创造,否定民众的自我救赎能力,让民众变得孱弱,以仰仗医学的权威,这样注定它低效于长兄阶段。
需要发扬中医的精神,抹灭医学和生活的鸿沟,消去健康和疾病的界限,驱动民众切身地感悟生老病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人们越是能做到保持充盈的元气,保持适当的劳作,保持均衡的营养,越是远离有形的医学。
中医虽然发展了治未病等理念,但往往是空洞的追求,要落入具体操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有大量尚未被认识的真相。互联时代开启,提供了中医发挥价值的空间,我们需要结合时代能力加以改进。
有些是西医的长项,比如电子产品的3C认证,疫苗研发、食品安全,这些工作需要实验室支持,需要生物化学技术。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民众的健康保健不可穷尽,有不确定、模糊等特点,实验室手段不能有效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能力有限,更依靠中医代表的整体观医学。
如果说,有病状态,还原论医学在80%的领域有效,那么在未病状态,格局就反过来了,整体观医学可能在80%的领域有效。

有形的医学需要进化到无形的医学,追求未病是医学发展的大方向,是比实验室探索更艰难的行动,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动力,在诸多先进工具的支撑下,在中华医学文化的指导下,不断改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874.1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68篇内容 · 69.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514篇内容 · 547.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54.0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759篇内容 · 143.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57篇内容 · 195.3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37篇内容 · 39.8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39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