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評本整理所遇諸問題(實則為吐槽帖)
本文讨论的是对古代汇评本的整理,和新作的古籍汇评。
一、阅读之难
难点:
整理出来的书是要给人读的,文学评点诞生之初的目的便是为了丰富阅读体验,是原文为主评点为客。且因为评点内容有限,故主客明显,如《史记菁华录》。而哪怕如凌刻本《史记评林》汇集多家,内容众多,但因为上下栏的排版,甚至多色套印,故大体上不甚影响。
现在的汇评则不然,首先因为电子排版问题,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分栏排版,而是将评点文字全部以楷体小字的形式放在所评点文字后。
但是因汇集过多,评点文字可能要比原文还多。尤其是名篇名文,评点内容之多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且一大段原文多被割裂数小段,阅读体验极其差,盖文章以气为主。之前我自己买的《左传集评》隐公没看完,我就彻底丧失了继续阅读的想法。
如果评点文字不多,则无太大影响,如上古汇校汇评《儒林外史》,评点本四大名著。
如果所评文字为诗歌,则影响也不大,如凤凰《诗经汇评》,中华《古诗十九首集释》。
但如果是《史记》、《文选》之类,评点文字、所评文字,皆数量可观,阅读之难则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在一般的集解集注中也很常见,如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新序校释》。
解决办法:
1极其熟悉原文,故能不依赖于原文而进行深入阅读。
2另选一简易注释本为阅读底本,以汇评本为参考。
3彻底承认汇评主要价值是资料汇编而非阅读价值。
二、版本梳理之难
既为整理,必择底本。但是有些书的成书过程是极其复杂,经过好几道加工而形成的。如日本有井範平的《补标史记评林》,其所据底本本身就经过了好几个阶段。对比李光缙增补本和初刻本,就能发现两个版本之间至少还出过一个版本的《史记评林》,对初刻本进行过一定的删削。甚至现在看来,应该不止1个版本。
在此之后,不知何人又在李光缙本基础之上,又加了一些校勘,仅从形式上看,与凌稚隆自己的按语极为相像,不加校勘难以辨识。
而以上种种,除了李光缙增补的部分,在有井範平的本子里是毫无区别度的。如果全部按凌稚隆处理,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而有些被凌稚隆删削的文字,是否应该补录进去也应当存疑。
以上这些版本,如果不加以一一辨别梳理,厘清发展线索,将各自所属的系统予以区别,则难免会张冠李戴,全归凌氏之功。
《补标》本的旁批也是如此,有自凌刻本而来,有有井範平自吴见思《史记论文》抄录而来(暂未发现其他来源),若全归为有井範平式所评点,则大谬。
有个比较讨巧的处理办法,如《文选汇评》,只负责归纳哪些书上有该批语,不讨论所出。虽然麻烦但是审慎,缺点是繁琐。
私以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尽可能整理出不同批语来自的系统,并加以区别。
三、整理眉批之难
眉批插入的位置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一般来说,是根据上栏起点与下栏对应处,来断定插入位置。一般的评点整理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汇评里这个问题又显得极其严重。因为上栏位置有限,评语都挤在一团。整理下来摇断定位置,基本只能通过内容来判定。但一些表现模糊,尤其是“妙”的,就很难下手,只能通过相对位置来判定。
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做法,是找出所本原书。如《补标史记评林》中,以吴齐贤的文字最多,且多空洞,很难找到对应位置。对着他的《史记论文》再来整理就容易多了。不过在此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即补标的人,即有井範平本身排序得就很有问题,所以我在没有找到所本的时候进行眉批插入自然是极其困难的。
综上,虽然说整理的是汇评本,但它所本的文献如果不找到进行对勘,而贸贸然插眉批,牛头对马嘴的可能性极其大。
四、底本校勘问题
这其实不是问题,但偷懒的人多了这就成了问题。
现在的诸多汇评,多以一通行本为底本,抄录甚至复制既有成果,在之上进行评点语的插入。但是,评点所用底本之校勘经常不如现在的通行本校勘精细。如《史记评林》底本多有讹误,今本《史记》多已吸取校勘成果予以改订。若就今本为底本,则诸多评语,尤其是“校勘性评语”则不伦不类。(有些把不知道哪里弄来的简体字底本进行简繁转换的,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有此类“校勘性评语”的径改自也方便,其他地方的出入文字,也不应该偷懒径取今本。当以保留底本面貌为主。
最好的办法,予以为不应偷工减料,原书文字必以底本为主,若有错讹,可作校勘记。
结语
附一下前些天拍的《文选汇评》的凡例和内页,还是比较有借鉴价值的。






普通自信一男的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发火稿:一种新兴的实用文本 (13人喜欢)
- 古代文学个人向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图书市集上遇见的好书 81.4万次浏览
-
花式PK拖延症广告
品牌话题 · 3291次浏览
- 怀疑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的若干证据 13.6万次浏览
- 我去过的小说场景 1.3万次浏览
- 你的理发习惯 44.2万次浏览
- 哪首歌会给你时空交错的感觉 4.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