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之我看到的别国小学教育
其实这篇很早就想写,但是因为那本〈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没看完,一直没写(其实现在还没看完)。5月份培训的时候,主讲老师说到做老师要经常性的教育写作,这是极有用的。把每天学校里、课堂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反思。可以写成教育文集也可以提炼成论文。教育写作是老师最经济有效的成长方式。
培训期间也很注重反思,每天听报告、开会,听课,以及自己试讲,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书面页面留出来让自己写反思。看〈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感觉日本国立小学校的教育理念里也是注重反思的。譬如茶艺附小把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编成若干值日组,“看到某一地方有扫除的学生,就会看到有大大小小的孩子,高年级学生领导低年级学生完成扫除。每天扫除后大家要坐在一起开总结会,每人说一句自己扫除得怎么样,最后生活团组长要归纳和总结,扫除活动才算结束。所以,扫除也不是单纯的打扫卫生,而是教育活动,养成学生反思、思考的习惯。”(p 133)后来在某网站看到一个华人在美国公立小学代课写的连载帖子,在每天的教学日程里,一天的课程结束,学生也有一个晚会时间讨论自己一天的收获与不足。
所以培训的时候,x校长说做了老师,反思就是你们最经常做的事。不像公x员的事务性工作,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反思与研究。压力很大的时候也有,要找同事,专业人员倾诉。遇到的困惑以观察的角度去看,也许能减缓一点以后会遇到的烦恼与压力。
在跟岗实习中,发现小学一点不比初、高中好教(可能更难教),教给小孩子知识更需要方法。他们注意力时间短暂、好动,怎么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把知识教给他们,也不容易。譬如培训期间,我们培训的几个时时感叹,不知道你的数学/语文/英语怎么上啊。可以给初中、高中孩子满节讲语法,小学不行了。可以给初中、高中孩子以公式推导公式,怎么给小学孩子讲圆的面积与周长。
〈日本国立小学生的365天〉讲了一个中国妈妈带孩子去日本茶艺大学附属国立小学读小学六年级的经历。有一次,孩子写日记说,“在中国上学基本全是脑力劳动,而日本多是活动身体。一天下来很累,倒感觉精力变得十分充沛,思维还很活跃。在中国总是运动量不够,于是情绪不振,觉得没劲,就像在学校做点坏事捣捣乱。可到了日本,想好好的,不想捣乱了”(p 53)对这段话印象很深。养过孩子的都知道(我没养过,但跟孩子长时间接触过),小朋友不可能一直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的。所以中国的小学课堂也可以像日本那样活动多一点,给孩子动的机会。
两年前看过龙英台写的〈孩子,你慢慢走〉,里面讲到美国的幼儿园,没有座位布置,小朋友可以找自己喜欢的玩具,围坐在一起玩耍。后来她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幼儿园,发现中国的幼儿园还是像她小时候那样,座位一排排布置,作者想起了幼时〈排排坐,吃果果〉的儿歌。小朋友上厕所要下课的时候一起去上。教育中的细节可以束缚人的天性。
在最近看到的某华人在美国公立小学代课写的记录里看到,美国的小学跟中国小学教育的不同。美国小学生在学校里没有休息时间,课几乎都是连着上的,没有休息时间(弊),每天所有的课程结束后小朋友讨论自己当天的获得(注重反思),针对班里的特殊孩子(如生理心理有疾病,或者过度捣乱、学习跟不上的孩子),有专门的老师介入,个别辅导。有专门锻炼学生自主观点的课程(如要求学生使用花朵造句子,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朵花真好看。学生造句子,并判断哪句是客观事实,哪句是自己的观点)。一个班的老师所有的课程都教,这也是各有利弊的,坏处是老师的专业化可能不够,好处是老师可以对学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课堂孩子要求更安静更规矩,美国的课堂上,孩子可以说话,有更多自由。美国小学生课后没有作业。
一个民族的性格应该是跟教育有关的,所以想看看其它国家都是怎样做的小学教育。这本〈日本国立小学生的365〉天记录了茶艺国立小学的生活。从书中可以看到,日本小学很注重“规矩”的建立。书中反复说到,也许是因为日本地方小,人多,所以处处都要求“秩序”,而且所有人都要遵守。譬如小学生上下学的路线是固定的,搭电车的走哪条路,步行的走哪条路都有严格要求,以防人流拥堵。在学校,小学生有好几套服装,譬如做体育活动有体育服,吃饭有进餐服,打扫卫生有清洁服等,小学生在做某项活动前要换上匹配的服装。帽子也有好几个,上下学路上带的“学帽”,跟校服配套的是“校服帽”,进了学校要脱鞋,上运动课要换上运动鞋,每个人有个专门柜子放置自己的个人物品。看到这些,我很惊呆,规矩这么繁杂。中国小学里小朋友要带的作业和课本有时都能搞混,日本的小学生这些怎么能分的清呢。
这也许就是一个民族遗留下的教育基因吧,小朋友习惯了,可以做的好,慢慢成为自身的行为标准。
他们的书本,书包,铅笔盒等一切在校内的物品都有严格的要求,都是一致的,然后打上自己名字的标签,所以日本的小学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日本小学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自己上下学(搭电车或步行,路上用时1个小时内)。除了一年级新生,家长可以陪同两周,其它小朋友都要自己上学、放学,不能有家长陪同。这应该很好的锻炼了小学生自主及生存能力。(这一点可能不适合目前的中国,譬如那些一不留神就发生的拐卖儿童案件)。日本小学学校里有专门的家庭课,小朋友可以动手学做饭,了解做饭过程(包括煤气炉,天然气灶台等器具的使用方法)、营养搭配、本国饮食文化、整理厨房等生活技能。学校里还有各种俱乐部供小朋友参加。
看到某个观点说基础教育美国没有东亚做的好,尤其是日本。这本〈日本国立小学365天〉可以窥到一点日本小学教育的日常。他们注重规矩与秩序,使这个“弹丸小国”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他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注重启发式教育和自主学习。如给学生一个“项目”,让学生“调查学习”。“图工课做椅子,日本老师不会像中国老师那样上来就说,‘今天,我们做椅子’,而是说,‘今天,看我们能做什么’。让大家不要先入为主总想着做椅子,而是看看那些木材、工具,想想能做什么。”(p 110)每个学生都会发下一个菊子手册,每一学年,学生在手册里写下自己的具体目标。有的学生写,“跳双绳能一分钟不中断”,或者“跳箱能前滚翻”;但没有学生写“数学和国语都得100分”。小朋友在学校里被鼓励交到更多的朋友,有各种俱乐部可以参加,注重反思。在课程方面,“日本主张数学不是公示,是语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计算并不是重点。国语不是像中国那么死学字词,而是更注重写作,写诗、绘画都是国语课的内容。”(p 113)。数学有一个挑战速度的考卷系列,培养学生不受杂念干扰的专注力。日本的小学,班长每天换,每个人都有演讲的机会,注重到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暑假去某书房听一对华人夫妇讲在日本京都的生活。他们说到,在日本注重启发,不通过说教。譬如“禅”的精神要自己体会。在〈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中〉说到日本茶艺附小每周有一天学校不提供午餐,学生要从家里带饭,叫做“便当日”,就是让学生体会便当制作的不易。在学校的午餐日,由“学生自己配餐、送餐,由几个学生值日,每周换人。配餐的学生每人负责一种菜品,同学们端着午餐盒排队领餐。餐前洗手当然不在话下,所有学生还都要穿上白大褂的进餐服方可作业和进餐。家庭课中的筷子拿法和进餐礼仪也属于给食指导的内容。”学校的午餐给食,也是学生学习、锻炼自我,接受启发熏陶的时机。
美国人追求自由,自我价值感强。日本重秩序,在小学教育阶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美国活泼民主,重创新。日本的秩序感培育了一个文明和高度发展的国度,但是秩序的约束会引发人的压抑。中国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希望在教育中能渗透美国的民主和创新,日本优秀良好习惯的培养。
做个小学老师,专业教学和儿童心理就可以毕生研究与了解了。看〈教师第一年生存指南〉,里面指出了很多可能遇到的问题,究其最主要的也就是教学与管理。
在学校里看到萌萌的小朋友,感觉很可爱,课堂上吵成一团又很苦恼。究其这条路是条漫长的路,希望自己慢慢学习,慢慢进步。
看哪吒之魔童转世,如果不是周围小朋友把他当作妖怪,超他扔石子,哪吒不会这么“顽劣”。从里面看到了认同的重要性,每个人都需要认同。如果哪吒能受到村民的接受和认同,也许他也能成长成贤良的“人”。每个顽劣的孩子都有一个破碎的心,每一个“杀人犯”背后都有一个被“伤害”的过程,如果走近他的过去,就能理解他。
最近大火的〈小欢喜〉,有集是方一帆因为考的不好跟他妈吵架的情节。虽然童文洁也像英子她妈(严厉程度不及后者)管束方一帆,方一帆没顶撞过他妈,唯独那次。他用功学习了很久准备期中考试,童文洁知道方一帆成绩后,大发雷霆,批评方一帆没有进步。这次方一帆生气了,我想还是因为认同。他努力学习了,他的努力需要被认同。再来批判可能适得其反。
儿童心理很有意思,在〈童年的秘密〉里,作者说大人和小孩位于两个世界。有次我给我外甥讲唐诗(具体哪首忘记了),里面出现了“井”,我跟他描述诗里描写的意境,我巴啦巴啦说了一通,然后问他“你说,这描写的环境是不是很漂亮?” 他问我的却是那个井有多深,当时笑得我涕笑皆非。孩子有时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大人有时也没有走进孩子的世界。
希望以后能走进儿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