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应该是在三月初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花了20多天差不多看完。之前也是看到很多人推荐,并且想换个口味,因为像我之前看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呼啸山庄》……叙述性故事太强了,想看一点有点儿动脑子的。
其实我本人语文比较差,因为我小时候不爱看书,文笔什么的差的一批。到了大学后,我发现身边很多人在以前就看了很多书,她们谈论我都不了解,感到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会形式上的借书来看,但一年到头看的书屈指可数。
还有一个弊病就是我现在比较追求数量,不重质量,很多书都是囫囵吞枣,以至于看完后没什么感受。其实书是得连着看的,有很多书我都是看了一部分,歇了一下,就不想再拿起来了,所以,今天勉强写一个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围绕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所发生的事情,以人物为中心,类似于纪传体?(记不得了)
因为我对历史还是有一点兴趣,但是历史不怎么好。因为在我脑海里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历史过程,都是片面的、碎片的,虽然自己也知道,但不怎么在意,撇就撇吧。要把整个历史搞懂,也不容易。
首先讲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其实这个应该算是给我印象比较深的部分。因为在我心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尽管政务繁忙,但万人之上,他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在我看完,对皇帝就只有怜悯了。
朱翊钧是很小的时候就当上了皇上,从小就被身边的大臣、学士要求学习各种东西,从小就得和老谋深算的坏人斗智斗勇,承受挺多东西的,作为一个小孩子。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现在到了1587年,万历皇帝还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的宝座却已经15年了。”刚开始的万历还是气质昂扬,励精图治,拥有活力的,但后面,由于道德、制度的约束,他变得越来越拘束,有很多事情都不可以做。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皇帝是不可以频繁出巡的。好像有几年万历皇出巡得厉害,大臣们接连不断的上奏,说什么劳民伤财,怕出什么意外。每个人都说,寡不敌众,连自由都收到了限制,以至于他之后好像三十年都没有出过宫(悲惨)。之后的万历皇是有点无赖的,因为他既然会受到种种限制,他就干脆拖,对臣僚的意见建议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其实,就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的一种无声的反抗。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他和他喜欢的女人,他想立喜欢的女人都儿子为太子,但百官及其反对,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尽管万历一拖再拖,最后也还得屈服,因为实在无法和根深蒂固这么多年的制度做撕裂。
其实这与当时的文官制度也是有很大联系的,书后面几章会提到。我觉得当时的文官制度好畸形,像是一棵被虫蛀空了的大树,既是风烛残年,又是国家统治的根基,不能动摇,却又残破不堪。说起文官制度我就脑壳疼,因为太恼火了,就是弊病太多,无法下手,而且也不可以一下子改变,感觉力不从心。在官场上,什么官官相护,派别集团之争是很正常的。就像之前张居正在时,内阁大学士,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哪个不巴结,待死后被批判,曾经和他有点关系的都贬官流放,相反,当初弹劾或参奏他的到回复原职或还有提升。风水轮流转啊。在文章中,我不能太感觉得到张居正的人品,因为作者说他是坏的,那我也只能认为他是坏的,申时行是好的,那他就是好的。申时行算是那种比较成熟的,温和的,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起一个和事佬的作用。因为他对现实认识得比较清楚,知道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动摇的。
后面的海瑞和戚继光以及李贽就没太多的想法了。
我是思想非常狭隘主观,并且读得很马虎,大家不要当真,希望之后还能认真读一读。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870.6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66篇内容 · 68.4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51.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504篇内容 · 544.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55篇内容 · 194.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752篇内容 · 143.1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34篇内容 · 36.9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38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